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分析

2016-11-10 05:32
关键词:脑血管病生化重症

王 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急救康复中心,天津 300020)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分析

王 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急救康复中心,天津 300020)

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诊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1 d和21 d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系数、并发症状况。结果 营养治疗1 d后,两组生化指标系数,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21 d后,实验组生化指标系数、并发症状况均要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种疗效明显、减少并发症出现概率、促进营养吸收、改善患者病情,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早期肠胃营养;重症脑血管病;应用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科较为多见疾病,病因是由人体始终处于高代谢反应状态,致使营养缺失、低蛋白,造成人体免疫力下滑,最终导致人体器官功能衰竭、脑损伤,严重情况可造成患者死亡[1]。营养供给是一种为人体补充蛋白质、热量、降低负氮平衡,并维持体内细胞正常代谢的方式,其中以肠内提供营养和肠外营养供给运用居多。为进一步研究早期肠胃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的疗效,我院进行针对性分析,收获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诊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43.1±2.5)岁,脑出血22例,脑梗死23例;对照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43.8±2.6)岁,脑出血23例,脑梗死2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CT或MRI证实,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治标准[2];所有患者排出严重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病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为实验组使用肠内营养治疗,而对照组使用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治疗过程如下:在入院1 d内对所有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肠内营养(青岛海汇生物化学制药公司生产,批号为H20003562)为主的复方营养混悬剂;使用温开水稀释后通过患者鼻管进食,药剂温度应控制在35~40℃,初始滴注速度控制在30 ml/h,若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应将滴注速度提升至80~100 ml/h;第一天滴注量应控制在500 mL以内,随后增加至1500 mL内并维持。对照组治疗过程如下:所有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复方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等营养供给,同时根据基础消耗量公式,计算患者每日热量所需值;在第1~2 d内静脉注射热量应控制在所需热量值的50%,之后逐步增加所需热量,在治疗10 d后进行肠内营养供给。

1.3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 d和21 d后的生化指标系数、及治疗后并发症状况。生化指标包含: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甘油三酯(TG),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生化指标系数对比

治疗1 d后两组各项生化指标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21 d后,两组各项生化指标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化指标系数对比(±s)

表1 两组生化指标系数对比(±s)

组别 ALB PA TG ALT实验组 1 d 39.25±3.80 0.29±0.04 1.45±0.51 35.21±4.52 21 d 34.71±3.70 0.23±0.05 1.21±0.32 73.31±5.28对照组 1 d 39.18±3.76 0.28±0.03 1.49±0.31 35.23±4.51 21 d 35.21±3.58 0.24±0.06 1.23±0.61 40.59±5.5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术后感染患者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多器官损失1例,并发症出现率为20.0%,对照组术后感染患者2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多器官损失3例,并发症出现率为50.9%。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3 讨 论

重症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营养不良是加重脑血管病请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存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不能正常饮食,身体机能往往始终处于高度分解代谢状态,外部能源供给不足,蛋白质合成率明显下滑,最终导致人体负氮失衡。因此,增强对患者营养供给可起到部分预防病情作用。当前,较为常用的营养供给方式分为肠内、肠外供给,过去认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颅内高压、肠胃排空能力不足,不适宜给予食物补充,治疗以采用肠外营养居多。有学者研究发现[3],鉴于重症脑血病患者缺少食物对胃部的刺激,容易造成肠胃菌群失衡、细菌和毒素转移引发系统性炎症。因此,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口服饮食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病情。

为进一步分析早期肠胃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治疗效果,我院进行针对性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1 d后生化指标系数无明显变化,而在治疗21 d后实验组生化指标各系数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实验组并发症出现率为20%,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的50.9%,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而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诊治,疗效明显,可促进营养吸收、可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出现,同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推广运用。

[1] 何 峻.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01(33):09-10.

[2] 王高强.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1,02(04):21-22.

[3] 辜玉刚.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0,01(08):12-13.

R743.3

B

ISSN.2095-6681.2016.19.042.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生化重症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侨商徐红岩:生化科技做“抓手”奋力抗疫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重症不惑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