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11-09 05:30石乾福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也培养出更多的民族学生为地方经济和建设服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大学生也日益增多。调查结果表明,我院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少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不容忽视。对于如何做好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道德现状;对策研究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也是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因素。 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2015学年有民族大学生共计2270人,共16个少数民族。其中以羌族132人,彝族956人,藏族1011人为主。民族学生占学院总人数23.5%,是川内少有的几所民族学生占据较大比例的高等院校。随着教育的深入,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在民族聚居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道德水平还较低。了解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学院民族学生整体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助推学院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的有效举措。

1 概念

思想道德,从狭义上讲,就是指道德;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既是衡量以往教育效果的基本依据,也是进一步开展教育的重要根据。

2 我院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强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于一些歪曲的道德评价标准的影响,有关道德问题的事件层出不穷。“郭美美”、“范跑跑”、“烧钱男”等事件的出现;支付宝推出“扶老人险”的出台等等,反映出当代社会道德弱化,社会价值观歪曲。从总体上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本质和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应引起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的注意和思考。在当前就业、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压力下,部分民族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堪忧,值得思考。

2.1 道德认知与主体行为脱节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给全球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并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每一个领域,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也迅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从学院调查发现,民族学生在意识形态上是非分明,有主见,有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中华美德,能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现象和行为进行判别,但对于自己在道德行为中或身临其境的时候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对公共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加上学校距离家庭较远,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几乎缺失,长时间在年少时期形成的个人性格和不良行为习惯难以改正,常伴随着酗酒、晚归、遇事易冲动等特征。在大局观上都能够作答或判断,但在实际生活中,其行为表现往往滞后于认知,即道德行动的缺乏,道德认知较为充分,主体行为难以自律,存在脱节现象。

2.2 道德评价标准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再以一个标尺来衡量评价人的行为和道德,而较多的是采用相对化、利己化、多元化的道德评判标准。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大学生的思想,放弃了以往的道德准则,扩大了道德评价的范畴。当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事物时,由于受外界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竞争观念,再加上各种传统的道德观、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民族的道德观、外来的各种道德观以及宗教观等多元并立的影响,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会导致民族大学生产生选择的困惑,往往不知所措,出现道德评价混乱问题。

2.3 道德体系不完善

调查中发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比较健康,能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态度、观点来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但在各阶段、各领域由于受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综合应诉的影响,加上教育的缺失,导致在对民族学生的道德教育体系存在断层,或者道德教育不全面的影响。他们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态度,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政治行为倾向功利性,习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影响较大,道德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环节。

2.4 心理问题导致道德行为表现弱化

从调查中看到,目前我院学生在就业、学习、贫困、情感等方面存在诸多压力,尤其是就业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民族学生由于受地理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在面对各种就业、创业问题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加上他们性格较为倔强,很少寻求帮助,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学生们比较信任老乡和网络,易形成小团体、小圈子,不重视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喜欢我行我素,在高压强势下,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也不会遵从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教育和要求,更不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自我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道德行为表现弱化。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导和重视民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3 提高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面对当前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倾向,我院思想政治工作者着眼于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切实提高新时期我院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1 强化政治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是加强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内涵修养的重要举措。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不了解以及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的。要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与人生》、《经济与政治》等理论课程教育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并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际行动外化为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优良品德。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他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结合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3.2 扩大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

我院民族大学生较多来自于地处偏远的三州地区,他们家庭的收入较低,家人多以打工、务农为主,收入微薄,加上亲人患病较多,医疗条件差,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本身收入不高的家庭雪上加霜,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阴影,自带情绪的看待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当面对社会交往或与人相处的问题时,他们较多的是采用较为熟悉和简单的民族习惯、风俗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式,从而形成了与当前社会不一致的社会道德观。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的加大,除了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平等。2015-2016年度助学金评选中,我院在校受助民族学生708人,占民族学生比例25.62%。学院充分利用中、省、市各项学生资助和条件给予更多的民族学生帮助,减少他们歪曲的道德观形成,感受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努力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3.3 增强民族学生“道德观”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调整着社会关系, 对民族学生的教育,要将法制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腐朽的西方文化也不断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头脑,而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民族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和坚定立场上就较为盲目,形成了一些“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学,极易导致个人成长道路的偏向,甚至导致不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加强民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观意识,自觉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道德意识,社会主义法制观、道德观才能真正确立。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道德教育同样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实践是道德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主要来源于生活,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内化。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由于内容较为严肃,形式较为呆板,加上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等原因交流不畅而听课较少,因此,高校教育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崇尚实践课堂教学,要敢于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让社会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增强社会道德观。其次,要多组织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学会感恩,感受当前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勇于接受社会事务,树立责任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建立报答父母、感恩学校、立足社会、奉献国家的平台,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3.5 尊重宗教信仰,树立公德意识

