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不止一次提到“公平”两字,而作为对“公正平等”的重要解释,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将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化,并将之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活动中加以落实,便成为了一种在制度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活动过程。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公平价值
一、公平价值观理念
一般而言,制度和价值间关系颇为紧密。马克思主义中也提到社会(共产)主义首要价值便在于“公平”。而价值原则又必须体现于具体的程序和制度之内。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公平价值必须处于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配套的制度中。重要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办法——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其最重要价值目标则在于公平,其从设计理念到制度运行必须贯穿公平价值理念。如今,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改革深水区”,而在其改革活动中,首先要将指导思想定位为公平价值观。有必要将“公平价值观”在改革中真正做到法律化、制度化,以此来将原本软性的公平价值观“刚性化”,以此来将制度改革“价值化”,从而达到相应的目的。
二、公平价值思维
(一)对“双轨制”问题以“人际公平”这一价值思维加以破解
首先,保证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间公平。借助于事业单位、机关二者的“同步改革”,来将二者形成“一体联动”关系,防止群体例外造成“人际平等”这一价值原则遭到破坏。
其次,保证企业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间公平。制度并轨后二者将统一实行个人账户、社会统筹二者结合这一模式,并建立“职业年金”这一制度,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二者的基础养老金“持平”;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强制化扭转“只领不缴”状况;其可以兼顾“多缴多得”这一激励机制和二次分配的公平;既可以对应于“企业年金制度”,又会体现处工作性质待遇的区分。故而就整体而言,该模式很好地体现出公平、效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统一。
第三,保证工龄不同者间公平。不管何种机关事业单位,其内部都会有不同工龄者的养老保险问题。为此可采取面对客观现实的“分阶型办法”。依据公平原则,不同工龄者可以分别采取财政支付和衔接退休金之类办法,并将之和物价变动、经济发展相挂钩。
(二)对统筹层次低问题以“群际公平”加以化解
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分割”,也必然会因此造成人际、地区、城乡、群体间发生不公平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可采取政府集中管理和统筹养老保险的做法,同时也应采取“群际公平”这一指导思想来避免各种“分割”,稳妥地实现此方面的“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中央统筹整体养老保险”目标。
(三)对可持续性弱以“代际公平”加以化解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大陆养老金制度就逐步由“现付制”转为统账结合的“部分个人积累制”。因为不少个人账户存在社会统筹基金不足、“空账”之类问题,绝大部分养老保险基金都被算作“当年养老发放”——从而在实际上将养老保障体系定位为“现收现付”的原有制度上,同时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代际间收入再分配方面问题。为此,应有效地做实个人账户,将“现收现付制”逐步转化为“部分积累制”。对于渐进式延迟退休、提高个人缴费年限、“中人”个人账户补齐之类问题,应以“代际公平”这一思想对之加以认识和处理,明确代际公平价值中诸方面的平等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方式来对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加以有效承担,一系列用人单位和个人也应对积累养老保险资金这一方面的义务予以承担。
三、公平价值实现方式
(一)形成价值观共识
要进行一系列相应宣传教育,令所有社会成员充分了解到“公平价值观”的诸方面内涵,并以之为基础消除歧见,夯实群众基础,形成社会成员积极支持相应方面改革这一有利局面。
(二)凝聚价值创造合力
要改变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相应单位和个人“被动执行”这一传统格局。依据公开透明、科学严谨的程序开展相应决策,在开展广泛的“全社会协商”,并在决策前、中都进行必要的协商活动,提升政策可行性,有效体现社会意愿。对于暂时难以全面实施的政策制度,则可先行先试于一定范围内,并对之加以不断调整完善,在获得成效之后进一步做出相应立法。
(三)完善价值载体
首先是保证制度统一,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彼此结合,形成机关事业单位方面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将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化”和“公平性”。其次是形成能够有效统筹调剂养老保险基金的“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度”。第三是对个人账户制度以“多缴多保”这一机制加以完善。第四是以“职业年金制度”来结合基本和补充两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第五是形成与之挂钩的各种配套制度。第六是对“养老保险财政投入”这一制度加以建立健全,以之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第七是将养老保险基金予以多元化和市场化。第八是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渐进式制度”加以研究制定。第九是形成兼顾一系列群体的正常调整养老保险待遇机制。
(四)明确价值标准
在此方面,应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系列相应改革政策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把最广大范围内人民群众所作出的各种评判作为动态地调整完善改革政策的根本依据,作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斌,丁建定.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差异及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2).
[2] 朱恒鹏,高秋明,陈晓荣.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改革思路——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述评[J].国际经济评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