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芳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种经由生活,为了生活的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是在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上,希望通过教育使这些儿童能够适应将来的生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理解,听不懂老师简单的指令、常用的语言;学生的需要、愿望等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很好的沟通,由此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指出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说话断断续续,语不成句,令人费解。仔细分析发现其语言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问题有:词汇问题,主要有词汇量较少,已有的词汇在运用上有缺陷、抽象词汇难以理解、对有相关意义的词理解上有困难、一些代词掌握较困难运用时发生混乱、时间词汇运用混乱或根本没有时间观念;语言表达方式问题,表现为:表达时容易走题、逻辑顺序混乱、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说话的现象、对听者的感觉和要求缺乏反应……
一、增强智力落后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
智力落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分不开的。在我们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言语的障碍,他们的呼吸系统、构音器官和发声系统并没有问题。他们能够顺利地唱完一首歌但是不愿开口说话。通过观察,我发现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来源于与人交流的意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总是围绕在他喜欢的老师身边,跟老师聊天、说家常。其次,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来源于周围人对他的关心。因此,在教学中,我应尽可能地和儿童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护和关怀,对于他表现出的任何语言上的进步和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都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加其语言上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实际的语言实践,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都相当迟钝,课堂上老师单一的声音,刻板的教学环境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将集声、光、形于一体的多媒体引入课堂中,通过荧屏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刺激学生的视觉,同步的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在欢乐轻松地氛围中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事实证明,多媒体的视频教学比老师单一的授课效果要好。我班有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姑娘,来学校一个学期只有在她高兴或不高兴时听到她发出的没有语义的声音,其他时候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说话。但是在通过观看vcd学习《小花猫》这首儿歌时,她清晰地发出了“小花猫”这个三个音节,并且整堂课眼睛专注于画面。
二、丰富智力落后儿童的常用词汇
1、图片辅助
花花绿绿的图片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教具。我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成图片按类别分好,比如:食物类、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常见动作……每周学习一个主题。例如:在教学早点这类词语时,我在课堂上把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早点拍下来,制作成ppt,在课堂上集体教学让学生认识并学习说这些早点的名称。然后把照片打印成图片,贴在教室里作为本周主题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每天都能说一说这些词语,得到巩固。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能够记住很多词汇,特别是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词语。
2、走进自然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地研究。”对智力落后儿童来说,大自然是不同于教室的学习环境。大自然这个学习环境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的各个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结合生活
运用图片进行记忆词汇,走进大自然、结合生活学习词汇,是最真实的体现,既能帮助中重度弱智儿童建立形成和完善各种表象,丰富知识经验,促进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又能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他们有效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三、为智力落后儿童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如:经常带儿童到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好的车站、码头、工厂、田野、儿童乐园、游泳池、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访问,让他们和各类社会机构和人员广泛接触,在直接的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扩大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其语育交往的兴趣,丰富说话的内容,扩大词汇量。
在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根据正常语言发展顺序,为他们提供系统的语言训练,有计划地指导儿童学习发音、字、词、句以及不同情况下语言的不同运用,采用的方法尽量形象化、多样化,并且不断鼓励他们学习并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才能使他们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