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达
一、综述
距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在此一年之中,“国际产能合作”这一概念从人们对它的完全陌生到现在的初步了解,中国国民已经对此有了一个总体印象,而在此期间,我国也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需要及时地纠正并指出其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现状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睹,中国凭借其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承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生产外包订单,扮演起新一代“世界工厂”的角色,取得了世界贸易的高速发展。纵观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幻莫测,中国正面临着如何定位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以及发挥怎样作用的十字路口。
从对原材料的初加工到高精尖项目的自主研发,从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经济发展正经历从过去以有形贸易为主的外延型增长逐渐转向以技术贸易与服务贸易为主的内涵型增长。从此来看,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的潜在能力。
三、对策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可以从不同主体和不同角度实施不同的策略。于政府,要善于整合国内优势产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多元外包,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于市场,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产能;于企业,特别是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微企业,要加速提高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水平,灵活运用国内外优惠政策,逐渐转向以资本和知识为主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唯有将所有可用的一切资源充分调度,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蓬勃发展。
(一)积极推动基础设施走向国际
面对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寻求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以共同利益作为汇合点,努力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谋求均衡发展。目前,世界多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需求很大,而我国与此相关的配套设施又具有竞争力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上,要在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基建材料的基础上叠加其与之相关的优势产业出口,积极寻求产业外包,不断推动我国基础设备和优势产能走向国际,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创造又一重要平台。
但值得注意的是,推销我过年优势产能绝非是将我国的过剩产能单纯地转移他国。以非洲为例,其发展速度大约落后于中国三四十年,但其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价格却数倍于中国,进而把我国类似的优势产能输入到非洲国家无疑是满足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二)政企商共铸合作平台
要想中国基础装备“走出去”“走得更远”,除了依靠国家力量推动相关产业不断“下海”,更为关键的是要完善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的三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
一是政府深化改革,简政放权,逐步减少或取消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不合理的约束行为和收费制度。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该筹划和起草相关的试行条例和奖励政策,积极引导中国企业以高技术、高服务和高标准的姿态实现高层次的外包服务。推动政企合作,给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一颗“定心丸”。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我国企业为主体,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依照商业原则,创造出形式多样的“走出去”模式,利用好市场和企业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无缝对接,灵活调度现有的一切资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履行其职能与责任,讲信誉、守规则、重质量、铸精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成中国又一张“名片”。此外,不同企业还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推进大中小微企业的优势互补,逐步构建全产业链“一条龙”战略联盟,依靠“企业群”这一整体优势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能力。
(三)金融服务产业要提供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金融服务产业在国家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应发挥自身的强大优势助力其蓬勃发展。一是要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各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应尽早制定相关方案,为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投资活动和外包任务提供便利的外汇流通“绿色通道”。在一级市场上发行专项债券等商业票据,不断拓展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和新空间。二是要逐步清理企业在商业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简化企业融资手续和时间,逐渐取消繁琐的各种制度,确保“走出去”的企业能及时高效的实现对外拓展。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基本建成与“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国家和地区高度重合的境内外网络布局,在沿线的18个国家有120家分支机构。在助力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本土金融机构同样“走出去”,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各具优势的企业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总之,加快基础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并非一蹴而就,在现阶段,只有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积极性和灵活运用各种推进手段,才能从长远角度实现上述目标。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对外开放国策,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统筹兼顾、相互配合,确保上述任务循序渐进高效完成。
四、前景
首先,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面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改变,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探索企业盈利的新方法,逐步改进产品结构积。种种方式都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并在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当前一段时期,新常态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我国应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方式的逐步升级,使我国经济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转变。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投资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效发展。
最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彰显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基于当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热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相关制造装备和基建材料以其鲜明的特点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不断推进这一合作,拓宽了我国国内优势产能在对外合作上的平台,深化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合作,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五、总结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诚然,回首一年以来我国各界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层出不穷,中国能够立足实际国情,审时度势地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必将载入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光辉史册。纵然前方探索的道路仍旧蜿蜒崎岖,但前途却终究是光明的。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宇哲,王玲.国际援助.北京:人民东方出版社,2015.
[2] 丁学东.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北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