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新型“学研教”协同创新研究
——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

2016-11-07 03:10喻言
关键词:本科生经济学协同

喻言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基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新型“学研教”协同创新研究
——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

喻言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本文在传统“学研教”协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提出新型“学研教”协同思想,并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围绕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详细阐明了新型“学研教”协同体系中“学与教”、“教与研”、“学与研”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研教;本科生;科研能力;产业经济学

一、“学研教”协同思想的相关研究

“学研教(Learning-Research-Teaching)”协同理念最初由德国教育家洪堡(Vilhelm Von Humboldt)所提出的“教学与科研同一”原则演变而来,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它指的是高校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统一,相互促进,这里的“教”既指教师又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既指学生又指学生的学习活动,“研”指的是教师的科研活动。

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学研教”协同思想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吕振奎(2013)借鉴“学研教”协同和市场营销学TCSA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学研教”协同的市场营销学改革思想。苏莹莹等(2013)在“学研教”协同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提出了生产系统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思想。汪芳等(2013)提出了“学研教”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创新思路,包括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实施“学研教”互动的反馈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侯向锋(2014)阐明了“学研教”协同理念在传感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应用。尹虎(2015)基于工业设计专业提出了“学研教”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纵观上述文献,已有文献对“学研教”协同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现有理论在某一具体课程中的应用,对“学研教”协同理论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本文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将传统“学研教”理论进行了扩展,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与研”,还将视角扩充到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与研”,并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说明新型“学研教”协同体系中“学与教”、“教与研”、“学与研”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

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分析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但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仅局限于研究生层面,并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好的探索能力,再加上他们还没有马上面临就业的问题,所以时间相对充裕,因此,他们在参与科研方面的能力并不逊于研究生,特别是相对于那些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在一些基础研究方面可能会做的更好。基于上述理由,本文以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为目的,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着眼点,探讨新型“学研教”协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现有文献,已有许多学者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如郭南芸(2010)以产业经济学课程创新为例,提出通过以专题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以演讲、讨论挖掘学生思维潜能,以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以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系统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创新,来提升本科生的研究能力。王永超等(2013)结合导师制和学位论文制的实践经验探索了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杨静(2014)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科类项目指导为例,提出加强研究方法指导提高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赵凯(2014)在阐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特点,提出构建以专业能力、文献综述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调研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等主要能力的能力体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课程、某一专业或单一层面来研究的,以“学研教”协同创新为视角的并不多见,在此基础上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的就更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课程,围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来研究新型“学研教”协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围绕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新型“学研教”协同创新研究

新型“学研教”理念在传统“学研教”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传统“学研教”中的“学”既指学生又指学习活动,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的过程。新型“学研教”中的“学”不仅只包含学生的学习活动,还应包含教师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学”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体现在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掌握上,而教师的“学”体现在根据现实经济的变化对授课内容进行的更新和补充上。传统“学研教”中的“研”指的是教师的科研活动,新型“学研教”中的“研”不仅指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还包含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或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初步的科研尝试。传统“学研教”中的“教”既指教师又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新型“学研教”中的“教”不仅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还包括学生的“教”。学生的“教”体现在两方面,学生可以结合广义的现实经济在进行课前演讲,还可以结合深度的专业知识进行课中讨论。由此可见,新型“学研教”协同思想不仅包含教师的“学研教”,还包含学生的“学研教”,以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为桥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协同体系。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新型“学研教”协同体系中“学”“研”“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三个层面来详细阐述。

图1:新型“学研教”协同体系互动关系图

(一)学与研互动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与现实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这决定了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讲授的内容不能年复一年、一成不变,应根据现实经济的变化来对相关的案例进行完善和补充。教师的这种随时学习的过程对其自身的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例如,笔者在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对与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的反垄断案例进行不断补充和更新,发现中间产品价格歧视问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但国内学者研究的起步较晚,对价格歧视反垄断规制的研究也大都集中于最终产品市场上,直到2011年国家发改委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后,这种现象才引起了经济学者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在最终产品市场价格歧视理论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考察中间产品市场的价格歧视行为,更好的解释现实经济中产业链上游厂商的定价策略及其对下游厂商和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从而为规制机构合理的规制相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以此为主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理论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案例分析的不断拓展,也为今后产业组织理论部分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更新的素材,并为学生的“学”和“研”指明了方向。

