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忠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强的各种练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探索性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95-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新知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导入要有趣味性,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在《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毛泽东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当让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争的不可开交,我干脆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争执辩论。十分多钟过去了,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当我再问毛泽东应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学生的意见出现一边倒,基本上认为毛泽东应该去重庆谈判。在这场争辩中,我发现全班的学生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探讨在交流,并积极地辩论。可见,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将课本内容更好地掌握住。
因而,导入应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使得原来觉得枯燥无味的课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情趣。给学生以直观、亲切、美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学习空间,引导自主探索
“我看到了,有可能记住,我听过了,可能会忘掉;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是美国国立图书馆墙上的几句话。可见,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多一些赞许,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少一些冷落,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学习安史之乱时,有学生说天宝危机都是杨贵妃惹的祸,这种说法一出,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场“都是女人惹的祸”的辩论。正方引用了学过的商纣王时的妲己,近代的慈禧,现代的江青等人物;反方引用了越国的西施,汉时的王昭君,北朝的花木兰,唐时的武则天,传说中的杨门女将等人物。双方的辩论虽然没有结果,但学生通过辩论燃起了激情,锻炼了口才,激活了思维。也使整节课达到一个高潮,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浓厚兴趣。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实践,启发学生创新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记得我在给学生上宋元科技一课印刷术方面的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课前用像皮、萝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来,并计算每刻印一个字所用的时间。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没想到的是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亮出他们的作品。当他们谈到他们的刻印作品时,都说费时且有难度,字刻错的、刀伤手的情况都有。然而正是这次的难忘经历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以及发明家毕升的聪明才智。通过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
同时,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学改革,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强的各种练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快乐地学习,开心地生活,是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