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文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张云逸/文
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已形成共识。目前,上海工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从传统规模性增长向调结构、提质量、重升级的新兴动力培育期转换。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制造业回归”及外部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深刻剖析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整体发展情况,进而明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约束等,是提高上海工业竞争力、提升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潜在生产率趋于下行,与此同时,“三期叠加”影响不断深化,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上海已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受宏观形势影响,“新常态”特征尤为明显,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上海承担着更重要的改革任务。上海工业必须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成为加快推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为国内其他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在新要求、新挑战下,迫切需要对上海工业效益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层次剖析,设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工业发展现状、衡量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上海工业经济命脉提供判断依据和技术手段。
(一)深入探讨工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内涵
经济效益一般指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尽量少的资源占用而生产出更多的实用价值和价值量。早期,其关注的重点在于经营收支盈亏之间的比较关系。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的内涵愈加丰富,不仅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量和质,还考虑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协调统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及学者们就开始对工业经济效益的内涵进行评价分析。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目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本文认为,工业经济效益反映了工业经济运行的系统质量,它不仅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还包括其对经济社会的外部影响、运行的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和特点等。因此,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要从工业经济的内涵出发,跳出工业经济财务指标限制,把握工业效益发展的系统全貌。
(二)体现国家政策要求和上海工业经济特点
上海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已超越国内众多地区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新常态下的上海工业转型发展应走在全国前列,紧跟国家要求和工业发展趋势,全面提高工业效益,对其他地区起示范带头作用。因此,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应更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及供给侧改革下工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加重对“两化融合”“创新提升”“绿色发展”“品牌建设”等的评估。同时,要紧扣上海工业经济的特点,如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成本高、工业能级高等进行评价,以便为上海工业效益进一步提高提出有针对性、有操作价值的建议。
(一)指标选取的重点内容
根据前述分析,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内容不仅要反映上海工业发展的动力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成果、效益提升力度等,还要反映上海工业对外部系统的影响作用。具体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其中:
要素投入:主要体现工业效益提升的动力变化因素,衡量资源使用效率,重点反映科技创新的作用和成果。
结构优化:主要从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调整、企业品牌化发展等方面,体现上海工业转型过程中的战略性、先进性和高端化方向。重点反映工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下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
效益提升:主要从工业效益指标体现上海工业转型升级的成果。反映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并通过这些基础的工业企业效益指标判断工业健康发展程度。
社会贡献:主要从环境保护、职工工资提高、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等方面,体现工业对经济社会系统的作用。重点评估上海工业绿色发展方向,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的要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图1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
表1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评价的目的,坚持主观和客观、全面和重点、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向性和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专家评估、频度分析、定量选择等方法,既沿用现有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适用指标,又立足上海工业特点,体现工业效益的深刻内涵等,选择确定如下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各指标的重要性,主要采用专家评分为基础、客观分析为手段的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组合确定权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确定评价指数,以期更好地反映各项指标对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并利于年度纵向数据进行对比。
首先根据AHP法,将已经确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见表2),并选定12位专家来进行评分测算。12位专家根据自身对工业经济效益的理解,对指标重要性两两排序,进行准则层和指标层矩阵评分,并通过各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得出12组指标权重分结果。
表2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层析分析
对12位专家权重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由于判断指标为21项,大于7,所以利用spss19.0中的非参数检验中卡方分析工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Kendall一致性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s为0.083,卡方χ^2为19.92;通过查找df=20的卡方显著性检验表得知,该专家权重矩阵接受假设H0,即专家赋权结果不具有一致性,需要加权平均。继续利用spss19.0对专家权重矩阵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并对12位专家21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最终获得每个指标的权重(见表3)。
最后,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建立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综合指数。
其中4个准则层发展指数:
其中,Yj为第j个准则层的发展指数,mj为第j个准则层中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数,nj为第j个准则层的中最后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数。
表3 各具体指标最终权重
将采集到的2010-2014年指标体系中各项具体指标数据,利用归一法对其进行数据标准化,区分正向、逆向指标及正负数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然后根据表2确定的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计算2010-2014年上海工业经济经济效益指数及下一级准则层指数,由此得出近5年上海工业经济效益发展变化情况,反映上海工业经济效益变化的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见表4)。具体结论如下:
表4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一览表
(一)上海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新常态”特征明显
2014年,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综合指数达到0.24,比2010年提高了0.05,增速达26.3%。除2012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指数基本持平外,其他各年均表现为逐年稳定提高,且增速有上升态势(见图2),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海工业“新常态”特征。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或出现回落,但工业经济的效益仍处于稳步提高状态,上海工业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健康状态。