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在脑海里打下了整个学科体系的框架,并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课堂指导或研究课题的指引下探寻自己的研究方向。例如,笔者在产业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讲授关于产业集群理论与案例时,就有学生提出有兴趣以自己家乡浏阳的烟花炮竹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想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地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产业集群中政府的作用、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等。四个学生组成一个科研创新小团队,以此为主题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并获成功。随着创新项目进行的不断深入,学生们也不断针对遇到的各种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这种通过学生“研”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有效。

(二)教与学互动

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教”体现在学生的课前演讲和课中讨论上。课前演讲我们采取在日程教学中穿插的形式进行,每次课用开头10分钟请2名学生上台,将自己在过去一周所看到听到的产业经济学相关新闻与大家分享,下面的听众可以针对台上同学的演讲内容进行提问并讨论。这种方式对学生思维、表达以及应变能力提高的效果非常明显。课中讨论包括对具体知识点的讨论和综合案例的讨论,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延展性讨论,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或是在整个学期中安排1~2次综合案例讨论课,综合案例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课前演讲和课中讨论外,学生的“教”还可以将课后案例调查作为辅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愿,选取某一具体产业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产业跟踪分析,让学生把握产业的发展动态,灵活运用产业组织原理,搜集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等关键指标,形成对当前这一产业市场结构的清晰认识,了解产业内企业间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组织调整行为等市场行为,并通过各项指标分析市场绩效,在广泛调查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最后撰写产业调查报告。学生的“教”为教师的“学”提供了现实经济中最新的素材,使教师的“教”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师的“教”为学生学习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课堂所学的知识,选取自己的兴趣点,更深一步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教与研互动

作为高校教师,“教”与“研”结合是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入的研是为了更好的教。笔者在对与产业组织政策相关的反垄断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案、欧洲的竞争法案,还是我国的《反垄断法》,对于厂商横向垄断行为的认识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厂商纵向垄断行为,美国和欧洲的认识就存在差异,我国与欧美的差异就更大,这给我国反垄断机构与外国同行合作带来了障碍与挑战。因此,跨国公司纵向垄断行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捆绑与搭售、转售价格维持、市场圈占等。另外,在现实经济中,一些以知识产权为交易客体的商业行为可能引发抑制竞争效应,这已经引起了欧美发达国家反垄断监管机关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反垄断监管机关对这类问题不够敏感。因此,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商业交易产生的反垄断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知识产权诉讼中的和解行为从反垄断视角看是否存在合谋的嫌疑,反向付款专利和解以及回授行为的反垄断分析等。在产业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讲授产业组织理论部分时将上述内容的理论部分进行了简单讲解,并分配学生围绕厂商的纵向约束行为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行为进行反垄断经济学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帮助老师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文献的综述整理,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研究做准备,学生的“研”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时间上的帮助,使教师能集中精力将某一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传递给学生。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课题编号:XJK016BGD031)参考文献:

[1]吕振奎.“学研教”协同与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J].教育评论,2013,(5):117-119.

[2]苏莹莹,董海,梁迪.基于学研教协同的生产系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54-255.

[3]汪芳,吴肖丽.学研教协同教学组织方式创新研究——以产业经济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9):132-133.

[4]侯向锋,周兆丰,司佑全,鲁池梅,王凤琴.学研教协同在传感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4,(3):92-95.

[5]尹虎.学研教协同理念下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形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5,(21):50-51.

[6]郭芸南.提升本科学生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探讨——兼论《产业经济学》课程创新[J].高教论坛,2010,(9):53-55.

[7]王永超,周荣喜.导师制下经管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11-12.

[8]杨静.加强研究方法指导提高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科类项目指导为例[J],2014,(9):73-78.

[9]赵凯.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4,(9):1-7.

猜你喜欢
本科生经济学协同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简明经济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经济学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