魏丽君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求学欲望,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法 语文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努力研究、探索,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优化语文课堂,激活语文教学法,才使得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时,我经常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非常感兴趣,在我的影响之下,他们逐渐开始积累名句,黑板报上每天会出现一则名言警句,既有名人的,又有学生自创的,其中不乏精彩之句,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学生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相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会深入。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周末作业中安排“我读了 ”的作业,让学生写出自己周末阅读的感悟。其二,我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有时也有学生推荐“名人故事”,一举两得,整体来说,效果很不错,大家都能很认真地准备,既锻炼表达能力,又丰富语文知识。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老师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在上《包公审驴》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的环节,有班上语文基础并不好的三个学生表演,没想到他们很有兴趣,排练也很认真,后来还在家长会上精彩演出,获得同学、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而对于这篇课文,大家的印象就很深刻。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对课堂小组讨论成员之间应担负的角色做好明确的定位,制定一些必要的讨论规则,做好明确的任务分工。那么,就不至于形成天鹅、大虾、梭子鱼的现象。在展开合作讨论之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防止讨论变成“争吵”,使课堂讨论在团结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保证讨论的有效性。通常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搜集对联、店名等,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对此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用文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写”语文。
写作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特别在我们学校,作业任务要求不能过重,就靠平时的几次写作训练,要有很好的训练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思索过很久,在实践中发现一些较好的方法。第一,利用学校活动多的机会,放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写报道,而且学校的新闻是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新闻网上的,这势必对学生的写作速度有较高的要求,我让他们先看别人是怎么写的,从模仿开始,渐渐地,有一批学生现在已经能够把一则报道写得又快又好,基本不需要修改。相信这个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鼓励大家写博客,写空间日志,鼓励大家把写得好的作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班有一个QQ群,我会经常去他们的空间看看,给他们留言鼓劲,虽然有的同学的空间有私密性,一般我看不到,但我知道他们都在写就足够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练习,写肯定比不写要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肯定比强迫写的东西要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班的潘常乐的空间是开放的,里面有很多作品都是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很真实,文笔也很流畅,我一般看过之后都会给他写一些鼓励的话,学生也经常会留一些赞美之辞,他的文章的确越来越有文采,很令人欣喜。特别是他写的一篇怀念MS魏的文章,真的可以说是情真意切,许多学生因为有同感都有强烈共鸣,在小学毕业测试中,两个题目:“黑板上的记忆”和“想起了 ”,很多学生很自然地都写这个题材,呈现出不少佳作。
总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