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熹 微
时代制造的“留守”与“孤独”
文/熹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他们的安全如何保障?未来路在何方?
在云南的很多农村,有着一群可爱懵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纷纷加入“务劳大军”,远离家人,背井离乡,在异乡承受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与思亲念家的情感煎熬。这群孩子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原本已经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还要靠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沉甸甸的负担,天没亮的时候就挣扎在泥泞的山路上,跌倒了,然后擦干额角的汗水,继续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他们成长在设施条件极其缺乏,师资力量极其薄弱的教室中,同样他们也有一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却不见闪烁的光芒。
这些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相关部门发布的《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云南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21.34万人,占全省1247.5万0~7岁儿童的8.98%,并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势头。
有人提出,打破城乡壁垒,让留守儿童成为“流动儿童”才是解决之道。近年来,一些组织帮助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投奔父母,也有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一同进城。但结果是,由于父母没有时间陪伴,不少孩子进城后却依旧处于“二次留守”状态,只不过留守地从熟悉的农村老家换成了陌生城市的城郊接合部。
不管进不进城,他们都在留守,这样的局面让人无语吁嗟。《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这其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交通安全:“山路十八弯”,这句话用在云南许多山区毫不为过,山高坡陡,路窄弯急,一些留守儿童的上学路也因此更为艰辛,存在不少交通安全隐患。此前,丘北、广南等地还先后发生过学生乘马车与货车相撞、学生乘面包车翻车等事故,导致多名学生伤亡。
据大关县教育局局长李德军介绍,全县没有一辆校车。集中在县城上学的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回家基本都是乘坐私人车辆,或者步行,其中一些学生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到家,出行极为不便。据了解,“全县没有一辆校车”的现象在云南十分普遍。
心理安全: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亲情缺失已经成为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我国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乏事前发现、事后干预的机制,许多疑似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只有在发生事故、上了新闻后,才能被从事相关救助的社会工作者注意到,而此时,往往已为时过晚,无力回天。
有些留守儿童受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在心理上抵触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过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对儿童自身及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据大关县一所学校校长介绍,该校共有900余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到1/3以上,这些孩子平时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说是照顾,其实只能是生活起居,在教育方面很难使上力。”该校长说,其中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已经离异,有的甚至常年没人管,被直接甩给爷爷奶奶。对于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儿童来讲,祖父母年纪较大,留守儿童有时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反而还需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承担很多农活和家务,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见不到父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面对现状。
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人身安全:留守儿童意外事故(溺水、触电、火灾、被狗咬等)呈上升趋势。根据省妇联此前的问卷调查发现,54%的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缺少安全感,43.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最大问题是“安全问题”。另外,受农村社会治安环境影响,留守儿童权益易受侵害。
卫生安全:大关县木杆镇中心学校鱼田小学一共有90多名孩子,无一例外,他们全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些孩子甚至已经三四年没有见过父母了。令人忧心的是,和许多留守儿童类似,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卫生习惯,卫生状况较差,甚至还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既关乎打破制度和城乡壁垒的进程,也关乎政府保障居民居住、教育、医疗权利的努力。从这个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进程。涉及私领域与公权力的对接、法律的修订与执行、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乡村自治能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涉及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农村活力等更远大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呵护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国务院最近同意建立由民政部牵头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由27个部门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即将开始运行。
目前,云南各地开展了“代理家长”、“手拉手”、“爱心妈妈”、设置亲情电话和教师挂钩帮扶等活动,部分县、市建立了留守儿童普查、家访制度。比如,大关县开展了“亲情视频”,通过网络视频让留守儿童定期与父母在线见面交流,收效较好。
由团昆明市委、昆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具体实施的公益项目“燃亮三号——云南流动教室志愿服务项目”,每个月有10天的时间,载着专业社工和志愿者辗转于禄劝县马鹿塘乡的6所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为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亲情陪伴、成长课程、电影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区探访等服务。该项目自2013年10月实施以来,已服务学生6781人,服务438小时,参与学生及探访家庭23288人次。去年,该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以上只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做出的一点努力。我们希望政府出台顶层设计方案,构建儿童权利保护体系网,包括制度建设、机构重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政府虽不宜直接干预,但应创造条件,让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从治本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应努力拓展本地就业机会。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千县万村”项目已经启动,咖啡、普洱茶等云南标志性特产也通过网络走上了农村电商之路。农村电商正在成为电商的新爆发点。当地政府可以应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吸引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打工”。 因为,父母方面的主观意愿同样重要。无论有多少现实掣肘,倘若为人父母者没有“把自己留给孩子”的意识,那么,任何其他的努力都可能作废。
一群“心灵孤儿”面临的灰色童年和成长迷途,原本就是成人世界制造的迷雾,所谓关爱,不仅是需要口头的呼吁而已。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留守儿童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得以解决。但是我们期待,他们能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云南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21.34万人(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