(二)科技要素投入作用凸显,发展模式转变已见成效
图2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综合指数
图3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要素投入效率指数
劳动、投资、土地和科技等要素投入是带动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动力。要素投入对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综合指数的权重贡献达到39.3%,是权重最大的准则层。从2010-2014年,上海工业经济的要素投入效率不断提高(见图3),体现出其对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不断增强。
从要素投入板块的内部结构看(见图4),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各要素投入效率对比分析发现,R&D研发的投入效率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成为贡献率最高的要素。上海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保持在所有要素作用的最高位运行。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产值占比逐年提高,研发对工业企业效益提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体现上海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每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度增长态势明显,年均增速达到25.9%,是增速最高的指标,表现了上海工业在效益提升过程中科技要素投入的成效。同时,传统的货币投资和土地资源投入效率尽管仍在提升,但对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整体作用在减弱。特别是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已排在了所有要素投入效率的最低位。
工业各要素投入效率的这些变化,反映了在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提升过程中,工业发展动力的转变。上海工业发展的模式已悄然变化。
(三)高端化、先进化发展趋势显现,结构优化升级效果突出
上海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指数经历了2012年的低谷后,很快恢复了增长(见图5)。2014年,上海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指数达到0.22,比2010年增长69.2%。代表着工业高端化、先进化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快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两化融合”成为工业发展的新方向。工业信息化投入比例目前虽不高,但应用电子商务企业比例快速增长,且上海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良好,必将进一步带动工业的信息化投入。上海五大高载能行业产值占比从2013年开始较上年明显下降。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已开始从传统的重化工为主,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转变。同时,上海工业向园区集中步伐加快,2014年,上海开发区工业产值占比达到79.32%,比2010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上海工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上海工业经济效益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图4 各要素投入效率对比图
2014年,上海工业经济效益的社会贡献指数达到0.27,比2010年多0.11,是增幅最大的分层(见图6)。伴随着结构升级,上海工业绿色发展势头良好。尽管2013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较上年有所减少,但整体看近年来降幅较为明显。代表着工业经济发展为劳动者带来福祉的工业从业人员平均薪酬由2010年的51.87 元,上升到2014年的91.42元,增速达76.2%。与工业发展带动作用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也得到明显提升。可见,上海工业经济的社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其效益提升的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图5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结构优化指数
图6 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社会贡献指数
近年来,尽管上海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但从综合指数运行过程看,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提升仍面临一些短板和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调整,为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上扬提供助力。
(一)加大工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发展动能
从上海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看,近三年上海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比基本保持在1.2%左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比例依然较低。而科技是现阶段工业转型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上海应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建立工业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按年度对申报的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活动进行研判,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强的工业技术项目,支持企业积极购买先进技术。二是建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充分利用市级各类研发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加大产学研合作,通过整合资源引导上海工业技术研发积极向国际工业技术的先进水平靠拢。三是设立技术标准专项经费。技术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标杆。要鼓励上海工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加大技术标准制定的研究,在充分体现上海技术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树立和提升上海工业重点行业在全国的地位,提高上海工业发展的竞争力。
(二)深化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尽管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果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工业的信息化投入比例依然较低。2014年,上海市工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34%。而信息化投入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目前来看,上海工业新兴产业发展已有一定成果,但仍需加大推进力度。一方面要紧抓国际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技术更新换代的浪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行业重点项目目录,通过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推动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应紧跟时代发展主线,以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为蓝本,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武装工业,提高工业的自动化水平和附加值,构建上海工业新兴产业发展蓝图。要依托上海两个国家级机器人检验检测中心,推动建立机器人行业标准,以机器人制造为引领形成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高地。
(二)实施龙头战略,推进上海工业品牌质量化发展
从上海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看,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有下降趋势。2014年,上海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下降了20.2%。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企业在不断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地采取跨业经营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导致单位资产获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能下滑,但其利润和效益却得到了提升。因此,上海工业应更加注重工业生产的品牌和质量,鼓励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实施精品战略,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上海应加快形成工业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上海工业自主品牌培育。通过建立企业品牌奖励政策等,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等。最后通过上海知名工业品牌的不断增加,形成上海工业在全国及世界的影响力,真正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