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华
修辞在网络社会中的传播价值
——评《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
文/刘建华
修辞学(Rhetoric)源于希腊文rhetorica,本意为演讲的艺术,现代意义指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象征和文化活动与人的关系。其经历了古典主义修辞学、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和新修辞学三个阶段。
古典主义修辞学的主要代表亚里士多德主张实用主义的修辞观,认为修辞就是在某一事件上发现可作说服的能力。从传播学的观点看,他的修辞学就是效果学,也就是要达到规劝改变态度的目的。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依据:理念、人品和情感。理念方面是指在辩论中能阐释或提示事物的理念或本质;人品方面是说演说者的人品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可信度,就没有什么说服力;情感方面则要求演讲者了解观众对辩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并善于掌握、调动、有时迎合那些情感和态度。对这三种依据的运用可使演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到了20世纪前后,修辞学从以演讲话语为主转向到了文学作品上,进而与诗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此后,肯尼斯·博克(Kenneth Burk)奠定了新修辞学的基础。在博克看来,修辞因素是存在于一切话语中的,修辞学研究包括演讲和日常话语的所有象征活动。这样就扩大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我们日常的话语活动都是修辞现象。同时,修辞学脱离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把修辞现象限定在演讲这一象征活动的束缚,使修辞学者可以运用修辞批评模式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研究人类所有的话语象征活动。
1991年,荷兰社会学家狄杰克在其新书《De Netwerkmaatschappij》中,向世人首次介绍了“网络社会”。他说,多种多样的网络交织形成网络社会,在网络的影响下,社会的走向与目标基本可以确定,包括个人、组织以及社会在内的所有对象都要受此影响。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决定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其实生活在两种“网络社会”中,一是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即现实社会,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信息技术网络的合体;一是“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即虚拟社会,是人们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因互动关系而构成的社会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是现实“网络社会”的基础,又是现实“网络社会”的构成部分,两者高度整合构成了现代社会。当代世界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认为,“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社会生产关系不再是一种实际存在,信息是核心资源,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驱动下,人们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生产和工作。
书名: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作者:朱钦舜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定价:52.00元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的本质时,提出了“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的命题。即社会是人们的相互交往的结果,是人们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无论社会表现为何种形式,它的这种本质都不会改变。在网络社会依然是这种本质属性,只是人们的交互空间有了拓展,既有现实空间又有虚拟空间,更有线下线上互动的综合空间。网络社会依然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只是人们日常的话语活动表现出超越地理空间限制而具有即时、便捷、互动、个性化、移动性等新的特征。这种信息传播的趋势,既能带给人们极大的利好,也会因某个信息误传而造成难以管控的巨大破坏。
网络社会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对于原来分隔两地只能用书信和文章进行交流的人们而言,现在真正变成了日常话语活动,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民修辞。不论以语言、音视频、文字、图像、图示、数字等何种符号进行交流,修辞到位能够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可能会带来误会与矛盾,甚至冲突与暴力。
网络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日常话语活动的社会。过去,我们在书面交流中有较充分的时间去讲究修辞,现在可能就没有这么从容的氛围。如果需要在网络交流中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掌握更高的修辞技巧,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把握主动、赢得人脉、获取成功。
修辞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可以经过训练掌握的技巧,这既需要有渊博的见识,又需要有专门的修辞素养,就后者而言,对经典修辞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模仿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捷径,朱钦舜先生编著的《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参考。
朱先生的《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乃60余万言皇皇巨著,实令人不敢相信出自一个退休乡村教师之手。惊叹之余,陡生肃然敬意。朱先生此举,不仅是吾邑教师中的典范,也是全国教育界的楷模。教学之余,著书立说,把毕生从教的实践经验梳理归纳总结,奉献给全社会,是对“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完善诠释,也是“此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追求的一个生动例证。
纵观《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一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全面。辞典是主要用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广义的辞典包括语文辞典及各种以词语为收录单位的工具书。辞典一般分历时性的和共时性的,规定性的和描写性的,语文性的和百科性的,通用的和专科性的。《中外名家各类比喻赏析辞典》应该是属于语文性、描写性的辞典。作为工具书,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使用者提供实用的学习参考,这就要求对该领域的内容必须穷尽,才能达到满足大多数读者需求的目的。该书梳理出40种比喻类型,如互喻、双喻、引喻、讽喻、扩喻、约喻、博喻、弱喻、等喻等,每一类比喻又细分为多种类型。譬如,变喻又分为人变、物变、喻体变;讽喻可分为引述式、编写式与调侃式等。种类繁多,对一些读者来说甚至有些闻所未闻,这大大拓展了人们训练修辞技巧的路径与手段。作者在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选取了4000余个例子,内容之丰富、格局之全面、主题之多元,估计在目前既有的比喻辞书中是屈指可数的。
第二,赏析新颖精准。本书结构严格遵循辞典编写的基本要求,但又有所创新。每一类型大体按照定义、作用、分类、例句、赏析来谋篇布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明显的是赏析部分,新颖而精准,既具操作应用价值,又有艺术理论价值。譬如,“今早我起来,整个世界简直成了冰窟一座……待我进早膳时,艳美的阳光把雪染作绯红。餐室窗户早已幻作一幅迷人的东洋布。(约翰·波以顿·普里斯特利《初雪》)”一例,赏析认为,“‘冰窟’之喻生动地表现了冰天雪地、天气奇寒,后文的‘东洋布’之喻则更形象地表现红装素裹的绚丽多彩。”再如,“读书的女人,书就是她的化妆品。(纳兰泽芸《百岁因书驻青春》)”,赏析认为“对读书的女人而言,因为书能陶冶情操,让她的心灵更趋纯洁,心形于色,则往往会表露出一种‘去粉饰’的天然美,真是不用化妆胜似化妆。”诸如此类的妙词精句,俯拾皆是,美不胜收,让人真正享受到比喻的饕餮大餐。
第三,时代特色浓郁。一是作者敢于突破传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创造了4种新的比喻类型,如变喻、繁喻、假喻、增喻等。二是所选例子既有古代名家的,也有近代名家的,还有当代时尚作家的,如韩寒、蒋方舟、阿来等80后、85后的作品,甚至还选用了莲花本土作者的作品。三是编写立脚点与目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作者是立足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形成的网络社会,直面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手机带来的人类交互作用空间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自己的作品,意在为网络社会培养更多的美辞家,提高传播技巧,获得最佳传播效果,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朱钦舜先生以正确的典学观、严谨的考据作风、扎实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育人情怀,不辞年迈之身、不惮辞句之枯燥、不问前路之艰辛,为我们奉献出一部网络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比喻辞典力作。相信该书的问世,定然会对全民修辞网络社会的崛起发挥重大的推进作用。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