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
摘 要:对话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提问又往往是师生对话的主要表现。如何设计“高认知问题”是当前美术课堂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设计意识也是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如何设计“高认知问题”为切入点,主要围绕“高认识问题的界定”“高认知问题的价值意义”“如何设计高认知问题”三个方面来论述设计“高认知问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获得思维提高。
关键词:提问;高认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59
对话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可以实现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达到课堂推进。而教师提问又往往是师生对话的主要表现,美术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唤起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获得视觉经验,更能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思考。
根据多年的课堂经验来看,一次完整的课堂问答对话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学生个答、教师应答、继续提问或追问。总的来说,也就是提问。一是教师依照教学设计立足教学目标组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问答问题。二是个答,学生集体或个答。三是引导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或对某一问题追问。由此看出,提问在对话中居首要地位,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落实到美术学科上来就是教师的提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从视知觉的经验本质上的角度,转换与形成艺术感觉。丰富发展文化,达到对生命本质意义的理解。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艺术与学生的认知直接相关,对小学生来说,究竟什么样的问题、什么难度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效?美术课堂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同,各类问题对他们的作用也不同,何种难度的问题在课堂上的运用才能有效?南京师范大学的郝京华教授曾提出课堂提问中的“高认知问题”,通过课堂高认知的问题鼓励小学生在组织自己思维和答案的时候达到高层次思维过程。
一、何为高认知问题
落实到美术学科的课堂上展开探讨与研究,从理念到实践,从概念到内容,我个人认为:高认知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具有一定思维空间与深度、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思考、判断反思的问题就是高认知问题。
二、 正确认知高问题价值之旨归
我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教师这样的提问:“你们喜欢吗?是不是?漂亮吗?”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起不到任何的激发意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是或者不是、不正确、或不确切。课堂高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信息交流中来,也有助于达成高效课堂的追求。
(一)互动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互动
如前所说,对话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提问又往往是师生对话的主要表现。既然要问,那怎么问,问什么,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就要提前思考,要有问题设计的意识,在设计的问题的时候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能促进学生的认知。
(二)高认知问题推动高层次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儒德先生把高层次思维概括为: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的目标付出持续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高认知问题正是如此,它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需要探究、发散、反思等复杂思维活动的参与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动动脑筋,而不是简单的判断或不经过思考的回答。
(三)高认知问题促进课堂教学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判断教学是否成功地按预设教学目标进行,通过高认知问题的提出,或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回忆、整理。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阻碍学习的目标敌人,从而更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取得我们常说的课堂深度。
三、如何设计美术课堂上的高认知问题
明白了什么是高认知问题,以及为何要提高认知问题,那么落实到美术课堂上,什么是高认知问题呢?我们经常说提问要有效,也就是要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其实与“高认知问题”还是有所联系的,高认知问题可能是对有效提问的一个升华和提高,引向教学目标向深度发展,向不同的层次发展。美术课堂上所有的教师提问甚至包括追问,无外乎就是以下几种类型:(1)回忆类问题;(2)加工类问题;(3)观察类问题;(4)聚焦类问题;(5)联想类问题;(6)应用类问题。那么,这里面哪一类属于高认知问题呢?或者说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认知问题。
具体来看,回忆类问题,仅仅是唤起学生回忆,唤起生活经验,只要把自己见到的说出来。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4课《圆圆的世界》一课为例,提问:“说起圆形,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的物品?”这样的问题只要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答出来,这只能是称得上“想”而不是“思考”。
加工类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并提出事物的一般特点。需要学生思考并总结,但这一思考一般很少具备探究性,而且也不具备思维的多样性。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7课《剪纸》一课为例,提问:“你通过什么特点确定你见到的就是剪纸呢?”
1.观察类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视觉来感知物象,然后从造型、色彩、形式等等方法做出回答,需要学生运用眼睛去看,思考之后总结。以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车》一课为例,提问:“通过车的欣赏,你发现车有什么的特征?”这样的问题自然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学生眼睛去观察,总结提升,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与评价。
2.聚焦类问题。聚焦问题是为了将问题引向核心领域,但落实下来,还是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思考,比如说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7课《剪纸》一课为例,提问:“你通过什么特点确定你见到的就是剪纸呢?”学生可能对题材、材料、造型、形式等方面去展开回答,虽然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不失为高问题。
3.联想类问题。联想类问题,是通过限定关键特征,将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观点与知觉经验来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联想本身就是思维的一个方式。
4.应用类问题。应用类问题在美术课堂上的体现就是需要学生根据一节课的所学所想所感利用一定材料根据作业要求来进行创作。一般在学生作业之前,我们都会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4课《圆圆的世界》一课为例提类似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圆形,欣赏了这么多圆形的和小朋友的作品,看了老师的示范,你准备怎么让圆形变成什么?怎么变?”让学生思考。我个人比较认同把应用类问题归纳为高认知问题。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它认为要求学生通过不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学生高认知思维的过程。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思考、判断反思。甚至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对这一问题做持续、反复的思考,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四、设计高认知问题的注意点
认识到了提问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是高认知问题,下面就是如何提高认知问题了。为了避免“为了问题而问题”,设计的问题如何基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达到预期效果,我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尊重美术感觉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应该只追求“高认知问题”下的“高认知思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一情况,比如提问:“看到这些画你觉得他们美吗?这些小虫子它们美吗?”学生会说美,然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美的呢?”学生会说:“我不知道,就是感觉很美。”作为教师,我们可能经常会忽略这一回答与感受,现在在我看来,这种感受恰恰是非常宝贵的,这种感受才是美术最本质的东西,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意”这一个字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王微在《叙画》说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强调的就是这种心理感受,如果美术少了这份心灵感受而只剩下理性的思维,高认知的思维,高认知的探讨,真不敢想象这样的美术是怎样的一种美术,这样的美术课是怎样的一种美术课。
(二)问题的难度与清晰度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性直接与小学生的认知有关。如果教师故意设计高难度的问题有时候可能会恰恰相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问题的难度应该立足于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力。此外,教师提的“高认知问题”要有明确性、清晰度。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笼统或模糊将直接影响学生思路的清晰性、明确性。
(三) 追问的运用
教师对学生针对本课学习内容探究问题的连续发问,其目的在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课堂上适当的追问,可以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特别是在欣赏教学中,有效的追问更有利于学生关注学习活动、改善思维方式,美术学科的一些问题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学生对美术越充满了疑问性、探究性,就能在改变学生看的方式的时候,以这样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的研究思维全面展开。
综上所述,对“高认知问题”的设计从怎么问、问什么的确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也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从建立基本的问题意识,到改善看的方式,最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建立审美的思维能力,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最后达到知觉经验的发展。思维能力的获得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及将来的社会生活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学生发展个人视觉经验有效的一个途径,这也是当下美术教学中需要深入探析的领域,对建立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也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尹少淳,段鹏.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