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麦提·亚森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应不断更新,使其具有新颖、魅力、高效特点是语文教师所追逐的目标,介绍魅力阅读教学之法乃意在其中。
关键词:魅力特点;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84-01
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引趣激兴法
1.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2.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激励思维法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情感诵读法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学生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在课后练习时就会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辅助法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 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 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 ,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 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 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 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五、教材分析法
教材分析法就是先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在写什么?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比如,第十册《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另外,题目也相当文章的睛眼,我们在阅读课文的教学时如果能用心分析课题,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是能突出文章的主线,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如教学《将相和》时,可提问(1)“将”指谁?(2)“相”又指谁?(3)他们怎样由不和到和的?这样旧能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题分析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质疑、思考的好方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环境、教材等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择优选取方能产生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任传江;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15期。
[2]宫振环;语文教育个性化阅读研究[J];成才之路;2014年21期。
[3]王佩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读书文摘;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