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网络村庄是中国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我们的网络村庄官办色彩浓重,旨在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强调参与意识的“网络村庄”应是青少年实用空间、草根自下而上的试验田、网络村庄筹划创建者、青少年社交空间、草根表达空间和精神家园、舆论阵地和文化传承基地。青少年于其中的参与角色分别为:实用信息收集、编辑及发布者;网络社交达人;社会观察者与网络表达达人;舆论参与者、引导者与意见领袖;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者。
关键词:网络村庄;参与式媒介素养教育
欧美媒介素养教育中除了政府、社会力量、学校和家庭以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媒介力量一媒体教育。所谓“媒体教育”即通过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制作有关媒介素养的内容向青少年传播。许多大型的媒介机构也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如华纳兄弟公司等。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出版了《在盒子里》等六个资源包,资源包涉及主题包括电视和消费者、儿童和电视、电视纪录片、电视新闻以及作为艺术媒介的电视。多伦多城市电视台制作的《媒介电视》的节目,该节目不仅批判分析大众传媒各个方面,还在网络上设置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网站也非常多。总之,这些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介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媒介批判媒介,教育青少年学会分析、判断、批判、运用,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当前,中国的媒体也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行动,但是大多还停留在技术、艺术教育层面,缺乏参与互动,且没有形成媒介领域的整体教育气候。我们的媒介更多地停留在商业利益获取及公共宣传方面,真正为公众服务的媒介类型和媒介内容依然稀缺。因此,在中国农村通过大众传媒给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配套。
事实上,从中国当下的农村发展实际来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往往不是家庭,而是相较城市社区更具社区凝聚力的村庄。把大众传媒的教育力量浓缩到小小村庄,把大众传播的宏大叙事具象化到农村社区,这是中国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快步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村庄教育”不是指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强调社区媒体的教育力量,而是指青少年自发创建与实体村庄并行的网络村庄,积极热情参与的虚拟村庄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村庄教育重要载体:网络村庄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经撰写过一本书一《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强调了社区环境、社区参与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欧美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村庄文化的建设与传承,许多人选择居住社区都将社区文化置于首要因素重点考察。与中国日渐没落的乡村文化相比较,欧美乡村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其代表着国家文化之根,是居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寄托。而这一文化的重要教育和传承载体则是“社区媒体”。笔者在《中国城市社区媒体研究》中对“中国社区媒体”如此界定:“由社区居民生产,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介,在社区公共领域传播的,致力于凝聚公民归属感,倡导平等参与,维护公共利益,培育公民文化的媒体。”希拉里基于村庄的“教育观”大抵也是出于国外社区媒体的强大力量的考虑。今天在探讨“村庄教育”时,我们也需要强调“社区媒体”的力量。而对于当前的中国农村来说,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力量渐渐消弱,互联网力量愈发突出,因此,村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变得相对单纯——网络村庄。“网络村庄”与“农村智慧社区”概念不尽相同。“智慧社区”是“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而“农村智慧社区”则是依托有线数字网络开发的一项集电视、通讯、互联网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项目,拥有“政务信息、文化教育、交通出行、健康医疗、金融服务、电视商务、社区服务、便民信息”等多种功能。“农村智慧社区”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社区居民的一种硬件设施。“网络村庄”则更多地由居民自发创建,关注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致力于村庄凝聚力的营造和村庄文化的传承,它借助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而建设的“虚拟网络村庄”,可呈现为村镇生活网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应用形态。
二、网络村庄参与式媒介教育模式
有学者认为,中国与欧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管理机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缺乏社区媒体发展的天然土壤。事实上,这样的论断有失偏颇。首先,中国城市社区网站如火如荼地开展,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实用信息服务基地和重要精神家园。如北京地区的望京网、八通网等。其次,中国农村绵延几千年的家族传统、相对独立的村庄地理位置,以及虽然逐渐消退却依然存在的村庄文化等都与欧美社区有着天然的相似,这就让中国农村比城市的社区媒体建设更加具有地理上的优势,“网络村庄”前景美好。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村庄”网站大多停留在官办层面,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式办网模式,缺乏对互联网运营规律的把握,尤其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把握。以中国著名的华西村为例,该村网站设置了华西概况、新闻资讯、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企业风采、人才资源、吴仁宝风采、华西旅游、联系我们等九个频道,大多是官方口吻、宏大叙事,缺乏平民视角和草根表达方式。可以预见,类似的网站居民到达率较低。以美国北卡摩尔郡的社区网The Pilot(领航员)为例。该网站依托1920年创办的个人所有的社区报《The Pilot》而建。登陆网站,栏目设置如下:首页、新闻、体育、观点、讣告、房地产、分类信息、通告、建议、电子报以及工作。这些栏目的设置更加接近当地居民的需求,居民愿意从中获取并分享信息,同时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网站的建设。基于现状分析,我们对网络村庄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网络村庄定位
