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检测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016-11-10 05:17索冬卫陈炅孙秋虹郭华胡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受试者缺血性脑梗死

索冬卫,陈炅,孙秋虹,郭华,胡倩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急诊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C反应蛋白检测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索冬卫,陈炅,孙秋虹,郭华,胡倩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急诊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 P)含量水平与初次缺血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的80例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出现症状24h内经CT扫描确诊。经CT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出现症状72h内检测CR P含量。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40例体检合格的受试者,检测CR P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CR P含量与梗塞位置和患者性别无相关性,在41~60岁年龄组中其含量更高。8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64例患者CR P含量>6mg/L,只有16例<6mg/L,两者比较χ2值为2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中只有4例受试者>6mg/L,与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CR P含量显著升高,检测CR P含量能够辅助诊断缺血性卒中,但是在早期诊断中不能识别脑梗死类型。

C反应蛋白;缺血性卒中

目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十分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尽管目前对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十分深入,且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威胁人们健康和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的疾病[1]。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传统的导致动脉粥样化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不同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卒中的发生,因此,仍然需要对该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在本世纪初,BRUCE[2]和PAMELA等[3]学者提出,感染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事实上经过学者们一个世纪来的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的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炎症疾病,可能的感染源包括衣原体、幽门螺旋杆菌、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rus,CMV)等。研究已经证实在卒中或急性心梗首次发作时,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含量明显上升[4]。因此,检测CRP含量可以反映无其他合并症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尽管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但是目前关于卒中发生后CRP含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主要探讨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与初次缺血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内科住院的200例脑卒中患者(CT证实),其中150例患者为首次血栓性脑卒中发作。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感染、肺结核、高脂血症、脑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其他已知能改变CRP值因素的患者后,选择80例作为研究组。从本院体检人群中选择4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作为对照受试者。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受试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案

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经颅彩色多普勒以评价患者脑血管状态,并行ECG、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由一位神经科医师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结合临床资料及CT、MRJ、ECG及血管等影响学检查对缺血性卒中进行病因学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心源性栓塞(CE)、小动脉卒中(sAD)、其他原因性卒中(SOD)及不明原因卒中(SUD)。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传统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TIA病史、家族中风病史,BMI等)。如果与患者无法沟通可通过其直系亲属采集病史。此外,还记录患者CAD、RHD、胶原性疾病、脑膜炎、间歇性跛行,肺结核、内分泌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等情况。发病症状出现后24h后CT扫描和72h内进行C-反应蛋白的评估。

1.3检测C反应蛋白的实验方法

本试剂盒是应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测定人C反应蛋白的浓度。固相抗体是用纯化C反应蛋白抗体包被微孔板所制成,往被单抗包被的微孔中依序加入C反应蛋白的标准品(已知浓度)和待检样品(未知浓度),温育后,加入抗IgG抗体(被生物素所标记),再结合链霉亲和素HRP后,从而形成一个免疫复合物,彻底洗涤后加入底物TMB即可显色。底物TMB被HRP酶催化后可转化成蓝色,最终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C反应蛋白的浓度呈正相关。在酶标仪的45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OD值),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人C反应蛋白的浓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χ2检验比较频率或构成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受试者一般资料

连续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200例首次脑卒中患者,其中,150例经CT证实是缺血性脑卒中(见表1)。150例缺血性卒中和5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CRP含量分别为(23.4±4.2)mg/L和(22.8±3.8)m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2,P=0.205),提示CRP不能区分脑梗死类型(见附图)。在15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病等病史纳入本次研究,并选择4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的受试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表1 卒中类型(CT检测证实)(n=200)

附图 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典型CT检测结果

2.2缺血性卒中发病部位分析

CT检测显示大多数皮质损伤部位都位于大脑额叶,而皮质下损伤部位大多位于基底核、内囊和丘脑等部位。见表2。

表2 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部位特点

2.3研究组受试者脑卒中一般特征

研究组80例脑卒中有70例患者为突发性,10例患者为进展性。而10例患者逐渐发作。10例患者昏迷,30例患者清醒,40例患者昏睡。10例患者有跛行病史,43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标记,7例患者有惊厥史。前循环脑卒中比后循环脑卒中更常见。腔隙性脑梗死导致的脑卒中较少见(见表3)。不同卒中类型间、不同意识水平间、有无跛行史间、有无惊厥史间、有无动脉粥样硬化表现间及不同梗塞位置间患者CR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受试者卒中一般特征

