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光阴。
书页泛黄,沉淀着时间缓缓地老去,像是薄薄地镀了一层纱,散发着妥帖而沉稳的味道。穿过岁月,践行着生命的温暖与光明,走出黑夜的冗长与晦暗,让行走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敬仰,而不是对光阴的敷衍。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就这样遇着了,与《文化苦旅》,与余秋雨,与浮世浩荡,江湖辽远。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任谁都会厌倦枯燥的学术生活,余秋雨也不例外。那就离开吧,看看河山大好,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不要为了旅行去旅行,不要去写市面上那些充斥着旅游观感的文章,不要去找那种扬旗排队的旅游团。那样到不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共余秋雨行走,共一个赤诚的文化灵魂行走。皮肤会晒得黝黑,双脚会磨出血泡,风沙会朦胧双眼,十指会粗糙如沙砾,但总会看到西天凄艳的晚霞,晨光微露中的旷野,零落成泥的峨冠博带,光的流溢,色的笼罩。苍然暮色压着的茫茫苍原,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给浮嚣以宁静。阳光从唐朝的山寺出发,清风自宋朝卷帘人的指尖出发,如旅而来。半日浮生,可抵十年尘梦。白云千载,散发着如玉般温润妥帖的光芒。应了那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文化苦旅》观照了个体的生命,也观照了中国文化的生命。这是他对人类的生命及文化走向的思索,是无涯的时间中,中国文化的道路的探寻,是把梦铺在了文化的脚下,在阅历和寻访它的途中,流淌着清澈深情的光芒。
一提笔就感受到年岁陡增,不管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其苦之处在于中国文化跋涉了数千年的路,期间所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在于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旅行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负。他在枯骨见肉的描写与对山水文化的临摹中,平添了几分阴翳,笼罩了一层淡淡的伤感气息,却也有着三千里江山不畏风雨,不惧雨骤,不怕潮涌,不惊栗于一切寒霜雷电,全无畏惧,全无哀思的深沉。列夫·托尔斯泰曾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真正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而当这些被赋予了历史与文化的底蕴后,悲伤的气氛会否依旧升腾和散发,会否依旧有一股诗的意蕴,会否依旧有些那种低回与感伤?读它的悲愁,读它的况味,读它年少时的抒情,也读它老去后的萧肃,凝结着句句生姿的深邃。
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苦旅。
【推荐理由】惊叹于作者对《文化苦旅》的睿智而深刻的解读。读书笔记不容易写,也不容易写好,但本文因为“睿智”和“深刻”而显得与众不同:“睿智”,角度切入非常巧妙,题目《字里行间,光阴涌动》中的“光阴涌动”最妙。《文化苦旅》化为时间上的光阴,一种沧桑、苍凉之感自然溢出;“深刻”,结尾处“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苦旅”,这是经典,不必赘述。
(荐评:刘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