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情感的个性表达

2016-11-08 07:37:18钟改清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摄影

□钟改清

(伊宁县广播电视局,新疆伊宁835100)

公众情感的个性表达

□钟改清

(伊宁县广播电视局,新疆伊宁835100)

新闻照片的基本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二是情感信息。新闻摄影主要是对准人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离开了人,就没有新闻。

长期以来,我们报纸上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新闻照片缺乏情感信息,显得“冷漠无情”。所以不能在读者中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无法吸引读者来阅读它。直到今天,许多摄影记者仍然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只关心新闻题材的价值,而忽略人物在其中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看到一些新闻图片在拍摄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工业就是人加机器,农业就是人加农具春耕、夏锄、秋收、四季歌,照片中的人没有情感,只有形式的重复模仿。镜头中的人物形象似乎只是新闻事件里的一个“道具”而已,这种表情呆板做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人物,根本无法体现新闻照片的美学价值,会被读者冷落一旁。所以摄影记者对拍摄对象的情感投射,在摄影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超越,超越了记者及拍摄对象个体的生命形态,表达了对普遍生命境况的关爱。

摄影记者“公众情感”的基本形态

每一个人的意愿、冲动、思想、行为都是历史建构的一部分,历史或社会不仅呈现于各种宏大叙事之中,同时也存在于无数琐碎日常的情感里面,它们往往能引起众多社会成员的情感共鸣。面对被摄者的生活,摄影记者首先要有一种基本的倾向和态度。这些倾向和态度在科学精神、平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影响之下产生,记者的情感也与此有着必然的联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瑞泽说过,“摄影最重要的东西是热情和激情,对拍摄对象你要敞开心扉,让他们知道你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聚焦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摄影者作为社会工作者和现实的纪录者,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继承“诚、实、公、信”等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伦理道德,继承直面社会、正视矛盾的史家精神。他们同情着社会上贫穷、落后的弱势群体,用图像进行“视觉评论”,呼吁人们付出努力以期解决。解海龙自言在拍摄《希望工程》的时候,那些乡村教师的困境和孩子们求学的渴望一直感动着他,这成为他孜孜以求、潜心拍摄的原动力。

传达对人类尊严的敬意。在摄影越来越成熟的今天,记者不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俯瞰生活,而是采用“平视”或“仰视”的心理角度去感受生活,首先表达对拍摄对象尊严和希望的敬意,用大众和平民的影像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纪录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新快报》记者林炀、王会进等人拍摄的《探访广东麻风病岛》是这一情感类型的代表之作,往日的大众话语中作为不正常者存在的麻风病人,在他们的影像中有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正常人在这些图像面前发现了一个他们并不理解但是又独立存在的世界。

表达对生命之美的珍惜。个人生命的价值、人群生存环境的价值在摄影师的视野中是无比伟大的,摄影的目的之一就是表达对这些美丽东西的珍惜,以唤起人们的共鸣。如中青报记者贺延光拍摄的《SARS病房》,画面展现的是2003年4月30日,一名非典重症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幸死亡,一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前的情景。站在视觉中央的医生是背对着读者的,也没有动作,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因此画面上没有丝毫感情的展现和表露,但任何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此时这位医生悲伤无奈的心情,一种浓浓的沉重气氛弥漫在整个画面中。

观照人类的永恒主题。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这些给人类带来欢乐和困惑的永恒主题依旧是记者关注的焦点。拍摄者在处理这类主题的时候,并不仅仅依靠激情,更需要冷静。那组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戛然而止的生活》至今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事故发生5天后,新浪摄影师邹壁宇到现场拍摄了这组极具人文关怀的作品,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没有选择那些看上去被炸得一无所有房屋,我需要保留一部分人曾经生活的痕迹,让看的人会想到自己的生活。”

以上四种情感形态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分野,但它们在摄影者的情感体验中是相互交融的。

新闻摄影中情感的“晕轮效应”

一张有情感冲突的照片才是好新闻照片。新闻摄影的情感内涵,应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一是照片叙事的价值取向;二是记者体验式的情感投入;三是作品的多元解读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三者不可缺一,其中作品与读者情感碰撞后产生的“晕轮效应”最重要。因为摄影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

记者情感体验式的投入。好照片是拍摄者的情感和被摄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共同融合的结晶。因此,摄影记者采访中要带着情感深入生活,积极主动地和被访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体察摄影对象的真情感受。只有让新闻事实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好镜头语言,来感动别人。新闻摄影的情感表现,还要求摄影记者在拍摄中,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观察,抓取被摄人物在新闻事件中出现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各种情感瞬间。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向农民工鞠躬道歉》,是一张深深投入了记者情感的作品。画面上,农民工默默地注视着道歉者,其中一位年长者,举手似乎想阻止经理鞠躬,正是这一在画面中不占主要地位的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农民工的善良与朴实。弱势的他们,尽管遭受了诸多不公,但当有人向他们表示歉意时,他们竟有些受宠若惊。他们的宽容让读者动容。

照片叙事的情感倾向。好新闻照片要有激发和调动读者感情的潜质。当代法国文化先锋人物罗兰·巴特认为,摄影作品存在单一叙事的霸权性,就是“拍摄者要单向度地告诉观者关于照片的意义”。所以好的新闻照片是读者在观看一张新闻照片时,能强烈地体会到拍摄者试图告诉他什么。2016年3月21日至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携夫人米歇尔访问古巴,这是美国在任总统近90年来的首次访问。二战后,两国的政治宿怨早已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高层的访问将带来什么尚未可知。巴西自由摄影师亚历山大·门西尼在一家菜铺里拍摄了一张照片,令人拍案叫绝。这张照片内容简单:墙脚是一堆辣椒,墙体上是一张前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旧画像。隐藏在照片后面的情感倾向不言自明,这种“旧情”是古巴人正在压抑着的大众情怀,被摄影者用个性化的镜头语言巧妙地释放了出来。

作品的多元解读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好照片能调动读者“再创造”的激情。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确认了照片的阐释行为和作为阐释主体的受众的重要性。他认为,所有的阐释中,都存在着不曾停止的意义流动,隐含着“一种边缘地带,在那里其他意义和联想被唤醒……”比如澳大利亚摄影师理查德森拍摄的、获得“荷赛”2016年“年度图片”的《新生的希望》,照片流露出的千钧一发的气息以及摄影师为照片设置的标题,似乎想要观看者体会一场充满英雄主义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对涌入欧洲的难民感同身受。观看者被强烈地包裹在摄影师的主观倾诉与视觉表达中,而在照片里那双坚毅的眼睛之后,其实还有很多意义暗流隐含其中,有些细节信息是在摄影师情感呈现意图之外,所以照片的全息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除了直白的象征,照片还有其它解读的可能。■

注解:“晕轮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由此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摄影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8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30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传媒评论(2017年4期)2017-07-10 09:22:56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30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