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
摘 要:分析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学会心理调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本体因素;诱发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有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二)心理活动因素。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人格因素等。
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个体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特点。人格亦可称个性,它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至对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它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易导致相应精神疾病,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陈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好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中对心理健康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经历有亲子关系、家庭气氛。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患者的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与一般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叫多的拒绝态度,或者是过度的保护。调查也证实: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给予了更多的温暖、接受、信任和鼓励。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是融洽民主的关系,这样的家庭气氛更能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而在父母喜怒无常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对人冷漠、常常猜疑别人,严重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重大生活事件等,其中重大生活事件产生的生活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个人受伤或患病,家庭亲人丧失,家中有亲人生病,好友丧亡,初入学或毕业,生活条件变化,个人习惯改变,搬家,转学,改变睡眠习惯等,这些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压力,从而诱发出心理问题。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不是单独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常常是共同作用诱发出个体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 心理健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郑日昌.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毛灿月,栾永斌,龚声武. 心理健康教育[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