2.4研究组和对照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围特征

研究组80例脑卒中患者平均身体质量指数为(21.24±1.03)kg/m2,对照组平均BMI为(21.01± 1.27)kg/m2,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2,P=0.851)。大多数脑卒中患者BMI介于20.1 kg/m2和22 kg/m2之间,对照组受试者大多数BMI在20.1 kg/m2和22 kg/m2之间。由于CRP含量随BMI增加而增加,笔者将研究组和对照组BMI进行了匹配。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对照组BMI指数分布特征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体重为(60.17±3.86)kg,对照组为(60.65±3.75)kg,两组平均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6,P=0.733)。由于CRP含量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重也进行匹配。见表5。

表5 研究组与对照组体重特征例(%)

研究组和对照组大多数男性受试者腰臀比<0.95,而大多数女性受试者腰臀比<0.80,腰臀比较高是脑卒中重要的风险因素。见表6。

表6 研究组与对照组腰/臀围比特征

研究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4.2±4.06)和(125±5.99)mmHg(t=0.458,P= 0.832),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0.09±4.43)和(80.22±6.09)mmHg(t=0.541,P= 0.694)。血压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血压相匹配,平均血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会影响CRP值。见表7。

表7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压特征(mmHg±s)

表7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压特征(mmHg±s)

组别收缩压舒张压卒中组(n=80)124.2±4.0680.90±4.43对照组(n=40)125.0±5.9980.22±6.09

2.5研究组和对照组CRP含量比较

入院后经CT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组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前检测CR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64例CRP值> 6 mg/L,只有16例患者CRP值<6 mg/L(χ2=6.728,P=0.001)。而对照组中仅4例受试者CRP值>6mg/L(见表8)。本研究还分析CRP水平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41~60岁年龄组CRP含量> 6mg/L的患者数最多,其次为>60岁年龄组,而<40岁年龄组CRP含量>6mg/L的患者较少(见表9)。而女性患者CRP含量升高率高于男性,88%vs76.36%。见表10。

表8 研究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

表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不同年龄组分布情况

表1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不同性别分布情况

本研究还发现,皮质下损伤的卒中患者CRP含量升高率高于皮质损伤患者,此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RP含量升高率也高于皮质损伤患者脑卒中患者。见表11。

表1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在卒中不同损伤部位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在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中,中风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5-6]。KRISTENSEN等[7]研究表明年龄<45岁的人群中卒中发生率极低,在所有脑梗死患者中,年龄低于45岁的患者不到5%。LEE等[8]最近在一项注册登记的脑卒中研究中报道,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为6.8%。本研究中年龄<40岁的青年缺血性脑卒患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1.33%(17/150),值得注意的是卒中男性发病率的年龄段是>60岁,而卒中女性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50~60岁之间。

男性脑卒发病率高目前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近来有学者分析卒中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及对女性生活工作质量的影响[9]。研究表明,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大约有16%的女性,但只有8%的男性将死于脑卒中[10]。因此,了解脑卒中性别差异方面的知识对脑卒中预防策略和脑卒中患者住院管理有重要意义。ROQUER等[11]研究表明,女性患脑卒中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在本研究中,男性随着年龄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也增加,>60岁年龄组的男性脑卒中占男性脑卒中患者的38.3%,而女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51~60岁,占女性脑卒中患者的35.9%。

本研究对脑卒中类型进行比较分析。LEE等[12]研究发现青年脑卒中患者中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7.9%)比小血管闭塞(22.4%)更为罕见。YUMIHIRO等[13]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亚型,占所有总脑梗死患者总数的56%,其次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梗死。本研究中,腔隙性脑梗死仅占脑梗死患者总数的7.5%,而涉及前循环的动脉粥样硬化约占总脑梗死患者数的67.5%。

吸烟被认为是西方人群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认为吸烟主要是通过可逆因素影响腔隙性脑梗塞,如增加血小板聚集和动脉血管收缩等。增加血小板聚集和动脉血管收缩主要由系统交感活动引起,而不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因素诱发,我国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均没有观察到这种关系。