我国现行宪法第36条第2款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调查中发现,我院2270名少数民族学生中,信教学生达到1065人,占46.92%。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民族学生中,他们继续传承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遵循了宗教信仰的教义、教规。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高,宣传力度大,加上自身民族所形成的个人性格、习惯,对他们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尊重民族大学生的信仰自由,在开展教学工作和加强学生道德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将民族优秀文化引用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将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有效融合,推动本民族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发扬宗教文化作用,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6 设民族学生管理岗位,树学生党员干部典范

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和聘请部分民族教师成立民族学生管理部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以独特的工作方式和风格,使民族学生工作充满活力,成效显著。由于他们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性格、文化基础、家庭背景、民族习惯等方面非常熟悉,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其次,可以强化民族学生干部同学的法律意识。学校可以在组建的学生会、团委会等学生组织和团体中招募品学兼优的民族大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去影响其他的民族学生,鼓励他们追求上进。第三,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从思想意识和组织上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利用学生党团进公寓、进教室、进校园,让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

3.7 对违纪民族学生强化道德约束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习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行为的文明程度相对较低,晚归、旷课、迟到、酗酒、打架、考试作弊、越轨性接触行为,甚至其它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违纪率较高。调查发现,学院2014年受处分学生124人,其中民族学生达83人,占67%;2015年受处分74人,民族学生达53人,占71.6%。2014年学生工作通报迟到、晚归、旷课行为总计647人次,其中民族学生314人次,占48.5%;违纪频率高,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民族学生对处分给他们带来的相关影响也未在意,仍是以小群体、老乡会、家族会等形式来解决问题,处理矛盾。

对违纪民族学生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教育者可以结合他们的优点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改变较大,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学生加强引导,结合他们在本民族和团体中的影响,教育和组织民族学生通过讲座、表彰、奖励、正面宣传等方式给低年级民族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引导他们学习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学会知法、守法、护法,强化道德意识。

3.8 重视就业创业指导

从毕业学生中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去向和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自己成长的家乡,由于他们对本民族和地方环境的熟悉,加上国家政策的适度倾斜,他们在回到当地就业的人数较多,就业率高。他们是本民族、本地区学生中的佼佼者,优秀者,他们也是当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人力资本要素。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能力也代表了当地的发展程度,因此他们除了必须拥有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心理准备和创业素养,这样才能毕业后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担当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发展的重任。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不仅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排忧解难,而且还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家庭摆脱贫困。促进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怀,以及改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乐业率。

3.9 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构架道德教育桥梁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构架好道德教育的桥梁,通过他们的教学、管理、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强化道德在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区域的行为作用,以实际行动号召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方面教育和宣传,努力构建老师教育与民族学生的道德形成之间的重要桥梁,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思想道德建设和民族学生的道德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家庭教育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作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学校教育要坚持习惯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深化实践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同时,政府、学校、社会大环境也应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及时树立典范,只有这样,民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民族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有效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丽坤.关于思想道德概念的几点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7) .

[2]薛剑符.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高等教育,2008(03).

[3]刘燕华,马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04).

[4]刘燕华,马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04).

作者简介

石乾福(1979-)男,汉族,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人。现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吴焰(1980-)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人。现为广安市前锋区观阁职业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杨丹(1983-)四川省乐山市人。现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学。

作者单位

1.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广安市 638000

2.广安市前锋区观阁职业中学 四川省广安市 638000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