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怡
摘 要:幼儿的话是孩子最真实的经验建构。尤其在不受控制和成人要求的情况下,其叙说的内容更能反应出其真正的心理和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对我们理解幼儿、教育幼儿更有现实意义。所以不要忽略他们谈话的方式及内容,用心倾听孩子,我们的收获会更多。
关键词:幼儿;生活经验;幼儿的言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27-02
幼儿园的教室里,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话语,“我今天带来一个新玩具”、“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新球鞋”、“我明天要去溜冰”……面对孩子,可能老师给出的只是一些最简单的回应,“嗯,是吗?”、“好,非常棒!”其实这短短的几句话语,也是孩子最真实的经验建构。
一、孩子们在说什么?
我运用观察、访谈的研究方法,以23个中班幼儿为观察对象,采用录音记录和现场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幼儿在教室内的私下言谈。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观察记录下,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在幼儿口中出现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动画片”
我观察发现,孩子们都非常乐意谈论动画片中的角色,并且模仿其语言,尤其是动画片中的正、反两大主角。所有幼儿都不同频率地提到了《迪迦奥特曼》、《喜羊羊与灰太狼》、《铠甲勇士》、《巴拉拉小魔仙》、《哆拉A梦》等近阶段较受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其中9名男孩关注《迪迦奥特曼》《铠甲勇士》,8名女孩关注《巴拉拉小魔仙》,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哆拉A梦》的各占一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二:“玩具”
4、5岁的幼儿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他们常常借助玩具自发地开展假装游戏,观察发现,虽然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可能伴随争抢、嫉妒、攀比等,诸如,“还给我,不然我告诉老师去”“你真小气!”“哼,我家里也有的”“不给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等。但,通过借助玩具这一媒介,幼儿间开展了征求、商量、分享等问题解决策略,自发地建构了社会规范意识。诸如,“那再给你玩一会,只有一会噢”“我拿我的玩具跟你交换行吗?”“我们一起帮芭比穿衣服吧”这样的语言策略。
在性别与玩具的选择上,女孩大多选择芭比娃娃、布偶这类较为柔性的玩具,男孩多数选择爆丸小子、奥特曼、手枪、变形金刚等带有魔幻和英雄气概的玩具。只有少数幼儿觉得只要是玩具大家都可以在一起玩。
关键词三:“兴趣班”
关于“兴趣班”的讨论,幼儿叽叽喳喳说了一大堆,丝毫不逊色于动画片,可是情感态度却显然不同。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幼儿在课余时间都要参加兴趣班,内容从艺术语言、画画、芭蕾舞、戏剧表演、英语到跆拳道各不相同。6名幼儿参加艺术语言班,5女1男;10名幼儿参加图画班,男女各一半;6名幼儿参加舞蹈班,均为女孩;参加跆拳道、英语的各1名,均为男孩。所有兴趣班都是家长代为报名安排,只有2名幼儿是自己选择,分别为艺术语言和跆拳道。
二、孩子们说的背后
1、关于动画片
动画片对于幼儿是喜闻乐见的,并且对幼儿来说,有什么动画片就看什么动画片,动画片对于幼儿而言不是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的问题,而是只要有动画片他们就看。在幼儿看来动画片本身就是乐趣而不在于动画片实际提供了什么乐趣。
我所观察到的事实表明幼儿对模式化的语言和行动有着明显的模仿和学习,“巴拉拉小魔仙变身!”“变变变,要你好看。”“小的们,跟我上!”“我们还要继续战斗,打败阿尔法斯特人!”幼儿有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的语言和行为。5-6岁的幼儿从动画片里得到智慧的启迪、道德的学习是有困难的,他们看动画片是因为“好玩”,在看动画片中他们学习了某些语言和动作,但往往这些言行不是成人所要真正传递的,幼儿会忘记复杂的情节和角色之间大段的台词,因为动画片角色所发出的声音的语调、语气与声音所负载的意义相比,前者更重要。
2、关于玩具
在男女幼儿所喜欢的玩具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男孩子普遍喜欢具有阳刚性,充满魔幻和英雄主义色彩的玩具,如:奥特曼、变形金刚、恐龙玩具、手枪、飞机等,而女孩则多喜欢代表着家庭温馨的绒毛玩具、芭比娃娃,以及一些图画书。也有个别活泼好动、性格调皮、平时爱跟男孩子在一起玩的女孩,其玩具选择与男孩子相近。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玩具选择时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据英国一位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男孩与女孩的活动倾向有很大差别。男孩的活动大多倾向于物,他们好动,比较“调皮”,精力旺盛,喜欢探奇冒险;而女孩则大多倾向于人,她们好静,富感情,讲友谊,对新事物不大感兴趣。由于活动倾向的差异,对玩具的爱好也有差别。在生活中,男孩子喜欢枪、坦克、汽车、球类等,女孩则喜爱娃娃、小动物、餐具等,这些都归因于男孩与女孩生理因素的不同。
传统的性别教育在使幼儿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确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也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例如: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教育从家庭、幼儿园到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
在能力差异上,幼儿对玩具玩法的熟悉程度总体归结于其认知水平发展及相关经验,多数幼儿选择与同性玩伴共同游戏,个别互动倾向不明确。虽然在与同伴互动游戏中可能伴随争抢、嫉妒、攀比玩具等,诸如,“还给我,不然我告诉老师去”“你真小气!”“哼,我家里也有的”“不给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等。但,通过借助玩具这一媒介,幼儿间开展了征求、商量、分享等问题解决策略,自发地建构了社会规范意识。诸如,“那再给你玩一会,只有一会噢”“我拿我的玩具跟你交换行吗?”“我们一起帮芭比穿衣服吧”这样的语言策略。
