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娥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福建361000)
EBV-DN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陈云娥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福建361000)
目的通过测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鼻咽分泌物中EBV-DNA定量值,探讨其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入住该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97例,测定鼻咽分泌物EBV-DNA水平,分析EBV-DNA定量值与患儿性别、年龄、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值、脏器功能损害、更昔洛韦治疗的关系。结果EBV-DNA定量值在男女性别组、有无肝和(或)脾肿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与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异常淋巴细胞值无相关性,但与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肝功能异常组EBV-DNA定量值高于肝功能正常组,更昔洛韦治疗组EBV-DNA定量值高于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DNA定量值与肝功能异常及更昔洛韦治疗有关;EBV-DNA定量值越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可能性越大,需要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DNA/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更昔洛韦/治疗应用;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等为特征。该病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大多不需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但部分患儿病情严重、反复,预后差。本研究测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鼻咽分泌物中EBV-DNA定量值,分析其与患儿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本科住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且进行鼻咽分泌物EBV-DNA拷贝数检测的患儿9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按文献[1]方法执行。排除标准:(1)慢性EBV感染;(2)合并肺炎支原体等病原感染。
1.2方法EBV-DNA拷贝数检测:使用咽拭子管采集患儿鼻咽分泌物,密闭保存,送本院检验科。用罗氏lightcycler仪器检测EBV-DNA拷贝数,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先进行各变量的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所选患儿住院资料分析97例患儿中男68例,女29例,平均年龄(3.06±1.85)岁。其中发热88例(90.7%);扁桃体炎87例(89.6%);颈部淋巴结肿大90例(92.7%);皮疹20例(20.6%);眼睑水肿20例(20.6%);肝脾肿大59例(60.8%);肝功能异常46例(47.4%)。入院时发热时间(3.57±2.40)d。EBV-DNA定量值为3×107±9×107,其中更昔洛韦治疗组62例,EBV-DNA定值为4×107±1× 108;非更昔洛韦对症治疗组35例,EBV-DNA定量值为5×106±1×107。
2.2EBV-DNA定量值相关因素分析男女性别组、有无肝和(或)脾肿大组间EBV-DNA定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异常淋巴细胞值与EBV-DNA定量值也未见相关性。但有无肝功能异常组、是否进行更昔洛韦治疗组间EBV-DNA定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1、2.443,P=0.018、0.018),白细胞计数与EBV-DNA定量值呈正相关(R2= 0.184,P=0.001)。见表1。
表1 EBV-DNA定量值相关因素分析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小儿感染后可无症状或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儿童或成人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等特征。部分患儿合并有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少数患儿在疾病中后期临床表现恶化或反复,发展为慢性EBV感染。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多样,不典型表现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国内外学者均在不断寻求新的检测项目,以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在早期明确病因,并准确及时地反映其在体内的消长情况,因此,其已成为检测EBV感染的常用方法[2-3]。陈越等[4]研究显示,鼻咽分泌物EBV的检出率远高于静脉血,且鼻咽分泌物标本采集方便,更易于收集,患儿家属也较容易接受。为此,本研究选取患儿鼻咽分泌物测定其EBV-DNA定量值,来探讨EBV-DNA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并发症较多,以合并肝功能损害最多见[5]。本组病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47.4%(46/68),较相关文献研究的数据低[6]。本研究结果显示,EBV-DNA水平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目前认为其病理机制是EBV经繁殖复制,激活细胞免疫,影响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器官,增生的异常淋巴细胞等浸润至中央静脉周围及肝小叶,尤以临近中央静脉周围肝小叶更密集,从而引起肝细胞损害[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自限性,预后多良好,部分病例病情严重,持续发热或伴并发症,需予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组EBV-DNA定量值较非更昔洛韦对症治疗组高,说明更昔洛韦治疗可以减少EBV的体内拷贝数,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这与文献[8]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也有文献显示EBVDNA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9]。
综上所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可以早期明确诊断,特别是对于血EBV免疫球蛋白M(IgM)或IgG阴性的病例[10]。EBV-DNA定量值与肝功能异常、更昔洛韦治疗有关。E BV-DNA定量值越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可能性越大,需要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1]谢正德.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2):1759-1760.
[2]黎庆梅,陈辉,庄碧英.实时荧光定量PCR在EB病毒DNA检测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23-1424.
[3]Hübner M,Bozic M,Konrad PM,et al.Analytical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a new molecular assay for Epstein-Barr virus DNA quantitation[J].J Virol Methods,2015(212):39-43.
[4]陈越,王建国,孙午.静脉血和鼻咽分泌物EB病毒DNA检测结果的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5):498-499.
[5]Nourse JP,Jones K,Dua U,et al.Fulminan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nd recurrent Epstein-Barr virus reactivation in an adolescent[J].Clin Infect Dis,2010,50(6):e34-37.
[6]朱生东,杨红平,晁荣,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2):274-276.
[7]张东兰,王淑香,张志刚,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1):32-34.
[8]Balfour HH Jr,Hokanson KM,Schacherer RM,et al.A virologic pilot study of valacyclovir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J Clin Virol,2007,39(1):16-21.
[9]Odame J,Robinson J,Khodai-Booran N,et al.Correlates of illness severity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2014,25(5):277-280.
[10]Vouloumanou EK,Rafailidis PI,Falagas ME.Curr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Curr Opin Hematol,2012,19(1):14-2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9.039
B
1009-5519(2016)09-1382-02
(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