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佰茹 田家齐 王墨 余志刚
摘要:当前我国粮食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如何实现我国粮食的“量、质、效”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以绥化市宝山镇绿菜源农民合作社为例,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研究。进而对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菜源农民合作社;生态农业;成功经验;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8-0031-03
一、引言
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可是,我国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了吗?中国人吃饭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粮食数量得到保障,质量却堪忧。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对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产生威胁。农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添加剂,由此带来了“毒韭菜”、“毒生姜”、“石蜡大米”、“香精五常香米”“铝瓜子”等。以上存在的客观事实使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成了必由之路。选取黑龙江省绥化市宝山镇绿菜源农民合作社为调查对象,探索该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希望见微知著,探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调查方式包括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共发放问卷470份,收回有效问卷450份,其中包括加入绿菜源农民合作社社员180份,非合作社农户问卷214份,非合作社养殖专业户56份。
二、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实现双高
大量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一般可较当地的常规农业模式增产8%-12%,高的可增产品15%-20%,对解决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赵其国等,2007)。绿菜源农民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产量高于露地非生态农业方式,而且经济效益好。例如:高架草莓生产新技术的引进,及时准确把握了市场信息以及坚持种植标准、科学管理,保证了合作社的生态草莓口感好、营养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绿菜源农民合作社的产品由于质量好,符合生态标准,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快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合作社与哈尔滨、大连、上海等地的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包括辣椒、西红柿、油豆角、菇娘等,订单数量可观,其中辣椒已经出口到韩国。该做法将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联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
三、成功经验
(一)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保证了农产品质量
在栽培技术上,绿菜源合作社坚决拒绝使用农药、除草剂,而是采用地膜覆盖和人工除草两种方式。由于地膜不易分解的特性,土壤中残膜会对土壤产生一系列影响,会使土壤水分渗透量减少,还可能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土壤肥力水平(严昌荣等,2014)。合作社为避免地膜破坏土壤,选择生物可降解地膜,定期雇佣工人及时清理地膜以保证土壤安全。此外,人工除草的方法不但可以防除杂草,而且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病害。
(二)“互联网+农业”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精准农业”为绿菜源农民合作社提供了机遇,优质农产品安全的可信度和品牌效应显现,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该合作社目前已建立了农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视化管理。可见,“互联网+农业”,一方面向国外可追溯农业看齐,形成了可追溯农业体系,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使数据可视化、市场可视化,使生产产量可控,实现了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打破传统,重新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产品生产模式,建立新的信息来源模式,形成了独有的销售渠道,有利于延长产业链,纵向拉长产业结构(李炜,2015)。
(三)创新分配机制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
2015年,高标准示范和观光采摘为主的草莓示范区建立,消费者可以提前预约,亲自采摘草莓。该示范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草莓供不应求,净利润在120万元左右。该合作社的分配机制提高了农民的收益,让参与的农民有更多的满足感。调查中发现,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经营土地方式与以往不同,工作压力减小,平均每户农民净收入为10万元。
(四)品牌战略形成了竞争优势
农产品若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品牌战略应作为核心战略。绿菜源农民合作社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深入研究消费者内心世界、购买此类产品的主要驱动力、竞争行业的特征,因此,定位好核心价值、明确核心优势,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的树立,给“绿菜源”带来了竞争优势并使其逐步发展壮大。
四、宝山镇永发村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在永发村随机选取450名农户于2016年1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加入绿菜源农民合作社社员180人,非合作社农户214人,非合作社养殖专业户56人。共发放问卷450份。450名被调查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89人,初中学历207人,小学学历106人,文盲48人;55岁以上116人,30--55岁259人,30岁以下75人;入社农户180人,非合作社农户214人,非合作社养殖专业户56人。
1.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的认知程度
问卷中选择“比较了解”42人,“一般了解”341人,“不了解”67人,分别占9.3%、75.8%、14.9%。由此可知,文化程度越高,对生态农业认知程度越高,人社农户的认知度明显高于一般农户。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开展让农民真实看到成效;另一方面,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对社员生态观念的培养,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张洁,2012)。
2.限制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因素
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投入的成本高,农家肥不能满足大面积露地的需求,表现在数量上,而且部分农民对生态农业带来的农产品产量持不确定态度,同时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对新事物理解、接受能力存在不足也成为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相比于其他被调查者,对生态农业有较好的认知,普遍认为成本在农民能接受的范围内。部分农民认为政策投入资金不足,说明在农民心中希望政策能向生态农业方面有更多倾斜。
3.农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态度
在被调查者中71%的农民表示愿意支持发展生态农业,18%的农民持观望态度,11%的农民不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大部分农民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是因为当前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弊端显露,种地成本逐年攀升,加之2015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低廉,进一步抑制了农民继续按此种方式种地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能带来农产品产量、价格的提升,大部分农民表示愿意尝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大面积露地发展生态农业受约束
就绿菜源农民合作社看,600栋果蔬大棚及3000亩露地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然而,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是不现实的。露地面积十分广阔,有机肥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需要大量人工,人工费用也是一笔大的支出。生态农业若要广泛开展,有机肥来源、施撒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土壤恢复地力时间长
当前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大量应用,长期下去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地力。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一项有利于地力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正确选择。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民粮食需求大,全国范围内实施休耕难度大。若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当前“贫瘠”的土地至少要2-3年的恢复期,2-3年的时间,意味着短期内农产品产量、农民收益会出现波动,产粮大县要高产怎么解决?恢复期势必会让农民欠收,农民的收人又如何保障?
3.农民传统种粮意识难以转变
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应存在积极作用,而且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注重对社员生态观念的培养、生态技术的推广(李恩、孙为平,2010)。尽管合作社会带来诸多好处,农民仍对其置之不理。绿菜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的有73户,仍有一部分农户依旧固守传统种粮方式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村委会及合作社领导多次做农民思想工作,但是由于其相对保守的意识,所以,仍然固守自己家的土地,依赖传统方式种粮。
五、对策建议
(一)有机肥可以满足土地需要
对于调研地提出的大面积露地发展生态农业受到有机肥限制的问题,可以借鉴山东弘毅生态农场的成功经验。弘毅生态农场的前期试验结果显示,每7公斤左右秸秆配合2公斤粮食可转化1公斤活牛重。如果某村有500亩土地用于粮食生产,可产出500吨粮食和600吨(均为干重)秸秆(蒋高明,2009),这样大田区产出的600吨秸秆,加上170吨粮食,可转化为85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3000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如将秸秆充分消化,约需200头牛就可成功实现(蒋高明,2015)。对于粮食生产中不足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倒茬、休茬、种植豆科牧草等实现“用地、养地”。可见,肥料来源得到满足的同时,再配合适量人工,生态农业就得以发展。
(二)国家做好发展生态农业、休耕试点工作
相关部门应落实好休耕试点工作以恢复地力。应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方法对土壤进行分类,因地制宜地应用休耕方法。对于一些生态严重退化的土地,要严格执行休耕制度,让耕地休养生息。若因对土壤肥力的恢复限制了粮食产量、农民增收,应借鉴相关经验,如国内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农场,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生态农业知识宣传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是生态农业赖以发展的大环境。首先,要转变农民关于生态农业保守性、错误性的认识。政府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可选取村民代表到生态农业取得成效的示范区参观、学习,在农民中发挥裙带作用,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对国家惠农政策的了解、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