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脱贫更重要

2016-11-10 08:11南方周末评论员陈斌
南方周末 2016-11-10
关键词:劳务共同富裕政府

南方周末评论员 陈斌

一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真心话,值得一听。日前,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撰文,吐槽了许多扶贫干部心中的困惑:少数老百姓出现了“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有少数贫困户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

陈行甲认为,“越穷越光荣”的时代早已经过去,这是一个需要自强、需要感恩的时代;针对种种不自强、不感恩的现象,该把加强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和老百姓的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要教育民众,引导民众,要自强、要感恩、要知好歹”,否则,“扁石头怎么扶得起来?稀泥巴怎么扶得上墙?”这些话“政治不正确”,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

说实在的,官话套话场面话听多了,这些大白话倒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这些观感体验,来自基层第一线,有烟火气,有情景感,虽然粗粝但足够真实,虽然严厉但饱含善意。不回避问题、如实面对问题的姿态,是一面平直敞亮的镜子,让以掩盖问题、扭曲问题为能事的“政治正确”显得很猥琐。

先说一个反直觉的判断:贫穷是正常的、不需要解释的,富裕才是不正常的、需要解释的。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穷;工业革命之后,少数国家开始冒尖,成为富裕繁荣的国度。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总体上是比较穷困的;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感谢国人聪明灵活与勤劳肯干,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

中国整体脱贫了,但中国仍有不少人未脱贫,怎么让这些人脱贫?直接发钱行不行?

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庄严的政治承诺。不过,这话的意思不是说:直接把富人的钱平分给穷人,然后大家就“共同富裕”了。搞平均主义,后果只会是“共同贫穷”。“先富带动后富”主要是一个市场过程:先富起来的人,一是激励大家去努力创造财富,二是通过向亲戚朋友老乡传授做生意的经验与门道带动大家致富。第二点并非给穷人画大饼。先富传帮带,令一个地方成为床上用品之都、小五金集散地……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这样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那么,政府该为脱贫做些什么?

其一,继续搞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继续激励国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让国民财富的水位继续上升。只要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就会持续在脱贫过程发挥决定性作用。

其二,两类贫困人群可以直接帮。一类是由于先天缺陷或后天灾祸失去谋生能力的人,又没有家庭成员帮助,政府应该施行救济,给这些人基本的生存保障。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人会反对政府帮到这类人吧?也没有嫉妒这些被帮到的人吧?

另一类人或者有一技之长,但获取工作信息的能力低下,或者缺乏生存技能,但至少有自强意识,通过努力脱贫改变生活的意愿强烈。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劳务需求信息,或提供技能培训,适当拉一把,让这些有能力或有意愿脱贫的人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中国人口转移有两个基本趋势:从内地向沿海转移,从农村、城镇、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政府脱贫政策,顺应市场大势,才能事半功倍。土坷垃里刨不出金疙瘩,死守乡下一亩三分地是不可能富起来的。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才可能富起来,农民子弟进城念大学才可能富起来,乡下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才可能富起来。瞄准沿海、大城市,搜罗劳务需求信息,组织劳务培训,进行劳务输出,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脱贫致富之道。

还有一类贫困人群,既没有脱贫的能力,也没有脱贫的意愿。极端的例子是,政府直接给钱给物,给种牛给种羊,钱给你花了,牛羊给你吃了,然后继续伸手要钱要物,不自强、不感恩。把这些人养起来,对勤劳努力的人也不公平。可见,精神脱贫比物质脱贫更麻烦。

必须说明,一味用转移支付来消除贫困是不可取的。做一个思想实验。政府在某一天把全国所有人的机器厂房、资产与现金均分给每一个国人,世界从此就大同了?否。几周之后就会重新出现贫富分化,因为有人挥霍,有人节俭;有人聪明肯干,有人糊涂懒惰。

韩非子早就说得很清楚了:“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猜你喜欢
劳务共同富裕政府
共同富裕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