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和方向

2016-11-11 23:16崔朝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崔朝栋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应该是习近平指出的“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遵循这一原则,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其中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方向性成果就是提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把它与经济制度区别开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深化研究还不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研究仍然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其中主要是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如何把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贫富两极分化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6-0025-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另一部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经济学界也称这部分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等。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就是指这部分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应该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又要能够指导和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对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理论界公认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现实经济的解释力,理论界就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方法的指导,其基本原理尤其是提出的结论,用到今天,用到中国,不免有些刻舟求剑之嫌。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中国高校中的地位的确在下降,学生不喜欢学,老师不喜欢讲,师资结构老化,课时一减再减。产生这种认识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教条主义地教授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从而使理论与现实脱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市场经济论,它揭示的很多属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规律和理论,虽然都是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如果把它们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剥离出来,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揭示的很多属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范畴、规律和理论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特有,这当然与现实脱节,无法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当然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同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其中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就是提出了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把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区别开来,并在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对指导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意义重大,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方向性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本质的研究,而是扩展到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的研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看,不再仅仅是根据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导出按劳分配等经济制度,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及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内容来看,不仅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特有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展市场经济,而且,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很多范畴,如资本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也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特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可以利用。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深化研究还不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研究仍然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

二、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化研究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

提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并把它与经济制度区别开来,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有的产物。虽然直到今天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经济学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多数人的共识是: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如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这样阐述:“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②顾海良、顾钰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也这样阐述:“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③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种认识的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它对于推动改革开放意义重大。但是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这种认识已经不够了,甚至影响到改革开放的推进。

首先,如果不把经济体制包括在经济制度中,仅仅看作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不仅使经济制度成为一个空洞抽象而无具体内容的概念,以至于经济制度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怎样从量变到质变等,无法清楚地说明,而且限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和范围,那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只是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而经济制度不需要改革。所以每当深化改革遇到瓶颈需要突破的时候,就会引起姓“资”姓“社”的不休争论,影响到改革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制度化。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它可以从横向、纵向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划分。从纵向分类划分,至少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大层次。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反映经济关系本质的经济关系,其实质和基础就是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关系。其中,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是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经济体制就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前提下,人们在具体组织经济运行和调节资源配置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如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及其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系统的骨骼和精髓,经济体制就是与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的具体经济制度,是基本经济制度系统的血肉之躯。

中共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都是顺理成章地把“体制”和“机制”归结到“具体制度”之中。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讲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④习近平也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⑤。邓小平之所以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称作是第二次革命,就是因为它是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腐败问题、国有企业问题、政企不分问题等,都不仅仅是一般管理手段和方法问题,而是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⑥。

其次,仅仅强调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体制的决定作用,认为中国是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且认为同一种经济制度可以与任何一种不同的经济体制自然对接,同一种经济体制也可以与任何一种不同的经济制度自然对接,实际上是忽视和弱化了经济体制对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低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即作为在生产资料归属既定的前提下,人们在具体组织和调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它实际上是现实生产力的具体的社会组织和配置形式及其管理制度和方法。这种现实生产力具体组织配置形式和管理制度及方法要根据现实生产力状况不断地及时调整和变化。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是连接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的中介环节,是生产力与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连接点和润滑剂。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就是通过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实现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实现的。因此,正像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与生产关系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并不矛盾一样,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基础,并决定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但变化了,而且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是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现在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三、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提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认识到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的确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但是,如何较好地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是没有经验可以遵循的,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亟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⑦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中国经济学界有人就是违背逻辑地坚持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中国的私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这就如同只承认女性机体中的雄性激素是女性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承认男性机体中的雌性激素是男性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不符合逻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哪些是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范畴、规律和理论。

比如,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商品、货币、资本、利润、利息、股利等范畴均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吸收运用,那么,作为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条件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还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吗?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达的商品生产是社会化商品生产,它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然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新优化整合配置。正如马克思所讲:“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从这时起,商品生产才普遍化,长成为典型的生产方式……说雇佣劳动的介入使商品生产变得不纯,那就等于说,商品生产要保持纯粹,它就不该发展……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强加于整个社会;但也只有这时,它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隐藏的潜力。”⑧当然也不可否认,作为商品经济必然产物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条件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还体现不同的社会制度性质。再比如,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讲得很明确: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如果我们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好像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和最后的分界线。那么这又如何解释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比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大呢?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没有错,但是贫富两极分化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

