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农村反贫困的适用性及路径选择研究

2016-11-09 13:40邵明雪
2016年30期

邵明雪

摘 要:在我国,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农村贫困现象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依靠传统的“补救型”社会政策,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已不可能。分析我国贫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人民缺乏发展的能力和发展的机会。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发展,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以此来增强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适用性强,能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望。

关键词:综合贫困;农村反贫困;发展型社会政策

一、传统社会政策指导下中国农村反贫困出现的问题

(一)重经济援助使农民自主脱贫能力缺失

政府在农村反贫困中承担中处于主体地位,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农民在解决自己生存困难方面也就缺少自主选择的话语权。各级政府将大部分扶贫资金当做救济金直接发到各贫困手中,这样着重解决了他们在生存上的温饱问题,短暂的使贫困者脱离了贫困,如果没有救济金的后续发放,那么贫困者又会陷入新的贫困。久而久之,贫困者长期依赖于政府的经济援助,慢慢地习惯了“不劳而获”,也就形成了一种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被动接受意识,这就是贫困文化在贫困者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味的“输血”使贫困者失去了“造血”功能。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农村反贫困不只是物质上、能力上的救助,更是一种心理上、文化上的纠正。

(二)反贫困主体比较单一,社会力量有限

一直以来,我国的反贫困工作由政府主导。上至国务院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行政机构—扶贫开发办公室,对反贫困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反贫困的政策、方针由政府统一制定。很少有别的机构或组织被允许参与到反贫困工作中来。在中国,反贫困工作主要是政府的行政行为。随着我国贫困形势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政府为单一扶贫主体的反贫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反贫困需要,反贫困模式需要改变。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农村发贫困的适用性

发展型社会政策是相对于传统的社会政策而言,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而不是谁依附于谁的关系。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的是“发展”,主张重视人的发展,着重点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福利主义的多元化、重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相比于传统的社会政策,它是一个“造血型”、“事前预防型”的政策。如果将发展型社会政策引入并解决当前的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如我国农村的贫困治理问题,将不仅对于尽快实现我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还会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为农村经济注入人力资本活力,带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来解决我国农村反贫困问题,是一个积极的、有前瞻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下面,我将具体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应用领域来论证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于我国贫困治理的适用性。

从价值理念上来说,发展型社会政策首先强调人的“发展”,注重人的能力的提高,使人拥有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其次,发展型社会政策突出了人的发展机会的可得,即人人享有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以上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十分契合于当今我国政策制定的思路,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一致。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正是要求立足于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困差距,从而寻求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贫困的消除就是提升贫困者增强人力资本来抵御风险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从应用领域上看,发展型社会政策主要应用在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提升社会总体生活质量、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公共设施及服务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投资等领域。发展型社会政策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理论对于人的自身能力提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上文也已经分析了我国贫困是一种“综合贫困,是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可行能力的剥夺和发展机会的丧失,表现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严重短缺,不足以产生促进发展所需的内在动力。人的能力的缺失是农村贫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农村贫困的消除关键在于“增能”。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投资于人,投资于社会的理论在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中有很大的应用领域。

三、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具体建议

(一)采取更积极的上游干预政策,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

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事前预防的社会政策,强调通过上游干预的方法控制问题发生的概率,以此达到从源头上根本的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这种理念,我国的反贫困可以从环境和个人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消除儿童贫困和提高儿童接受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儿童教育,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关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防止儿童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现象,要特别注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做到关心儿童心理健康、学习潜能开发。另一方面,在农村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也是上游干预的重要内容,一个乐观的环境可以有效消除贫困文化。我们可以以村为单位,开展反贫困竞赛,以人均经济酬劳和精神面貌两个变量选举各村的“反贫困英雄家庭”,并真真切切地兑现承诺,增长贫困家庭的自信心,刺激其更大的进步。

(二)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

中国农村的贫困是一种综合贫困,不仅有物质上的缺乏,根本上是一种可行能力的缺失。所以,落脚点应该是贫困者自身能力的开发上。发展型社会政策提倡投资于人力资本,可直接投资于教育、医疗、就业培训。在教育上。帮助贫困群体学习新的知识、技术,以提升其适应能力,并从贫困者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出发,改进其原有的生活技巧。在医疗上,加大对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定期安排农民体检, 提高贫困人民医疗的报销比例,使他们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就业上,减少他们的参与障碍,增加生产性就业机会,可借鉴城市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的方式,鼓励乡镇企业为贫困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地方政府适当减免税收。其次,还要加强技能培训,使他们更有效率的参与创造社会价值。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反贫困主体

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培育福利治理的多元化主体,提倡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家庭、贫困者本身等在农村贫困治理上的有效合作,共同治理农村贫困,阻断贫困的“蔓延”,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福利其他领域主体缺位与单一的境况。具体来说,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承担扶贫的主要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制定惠及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另一方面从宣传、教育角度呼吁非政府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的主动成长,激活其应有的组织功能,营造有效的资源渠道与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贫困治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贫困农民自身的“主动脱贫”思想,主动思考自身问题,摆脱贫困文化,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并在主动学习就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中,增长脱贫自信,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治理贫困。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60-62.

[2] 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66-169.

[3] 徐道稳.社会发展与发展型社会政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 张新文.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我国农村扶贫[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