SEUNG等[14]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与缺血性中风无显著相关性,实际上,BMI与缺血性脑卒中呈轻微负相关。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检测是评估腹部脂肪堆积的有效方法,与BMI或腰围值相比,WHR能够更好的预测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WHR的分布与性别有关,男性的WHR值约是女性2.3倍[15]。与上述研究一致的是,本研究中男性脑卒中患者腰臀比值约是女性患者的2.2倍。

腹部肥胖是所有种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独立、潜在的危险因素,是比BMI更严重的危险因素,其对青少年有较大影响[16]。BOWMAN等[17]研究报道,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并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TC与HDL比值也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无线性关系。本研究也未发现到TC、HDL和TG与脑梗死有相关性。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最早被发现的急性时相蛋白,是潜在的系统性炎症指标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新的血浆标志物[18-20]。CRP在炎症过程可能发挥多种病理生理作用,包括结合磷酸胆碱、识别外来病原体和受损细胞磷脂成分等[21]。WINBECK等[22]人研究报道,127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开始后至进行溶栓处理前,CRP含量升高不超过12g,脑卒中发病后12~24h内CRP含量增加是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但是症状开始12 h内CRP含量并不是脑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最佳预测因子。本研究在梗死症状发作24h后,且经CT检测证实为缺血性卒中后,再检测患者CRP水平。本研究中,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4例患者CR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ARIO等[23]研究报导473例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72%的患者CRP含量升高(P<0.01),这表明CRP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种经历慢性炎症过程的独立标志物。MONTANER等[24]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发作24 h后,白细胞介素-6达到峰值水平。最近,NAPOLI等[25]观察到与卒中前比较,卒中后3 h内CRP值增加。RIDKER等[26]发现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4例患者CRP值为76 mg/L(P<0.01),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炎症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WANG等[27]进行一项研究来衡量和比较皮质和腔隙性脑梗死中的CRP水平,探讨其在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本研究检测25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5例脑皮质梗死患者中的CRP含量,且CRP含量高于6 mg/L时,认为CRP是为阳性,结果表明12%的腔隙性脑梗死和88%的皮质梗死患者中CRP含量上升。本研究中,皮质、皮层下和腔隙性梗死CRP含量上升的患者比例分别上升为76.36%、88.00%和83.33%。本研究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例和其中5例CRP升高。结果表明CRP含量在本研究所有脑梗塞亚型中上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VAN DER MEER等[28]随机抽取773例年龄> 55岁的受试者,并检测了所有受试者CRP水平,在接下来的6.5年内对该受试者进行随访,其研究发现CRP预测能够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进展、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本研究对照组包括与研究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其中10%的对照组受试者CRP水平升高,由于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因而不能分析CRP含量在预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价值。

总之,本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升高更加明显。C-反应蛋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C-反应蛋白含量增加,且无性别无关。C-反应蛋白是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标志物,其含量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及脂质异常无相关性。无论是大动脉梗塞还是小动脉梗塞,CRP含量都升高,CRP含量与梗塞部位和面积无相关性。在早期诊断中CRP含量并不能区分脑梗死类型(皮层、皮层下及腔隙性梗死等)。

[1]VLADIMIR H,GEOFFREYA D,PHILIP B G,et al.Stroke:working toward a prioritized world agenda[J].Int J Stroke,2010, 5(4):238-256.

[2]BRUCE O,MAI NN.Stroke epidemiology: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mechanism and therapy[J].Neurotherapeutics, 2011,8(3):319-329.

[3]PAMELA MR,JOHN C,HISATOMI A,et al.Baseline cognitive function,recurrent stroke,and risk of dementia in stroke patients[J]. Stroke,2013,44(7):1790-1795.

[4]ARSAVA E M,FURIE K L,SCHWAMM L H,et al.Prediction of early stroke risk in transient symptoms with infarction:relevance to the new tissue-based definition[J].Stroke,2011,42(8): 2186-2190.

[5]TURNER C L,KEVIN M B,LEO M G,et al.Timing of stroke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etermines mortality[J].Ann Thorac Surg,2008,85(5):1556-1563.

