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勇琴
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俞勇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社会对于建筑行业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呼声也随着升高,“营改增”能够健全我国税制体系,此外还能够消除重复计税,进而减轻建筑行业的负担,有
助于其进一步发展,释放建筑企业的压力能够对我国经济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建筑业总体规模继续扩大,但是成长速度慢,建筑业营业税征收模式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绊脚石。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建筑企业营改增现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和建议,对我国建筑企业转型提供参考。
“营改增” 建筑企业 影响 应对措施
在2011年11月16日,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文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营改增”试点方案,并且与2012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试点启动。当前,“营改增”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其所覆盖的行业也在不断扩充。2016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建筑企业“营改增”政策执行的细则,确定将建筑企业纳入“营改增”执行行业体系中。“营改增”对于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建筑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关的。建筑行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平时所说的建筑业是狭义的建筑业,是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施工活动,而广义的建筑业则是将生产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生产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包含在内的,包括勘察、规划、设计、生产加工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施工以及安装,项目完工后的建筑周围环境运营、维护和管理,以及与建筑物相关的中介服务和咨询等方面,反映整个建筑业经济活动的范围。
建筑业拟征收增值税的税率为11%较原本3%的营业税税率有很大的提升,但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方式将增加的增值税负转移至下游。在成本方面,建筑业中比重较大的是人工费和材料费的支出,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企业难以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税额,导致成本降低的幅度较小,从短期来看,营改增对于部分建筑企业而言,利润会面临压力。
(一)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一是对分包抵扣的影响。根据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缴纳的劳务分包款总额的3%作为营业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人工费用大约能够占到工程总成本的20%~30%,并且比例随着建筑施工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当今建筑施工企业已经不再提供人工费,而是将此部分分包给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总包方按照分包方提供的发票来抵扣营业税,营改增之后,人工费用作为应该纳税的增值额,而不能进行税额抵扣。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的税率为11%,其中工人费用支出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与之前3%的营业税相比,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负担。
二是施工材料费对税负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税负的增减变化主要取决于有无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所扣除的进项税税额的大小。钢筋是建筑施工的主要材料,能够占到工程总费用的20%到30%,通常都需要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税率是17%,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税率是11%,低于钢材的增值税税率,因此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增值税抵扣,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是有利的。由于地材和零星材料多数是由个体户供应的,且形成垄断,虽然涉及金额不大,可以就地取材,但是企业无法获得专用发票,同样会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预拌混凝土一般是由正规的材料公司经营的,因此不难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预拌混黏土的税率是6%,低于建筑施工企业11%的税率,因此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有些供应单位仅仅把专用发票直接提供给基建单位,而参与施工建设的企业则拿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拿到结算清单,清单上标有材料及相应的数额,这样参与施工建设的企业就不能进行税额抵扣,进而增加了建筑施工单位的税负。
三是机械设备的支出对税负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通常是通过外购或者租赁获得,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权,属于有形动产租赁,在营改增之前这部分花费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而营改增之后能够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税率为17%,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能够有效减少税负。这仅仅是针对营改增之后购买机械设备而言,在营改增之前买进或者自制有行动产作为标的物提供的各种经营租赁服务,在营改增试点期间仅能用3%的税率代替17%的税率来交付增值税,则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
(二)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建筑行业实行增值税之后,合同签订、材料采购、工程结算以及项目核算等方面,都与原先营业税下的财务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建筑企业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形式。增值税是实行以票抵征管的方式,要求纳税企业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核算能力,能够准确核算进项税额以及销项税额,并且能够对发票的开具实行有效管理,而建筑企业多数拥有许多分公司或者项目部,同时多数为跨地区经营,营改增后各地区见得增值税涉税票据的传递以及税款的结算也将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营改增对于企业资源配置以及现金流也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原有的资金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都会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挑战。
(三)营改增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是会对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今建筑企业中,在长期的经营中始终交的是营业税,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确定、核算以及处理等方面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对于已经长期反复工作的财务人员,对增值税的不熟悉,导致其在进行税费核算以及扣除项目分析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营改增知识的学习,以寻求日后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二是会对建筑企业预算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多数没有完整全面的预算编制体系,长期依靠经验进行项目预算,对于之前含税收入,这样的制度模式上可以应对,但是营改增之后,增值税是价外税,应交税费与销售收入是分开来的,营改增之后不能清楚预算增值税进项抵扣的比例以及金额,导致不能有效明确成本金额,很难确定投标价格,投标是建筑企业寻找项目的工作,有项目才能使建筑企业有效益,没有合理的投标价格会影响预算方案的制定,没有预算方案就无法竞标,使建筑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三是会对建筑企业合同选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的工作中,需要尽可能地寻找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合作并签订施工合同,对于建筑企业的材料部来说,无论项目所在地使在多么偏远的地方,都要尽力寻找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材料供应商购买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充实自身可抵扣条件,使得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
(一)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
加强建筑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以及素质培养,企业财务人员应当继续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纳税资料的完整,同时加强对增值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对增值税的基本内容、纳税环节以及纳税时间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建筑企业通过培训的方式加强财务人员对于增值税知识的了解,鼓励财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专业考试以及工作交流会,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熟悉各种税收制度以及征收办法。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水平不再是固定不变,而是会与财务人员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以及项目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因此财务人员不仅要对行业内税务政策知晓之外还应当对项目工程所在地的税收政策全面了解和认识。
(二)加强发票管理制度,重视税收筹划
建筑行业实行营改增之后,应当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保证增值税发票的规范使用,唯此才能消除其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建筑企业对于增值税发票的需求量十分大,专用发票的规范化管理,能够实现营改增政策下相应税款的抵扣,减轻建筑企业的税收负担。建筑企业在购买建筑材料、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材料时,应当首先考虑对方能否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对方所提供的发票是否合法。因此要求建筑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时,应当选择具有纳税人资格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筑企业在进行劳动队伍招标时,应当选择规模较大,信用度高的具有纳税人资格的公司。总而言之,建筑企业加强发票管理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可以用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而减少公司的税收负担。
(三)运用现代化设备技术,降低人工成本
建筑行业实行营改增之后,对于人工费纳税的处理和核算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内部人工应当按照工资福利以及施工人员工资总额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进行薪酬核算,为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建筑企业可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运用现代化设备技术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营改增作为我国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对完善我国税制、规避重复计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改增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建筑业从自身发展考虑,必须正确认识营改增对其带来的影响,并且找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做到趋利避害。建筑企业应当将营改增看作是对自身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加强管理的激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营改增政策全面理解,统筹规划,进而实现建筑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为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叶智勇.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J].财政监督,2012(7):11-12.
[2] 王丽萍.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的思考[J].中国市场,2103(26):33-34.
[3] 王开洪.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影响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89-90.
[4] 戴国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影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3):55-56.
[5] 万建国,韩菁.“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深刻影响和严峻考验[J].建筑,2012(21):68-77.
[6] 陈琼.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西建筑,2013(08):37-42.
[7] 张景华.增值税“扩围”改革面临的难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