事实上,所有的教育都基于“兴趣”,缺乏兴趣的教育只能停留于“灌输”层面。中国农村居民尤其是互联网主体用户农村青少年需求以及中外对比结果告诉我们,中国“网络村庄教育”开展的前提是“网络村庄”定位的明晰:第一,网络村庄是面向青少年的实用空间。所谓“实用空间”即与青少年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符合青少年需要的空间,网站需要在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影讯、美食、美发、娱乐等信息上做足文章。第二,网络村庄是草根自下而上的试验田。区别于官办村网,网络村庄最好是由当地青少年自主创办。这样既能够保障信息实用符合青少年需求,又能够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第三,网络村庄是社交空间。青少年网络应用的首要类型即为沟通交流,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的社交范围往往较为广泛,青少年虽然同处一个村庄却有着加强沟通、互通有无、密切联络的沟通需求。因此,网络村庄要强化其沟通交流空间的作用,通过开设不同的版块如就业、学习、影视、动漫等让农村青少年在村庄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基于实体和网络两个平台上的“伙伴关系”则是青少年成长期的最重要的发展主题。第四,网络村庄是草根表达空间和精神家园。除去实用和社交两大功能外,网络村庄更应成为农村青少年发现问题、表达自我、发表观点的重要空间。第五,网络村庄是舆论阵地。网络村庄还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第六,网络村庄是文化传承基地。村庄文化是代代延续的文化,网络村庄不能仅仅成为农村青少年追逐潮流、时尚等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的基地,更应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传承者。如此定位才不至于让青少年一代代逃离农村,逃离土地。
(二)参与式网络村庄教育
基于这样的网络村庄定位,我们的网络村庄教育便可顺利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网络村庄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不是传统的课堂授课式教育,也不是知识灌输式的传统教育,它是一种注重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参与式教育。青少年在网络村庄中如何“参与”?他们的参与角色是什么?以下将青少年参与角色细分为六个方面详细阐述。
1.网络村庄筹划创建者。基于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调查,将需求对接成网站、微博或微信,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平台的搭建,通过精心策划实现网络村庄基本架构的组建,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发动当地村民积极投入到网络村庄建设中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青少年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社会化的良好的实践平台。从欧美社区网到中国城市社区网,无数青少年在社区媒体的创建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2.实用信息收集、编辑及发布者。平台搭建后,要实现网络村庄的实用空间作用,就需要对衣食住行等实用信息进行搜集、整理,通过网络技术将其转化为网络信息,最终发布。青少年需要在其中打通网民自由发布平台以云集更多本地网友实用信息,需要有效把关筛选实用信息、需要具备互联网编辑技术,更需要广博的线下人脉和有效宣传。
3.网络社交达人。网络村庄是一个社交平台,更多本地农村青少年通过这一平台相识、相知,成为网络与线下好友。社交平台是一个巨大舞台,农村青少年在其中结识各种熟人与陌生人,潜移默化中学习网络社交技巧。
4.社会观察者与网络表达达人。网络村庄是草根表达空间和精神家园,这就要求农村青少年学会观察并发现自身问题、村庄问题、社会问题等各种问题,形成自身的独特判断,用互联网语言理性表达。这其中包含了观察、发现、表达三方面能力。
5.舆论参与者、引导者与意见领袖。农村拆迁、土地流转、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污染等问题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农村青少年要学会关注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网络村庄发表意见,参与村庄治理的讨论。当然,众生喧哗易导致声音混杂,这时候就需要形成代表主流声音的青少年意见领袖挺身而出,充当议题设置者、舆论引导者。这比官方声音更接地气,更具有号召力。
6.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者。网络村庄也是文化传承基地,农村青少年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到工作人员,从低学历到高学历,从世世代代留守村庄者到进入城市工作者,青少年角色种种。正是因为角色差异,也让中华农村文化和本地村庄文化传承有了传者和受者。青年感染少年,进城者与留守者互动,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互通,通过论坛沟通交流、自媒体表达、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留住中华文化和村庄文化。这比单纯的课堂教育更加生动,更具人情,更有力量。
(三)网络村庄关键人物: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大学生
网络村庄的推进者是谁呢?传统村干部年龄偏大,缺乏外来思维,很难成为新事物的推行者,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大学生是网络村庄建设的关键人物。首先,两者都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具有天然的情感。大学生村官大多来自本地农村或外地农村,因为对农村的热爱投身农村工作之中。农村大学生在本地农村出生、成长,通过教育实现城市化,进入新的文化体系。其次,两者都拥有城市视野,期待给农村注入新活力。不管是从城市走进农村的大学生村官还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教育赋予了他们足够的城市化特征:对外界更加了解,对新事物更加敏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懂得时尚与潮流。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大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的差距:环境、交通、经济、教育、就业、家庭等。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大学生改变农村的兴趣。他们理应成为参与式网络村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人物,积极实践青少年在网络村庄教育中的六大参与角色,同时积极研究探讨新时期“互联网+农村”的建设内容与模式。
(四)网络村庄终极目标:意见领袖与农村治理
建设网络虚拟村庄,实现其成功搭建与顺畅运行并不是网络村庄建设的终极目标。“互联网+村庄”的初步成果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变,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在网络村庄中锻炼农村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参与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发现和培养农村青少年意见领袖,将意见表达由线上转至线下,参与现代农村的治理工作,如此,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才能实现,中国农村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中才能够自信坚守底蕴,勇敢拥抱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