[6]JULIANA B C,NAIRA C G P,MATHEUS L T F,et al.The use of animal models for stroke research:a review[J].Comp Med, 2011,61(4):305-313.

[7]KRISTENSEN B,MALM J,CARLBERG B,et al.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ged 18 to 44 years in northern Sweden[J].Stroke,1997,28(8):1702-1709.

[8]LEE T H,HSU W C,CHEN C J,et al.Etiologic study of young ischemic stroke in Taiwan[J].Stroke,2002,33(8):1950-1955.

[9]BHARTIM,LOUISED M.Sexualdimorphism in ischemic stroke:lessons from the laboratory[J].Womens Health(Lond Engl), 2011,7(3):319-339.

[10]刘锦峰,潘邑水,任建龙,等.不同性别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及类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65-1266.

[11]ROQUER J,CAMPELLO A R,GOMIS M.Sex differences in first-ever acute stroke[J].Stroke,2003,34(7):1581-1585.

[12]LEE T H,RYU S J,CHEN S T.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1,90(5):465-470.

[13]YUMIHIRO T,YUTAKA K,ISAO K,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 general population,the hisayama study[J].Stroke,2000,31(8):2616-2622.

[14]SEUNG H S,RALPH L S,BERNADETTE B A,et al.Abdominal obesity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roke study[J].Stroke,2003;34(9):1586-1592.

[15]张芬,余金明,胡大一,等.不同肥胖指标与脑卒中发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5-127.

[16]王静,叶冬青,汪凯.中国居民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与脑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2):115-118.

[17]BOWMAN T S,SESSO H D,MA J,et al.Cholesterol an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3,34(12):2930-2934.

[18]周宓,潘柏申.C-反应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3-4.

[19]白书玲,李建军.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8):765-768.

[20]丁娜.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99-100.

[21]姜玉章,沈冲,李前辉,等.C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37-341.

[22]WINBECK K,POPPERT H,ETGEN T,et al.Prognostic relevance of early serial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 after first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10):2459-2464.

[23]MARIO D N,FRANCESCA P.Inflammation,hemostatic markers, and antithrombotic agents in relation to long-term risk of new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Stroke,2002,33(7):1763-1771.

[24]MONTANER J,ALVAREZ-SABÍN J,Barberá G,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the acute phase of an ischemic stroke[J].Rev Neurol,2001,33(2):115-118.

[25]NAPOLI MD.Early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ischemic stroke[J]. Thrombosis Research,2001,103(3):261-264.

[26]RIDKER P M.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s of fu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rombotic stroke[J].European Heart Journal,1998, 19(1):1-3.

[27]WANG X H,LIU S Q,WANG Y L,et al.Correlation of seru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leukin-6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Genet Mol Res,2014,13(2): 4260-4266.

[28]VAN DER MEER I M,DE MAAT M P,HAK A E,et al. C-reactive protein predicts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measured at various sites in the arterial tree:the rotterdam study[J]. Stroke,2002,33(12):2750-2755.

(张西倩编辑)

Roles of C reactive protein estimation in early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Dong-wei Suo,Jiong Chen,Qiu-hong Sun,Hua Guo,Qian Hu
(Emergency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52,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lasma CRP levels in first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role as a diagnostic aid.Methods Eighty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first ischemic stroke were examined with the exclusion of risk factors.CT scan was do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Plasma CRP level was determined within 72 hours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in all CT confirmed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This clinical study was done during Jan 2013 to Jun 2013.CRP was randomly measured in 40 healthy individuals as a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CRP concentration in ischemic strokes independent of infarction site,the value was more between 41-60 years of age group and almost equal in both gender.In the ischemic strokes group,64 of the 80 had CRP value>60 mg/L and only 16 patients had<6 mg/L(P<0.01),Chi square test value is 27.88,which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Only 4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CRP>6 mg/L,which is insignificant.Conclusions The CR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schemic strokes patients.It can assist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but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annot be differentiated in the early phase.

C-reactive protein;ischemic stroke

R 743.3

A

10.3969/j.issn.1005-8982.2016.20.012

1005-8982(2016)20-0054-06

2016-02-26

猜你喜欢
受试者缺血性脑梗死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