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翟光日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
合肥市绿色建筑给排水专业的问题解析
王浩,翟光日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22)
对合肥市给排水绿色建筑咨询报告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总结的问题对完善报告提出解决的建议。
绿建;地方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回用
2006年,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方面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出台,并于2014修编;安徽省合肥市为规范绿色建筑设计、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分解到各具体专业设计中,出版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2014)地方标准。
根据近年合肥市绿色建筑咨询报告的审查,发现在绿建给排水内容上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析。
①在绿色建筑咨询报告编制过程中,没有对地方标准进行了解,设计依据列入的均为国家规范和标准。所以在报告内容上有偏差或违反了当地的绿色建筑要求。
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第6.1.1条“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报告中没有做全面的叙述。缺少项目所在地水环境和项目周边给排水情况的介绍[1]。
③合肥市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出版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2014)地方标准。在《导则》中对项目建设用地的雨水排放年径流量有明确的规定。
④在报告中,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工艺及换热方式了解不够,采用的定额和计算的集热板面积有误。
⑤在雨水回用章节计算过程中,在综合径流系数计算和雨量分析中存在错误。
3.1地方标准及政府文件介绍
现行的安徽省与绿建给排水相关的主要地方标准及政府文件有:《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2011);《安徽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求(试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B34/1801-2012);《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DB34/T 5024-2015);《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安徽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指南》。
现行的合肥市与绿建给排水相关的主要地方标准及政府文件有:《合肥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及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67号及183号);《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T010-2014);《合肥市排水设计导则》(DBHJ/T012-2014);《关于加强新建民用建筑设计方案节能和绿色建筑管理工作的通知》(合规[2014]129号);《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合建【2012】39号);《关于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施工图设计审查要求》。
随着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地方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咨询单位和设计单位应给予关注。
3.2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应明确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象等资料。
3.2.1项目所在地环境分析
合肥四季大致分配为: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全市年平均气温15℃~16℃,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mm,年日照时间2000h左右,无霜期约230d。合肥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波状起伏,以侵蚀堆积地形和堆积地形为主,可分为丘陵、缓低岗和平原3个地貌单元,大蜀山平地突起,山峰海拔282m,为市区最高点。湖滨平原位于巢湖北岸,包括大圩、义城等乡镇的圩区。巢湖沿岸海拔仅3~5m,是合肥最低的地方。合肥市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南为长江水系,岭北为淮河水系。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滁河等,除滁河外,均通过巢湖流入长江。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除池河外,各河流均通过瓦埠湖、高塘湖流入淮河。境内河流特点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河源短水流急。合肥市域范围内较大湖泊有巢湖、瓦埠湖,水域总面积235km2。合肥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29亿m3,相应径流深254.6mm,径流95系数0.27。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2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相似,汛期(5~9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年地表水资源量的76%,来水丰枯变化悬殊。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5.16亿m3。全市建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550座,总库容超过10亿m3。市区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为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城市可用水资源总量4.07亿m3。2013年上半年合肥市共有8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增加到94万t,运行负荷率达到100.87%。“十二五”安徽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至2015年,合肥市城市生活污水将全部收集处理。
3.2.2合肥市水资源现状及供需分析
合肥市现状利用的水源主要为市区周边水库和大别山水库群引水工程以及部分自备水源,平水年可供水量合计为3.9亿m3,枯水年为2.8亿m3。
现状供水水源可供水量(单位:亿m3/年) 表1
2020年主城区总需水量为7.2亿m3(含向长丰和空港经济示范区供水量约0.2亿m3)。结合现状供水水源可供水量及规划需水量,可得出2020年基于现状供水水源条件下的水源量供需关系如表2。
2020年基于现状供水水源条件下的水源量供需关系(单位:亿m3/年) 表2
2020年现状水源条件下水源缺口为3.3~4.4亿 m3,远不能满足今后城市用水量需求。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工作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2.3合肥市节水政策要求
合肥市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节水型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在节水方面进行大量探索,在进行全合肥范围内的管网检漏、节水型卫生器具推广基础上,有关部门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甚至市民家庭,广泛进行节水宣传,取得明显效果。
2008年11月,水利部正式批准合肥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根据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合肥市认真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大纲,体制和机制创新并举,典型示范和整体推进并重,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调控、公众参与的节水体制,建成了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和农业节水示范区,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用水指标日趋先进,实现预期目标。合肥市严格按照安徽省政府批复的《合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了《合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3.2.4项目周边道路供水现状
在项目建设前,应现场踏勘及调研工程所在区域周边的供水水源及供水管网现状,了解周边规划道路及管线,明确工程的供水引入及规划,更好的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3.3合肥市年径流量控制
合肥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BHJ/ T010-2014)第5.2.2条“详细规划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性指标应符合表5.2.2的要求。”表5.3.3关于年径流量控制率推荐值为70%,约束值为55%。由此可见,合肥市绿色建筑工程用地范围的年径流量不应小于55%[2]。
合肥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 表3
3.4完善太阳能热水系统
安徽省地方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B34/1801-2012)中给出安徽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面积计算公式。
3.4.1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计算
式中:
AC——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2)
QW——日均热水用水量(kg)
CW——水的定压比热容(kJ/kg·℃),Cw=4.187kJ/(kg·℃)
tend——贮热水箱内水的终止设计温度(℃)
ti——水的初始温度(℃)
f——太阳能保证率
JT——当地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kJ/m2),为11500kj
ηcd——集热器年平均集热效率
ηL——管路及贮热水箱热损失率
其中安徽地区太阳能保证率f值为0.40~0.50。
3.4.2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计算
AIN=AC(1+FRUL×AC/Uhx×Ahx)
式中:
AIN——间接系统集热器换AIN热面积(m2)
FRUL——集热器总热损失系数,W/(m2·℃);对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宜取4~6W/(m2·℃),取4.2W/(m2·℃)
Uhx——换热器传热系数,W/(m2·℃)
Ahx——换热器换热面积(m3)
AC——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2)
由此可见,在采用间接换热系统时,需先计算直接系统面积再换算成间接系统所需面积。而现在采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大多数都是间接换热的。咨询单位对太阳能的工艺不清楚,提供的报告基本上都按直接系统给出的换热面积。由于间接系统要比直接系统换热效率低,这样就减少了实际所需换热面积,达不到热水量计算要求。且安徽地区太阳能保证率不大于0.5,所以在工程应用中,理论上由太阳能提供的热水达不到工程所需50%年用热水量要求[3]。
3.5雨水回用计算
综合径流系数是把用地范围内各种受水面的径流系数进行综合,其结果和各种受水面的面积相关,如下式:
其中:Ψc为综合径流系数;Fc为总面积;其余为其他受水面的面积和相应的径流系数。
在咨询报告中应按实际工程情况进行计算,而不是按常规采用经验值。
在计算汇水面积范围内可收集雨水总量时应逐月进行平衡计算,可参照表4。
逐月降水量表 表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给水排水专业在绿色建筑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在节水、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宏观水规划中要有统筹利用水资源的理念;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地计算有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工程。绿建咨询报告要给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绿建建议,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理念。
[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DBHJ/T010-2014,绿色建筑设计导则[S].
[3]DB34/1801-2012,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S].
[4]赵世明.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计算[J].中国给水排水,2014(2).
TU201.5
B
1007-7359(2016)04-0244-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4.096
王浩(1965-),男,安徽六安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公用设备(给排水)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