第一,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和历史事实,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贫富两极分化,这种贫富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资料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二是大量的失去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实际上就是贫富两极分化。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贫富两极分化,那么要探讨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就必须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两个条件的根源。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和历史事实,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前提条件即贫富两极分化,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实现的。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中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它们都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贫富两极分化。但是单靠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这种自然的温和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蜗牛爬行的速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⑨。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必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这就必然产生对生产资料和自由劳动力更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原始积累过程就必须来得更激烈些。

第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贫富两极分化基础上确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必然会不断加剧贫富两极分化,之所以如此,仍然是市场经济规律尤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政治经济学界大都认为,生产条件分配决定收入分配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精髓。实际上马克思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强调和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因为不言而喻,生产条件的分配之所以能够决定收入的分配,就是因为谁拥有了生产条件,谁就能够凭借其所有权获取收入。如果不能凭借生产条件获取收入,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也就失去意义,就不会有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更不会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即“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⑩即根据市场经济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资本和地产的所有者必然会凭借这些客观生产条件不断地获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者只能通过不断地出卖劳动力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取劳动力价值,这必然会不断地加剧资本财富的积累和劳动者贫困的积累,即贫富两极分化。

当然,我们说贫富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并不是说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放纵贫富两极分化。我们要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社会主义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利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和贫富差距机制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拉开贫富差距,又要利用社会主义的优势不至于使贫富差距过大,影响到社会稳定,逐步到达共同富裕。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化研究如何把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地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问题。

目前政治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很多研究仍然是强调两者并存甚至是对立的板块式结合。比如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围绕着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谁控股和谁混合谁争论不休,没有考虑到怎样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优势互补问题。

再比如,直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大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坚持认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所特有,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与私有制经济密切联系的,甚至把公有制企业的工资收入与私有制企业中的工资收入也严格区别和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按劳分配收入,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后者是劳动力价值,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种认识早已无法指导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中的按劳分配也必须通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来实现。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也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也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是商品。并且,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作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用于按劳分配的部分大体上也相当于马克思讲的劳动力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教授认为,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是商品,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当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体现的经济关系本质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由于受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中分配关系的制约,也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动(力)贡献分配并不矛盾。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参与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标准,那就是劳动力价值。但是具体到一个企业,在给劳动者支付工资时,必须根据劳动贡献大小。正如马克思讲的,工资表现为劳动报酬或劳动价格,但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也就是说,从整个社会的平均数来看,劳动报酬或劳动价格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围绕供求关系变动的。因此,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或按劳动(力)要素贡献分配也并不矛盾。并且,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精髓和实质就是按劳动贡献大小分配。正如邓小平讲的:“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11}如果说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贡献的大小分配,与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大小没有内在联系,那还叫按劳分配吗?马克思会主张这样的按劳分配吗?我们还会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还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只要能体现按劳动贡献分配原则,都可以看作是按劳分配或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

并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要代表全民利益,根据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要求,通过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分配。这不仅包括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无论是公有制经济单位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都必须坚持按劳动贡献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合理确定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比例,而且包括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调节手段,从宏观上确保在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中,让劳动所得占据主导主体地位,让按劳分配收入高于按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如果不是这样,把按劳分配的要求仅仅限定在公有制经济中,让占半壁江山的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只能是受剥削者,享受不到按劳分配的优越性,这公平合理吗?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吗?还能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吗?并且非公有制单位的劳动者能答应和容忍吗?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为什么你在公有制经济中就是主人,就能享受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优越性?可能我这一生就在私营企业打工,为什么我这一生就不是社会主人,享受不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优越性呢?

总之,如何在实践中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这正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要任务和课题。正如张卓元讲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竞争会带来垄断,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经济失衡和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带来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所以,现在许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稳定经济,实行反垄断政策,用财税政策和社会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丢,宏观经济管理不能丢,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能丢。……今后,如何在经济建设实践中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很好发挥出来,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正是中国经济学家的重要任务和课题。”{12}

注释:

①⑦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②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顾海良、顾钰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⑤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12}张卓元:《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题》,载于《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第15-18页。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and Direction upo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i Chao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upo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xpected to "not only stick to its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y, but also combine with the actu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is pointed out by Xi Jinp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udy o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which has formed its man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e propos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concept is especially regarded as a directional achievement in terms of i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distinguishes from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goal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is being gradually made that is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i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is not enough, and the further deepening research upon it will still be the direction consider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at's more, among them, the main is to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ow to combine the law of the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organically is also a problem and makes the two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Key words: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Economic System; Basic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Structure; Market Economy;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Productive Factors;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