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高校的教育看法

2016-11-10 23:22韦汉强
人间 2016年28期
关键词:高校问题教育

韦汉强

摘要:随着社会对艺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高校的艺术学教育也处在一个发展变革时期,如何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学人才,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模式,逐步变革高校的艺术学教育,以求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教育;高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75-01

一、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

营造“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环境成为品位高雅的育人场所每一所高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利用高校档案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给校园文化环境赋予丰富的内涵,更具有育人效果。高校校园里各具特色的校园亭台、花园、草坪, 浓缩着高校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 标志着高校形象和精神的校牌、校歌、校徽、校旗, 这都是学校的一个标志,一段历史,都是高校的里程碑。它们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及办学特点,体现了学校传统文化品位和校园精神,反映了学校的风采、风骨和风貌,彰显着高校特定的文化美和高校传统文化的品位。体现的结构美、抽象美、历史美和内涵美,启迪师生员工的审美意识、道德养成、爱校精神、心灵净化,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树立培养方向意识

随着人们对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提高,通识教育在高校艺术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因为高校艺术学教育不仅承载着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有艺术修养、艺术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艺术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就是对人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能够贡献于社会的有用人才。在现实教学中只片面注重专业技巧训练,忽略了高品位艺术风格的传授,忽略了作品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的挖掘,导致许多只知玩弄技巧而内容空虚、颓废的作品出现。大学的教育,关键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终身的教育,学生在高校中学到技能,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学到艺术的理念。没有思想理念的艺术人才,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没有追寻与发现美的眼睛,是不可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的。这就如同具有全面摄影技术的人,只是一个摄影人才,而决不是一个摄影艺术家一样。只有关注技术与学术的结合,以理念指导实践,才能使自身的技能顺应时代,不断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冲击,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难以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理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甄别;二是艺术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导致原来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手法受到挑战,通俗描绘的机能反倒成为市场的卖点,精神层面的追求被忽视与冷落;三是当代艺术表现出的非技术化、无秩序状态,尤其是观念艺术对再现机能的贬斥,以及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广泛的影响效果,都与原来的艺术教学呈现出对立状态;四是整个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对艺术创作人员的需求日益减少,而具备学科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受到广泛欢迎。

三、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曾多次提出要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人文素养。但是高校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注重科目的设置和课程内容、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正是由于长期忽视通识教育的理念建设,导致了高校教育理念的空洞化,高校教育逐渐偏离教育的原点,越来越向功利性的实用主义靠近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克服或减少因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加强通识教育不是仅仅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专业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最高目标及实施步骤。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因此,加强高校艺术学中的通识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设置科目。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要能紧随时代脉搏,讲授学生最为需要和最感兴趣的知识,同时也考虑到学校、专业的实际可能,不能盲目上马,设置大量华而不实、毫无作用的科目。第四,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又高度综合,单一的学科或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多开设涉及文理的边缘学科课程。最后,建立与社会实践接轨的课程。利用艺术学的特殊优势,提前让学生接恰当的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的改变必然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

小结

在艺术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第一,对以往培养“艺术家” 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在学科应用知识方面的培养,从讲授型向讨论研究型转变,从技法培养,转变为能力培养。第二,对教学分段目标的整合。改变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分段目标,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把思维方式、洞察力、智能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与学生合作进行知识探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分段目标。第三,对成果评价重新定位。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整合贯通,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能的领悟,由智能的领悟,达到价值的明确和人格的养成。因此,要改变以知识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也不以技能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以综合能力作为评判标准,激发学生对能力培养的兴趣。

猜你喜欢
高校问题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