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受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在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这些变化都与苏轼所接受的文化有很大关系,是在其文化底蕴的作用下产生的,也是其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之后的结果。
关键词:苏轼;人生境界;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42
儒家、道家和佛家是我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三种文化,虽然其起源并不相同,但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其影响,而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在北宋时期达到高峰,北宋时期的文人和思想家大多受这三种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每种人生境界都和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即使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一种文化成为思想的主导。下面,本文就从苏轼在人生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来分析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 满腔治国抱负的有志青年
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苏轼有着治国情怀和报国的热忱,这也是儒家出世思想、“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这和苏轼从小受到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苏轼幼年时,其父母为了让苏轼将来走入仕途,以当时应试的儒家经典教之,使其早早具备“奋厉有当世志”的宏伟蓝图。苏轼在父母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饱览儒家经典,钻研治世之术。
苏轼对儒家经典及儒家思想的继承可以从其作品《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中一探究竟。
“夫《春秋》者,礼之见于事业者也。孔子论三代之盛,必归于礼之大成,而其衰,必本于礼之渐废。群臣、父子、上下,莫不由礼而定其位。至以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
上文所述内容是儒家积极推崇的“礼”文化,儒学大师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礼”教的传播,而苏轼的一番议论就是对礼教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说明,体现了苏轼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述,苏轼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由“礼”来决定的,“有礼”之人则事业成功,“无礼”之人则事业失败,这一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国家之中,有礼则国家昌盛,无礼则国家亡,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靠礼维持的,父子之家,君臣之间,莫不是如此。将这一观点再推而广之,就连陌生人之间,也需要礼,可见,礼的重要性。
而苏轼对孔子的推崇,更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他在《论孔子》中不仅将孔子看成为圣人,更将其看做是具有浩然正气的能臣。苏轼不仅推崇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者们,还身体力行践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这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二。比如,从《南乡子》一词中就可以看出苏轼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关心。
词中这样写道:
旌旗满江湖,
诏发楼船万舳舻。
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
帕首腰刀是丈夫。
粉泪怨离居。
喜子垂窗报捷书。
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
一斛明珠换绿珠。
“投笔将军应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一句,充溢着豪情壮志,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而能体现苏轼继承儒家思想和其爱国精神结合的词作,则是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被研究苏轼的学者们认为是苏轼豪放派作品的代表作,词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报效国家的热情,这些正是满腔抱负的有志青年所应具备的。
以上就是苏轼的第一个人生阶段,充满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二、 重要转折——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境界的重要转折。乌台诗案对他造成了重大打击,也给他带来了人格上的侮辱,自此以后,苏轼的仕途开始走下坡,并不断遭受被贬谪的命运。这一事件也使他思想中隐藏的佛家思想变得活跃,成为他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
苏轼年少时,曾在多家寺院中读书,这是他佛教思想的萌芽期。又从十三岁时开始阅读佛家经典,从二十二岁开始与僧人交往。苏轼在游历成都时,就与惟度、惟简二僧结为好友,由此奠定了他们一生的友谊。其二人对苏轼的学佛之路帮助很大。而据统计,苏轼一生之中,与之交往的僧人大概有一百三十余人,其中大多数都与苏轼有着诗词来往,而这些僧人也大多是名僧,其对苏轼的人生境界的影响有很大作用。
而苏轼的创作自然是离不开佛教的影子。苏轼在其作品中经常用到梦、空、水等意象,这几个意象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梦”这一意象,苏轼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人生如梦的观点,这与佛教思想中人生如梦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苏轼这一人生境界的形成与他所遭受的乌台诗案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佛家思想也是在这一事件中形成。其次,苏轼人生如梦的观点所涉及的虚无正与佛家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这一观点相似。这是苏轼在遭受人生磨难之后的所具有的幻灭感,同时也是苏轼吸取佛家精髓产生的思想境界。这一方面的代表诗作则是《西江月·平山堂》,苏轼在这首词中写了与欧阳修的交往,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感恩之情,但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而那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是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而这一感慨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三、 贬谪岭海后的超脱
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仕途开始走下坡路,并不断被贬谪到偏远地带,此时,苏轼的人生境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儒家的兼济天下变得更注重自身的价值,由关心国家、人民变成关心自己的命运,也从关心外界变成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精神上享受。此时,他远离政治斗争,沉浸在山水之间,生活随性率真,开始感受老庄哲学的超然外物和顺其自然。这是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反复思考的结果,在遭受贬谪之后,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慢慢变淡,对不如意的人生表现出宽容和豁达的态度。他的这一变化,同样是受老庄哲学影响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