3、关于兴趣班
兴趣班在幼儿眼中意味着什么?大多数幼儿的言谈中提到了“是妈妈帮我报的名”,在他们眼中“画画”、“跳舞”、“弹琴”就是兴趣班的代名词。
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兴趣班,无疑可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孩子都必须上兴趣班。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吃,二是玩。在吃与玩中,他们逐渐了解外部世界,逐步学会如何与周围人相处,进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在自由的游戏和玩耍中,孩子更多地亲近了大自然,和父母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触,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些才是这阶段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我的小小建议
通过对幼儿私下言谈的内容分析,大致让我们看到幼儿的生活状态如下:
(1)幼儿普遍喜欢看动画片,且受动画片影响较大,乐意模仿。
(2)幼儿选择玩具时有显著性别差异,玩玩具时会有争抢行为和嫉妒、攀比心理,并从中逐渐自我建构,玩具来源受父母限制较大。
(3)幼儿中有“兴趣班”热潮,家长普遍持支持态度,幼儿的心理则各有不同,有的处于自身兴趣,有的受到家长限制。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积极引导孩子对动画的热爱
幼儿园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授课过程中多借鉴动画片资源和技术,使教学更加多样化、直观化和趣味化,可以通过对动画片中故事和人物进行阐释来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善恶美丑等观念、养成与人合作、诚实的习惯等。还可以借用幼儿对动画的浓厚兴趣,组织情景剧“模拟相关的情节”或进行多种可能性的编排,以讨论方式启发幼儿,使他们在参与的快乐中学习,而不是像在家中看动画片一样,“看完一笑了之”。
在家中,父母可以跟儿童一起讨论节目内容,解释有歧义或干扰性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动画片里的暴力因素形成判断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动画片变成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们也不用再整天为孩子看动画片而提心吊胆了。
2、充分发挥玩具的作用
固定化的性别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强加于他们的社会期待,如童话中处于弱势的总是女孩,而男孩则总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这无疑使男女幼儿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了不平衡。因此,如何给幼儿选择玩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选择玩具, 男孩子同样也可以选择一些小动物、餐具等玩具, 女孩子也可以同样选择小汽车、坦克、球类等玩具。
玩具是让孩子自己去玩的,不能只当摆设。因此挑选玩具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孩子是否喜欢,能否用它来玩。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倾向给孩子买又贵又精致的玩具,这样的玩具孩子第一眼看到自然是喜欢,他们会赞叹得合不拢嘴巴,“哇,好漂亮呀!”可是玩起来却不带劲了,为什么?因为“妈妈说玩具很贵的,要当心,不好弄坏的”,碍于这一层,孩子还敢放开手脚玩吗?更不用说能玩出什么新意了!
3、尊重、理解、鼓励、赏识幼儿
上兴趣班没有绝对的“对”或绝对的“不对”,幼儿是可以参加兴趣班学习的。但在参加兴趣班学习时,应注意几点:尊重幼儿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对幼儿参加兴趣班学习不提过高要求,一切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重。孩子上兴趣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绪情感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会了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开心的,愉快地,那送他去兴趣班是对的,如果孩子每次回来的情绪是消极的,那么家长,请您三思。作为家长,除了应当尊重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权利外,更应当不断地理解、鼓励、赏识孩子,让孩子在兴趣活动中快乐成长。
“童言无忌”这四个字常常被我们挂在口中,尤其是从幼儿园小朋友口中说出的话往往会被我们所忽略,许多老师并没有体会到幼儿个人经验叙说的价值,认为孩子的话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不然,我们认为的“没有意义的谈话”,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如此,尤其是幼儿在不受控制和成人要求的情况下,其叙说的内容更能反应出其真正的心理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不要忽略他们谈话的方式及内容,通过倾听、记录、分析幼儿的日常交谈,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现实生活状况,从而对我们理解幼儿、教育幼儿才更有现实意义。我想说,用心倾听孩子,我们的收获会更多!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4.
[2] 张放放,周兢.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综述.幼儿教育,2006,6:47-52.
[3] 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 蔡敏玲,幼儿个人经验叙说之内容、风格与意义初探,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学报,94,9(2):32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