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04 03:28:34张知常
档案与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宗教团体活动场所无锡市

张知常

(无锡市档案局,江苏无锡,21402314023)

宗教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张知常

(无锡市档案局,江苏无锡,21402314023)

宗教档案在众多档案门类中具有显著特殊性,由于宗教事务的政策敏感性和宗教自身的神秘性,长期以来,宗教档案工作未纳入地方档案业务建设的视野和范畴。另一方面,宗教的传承发展一直以具有档案属性的宗教典籍、经卷为重要依托,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管理中也积累形成了系统、严密的独特文书体系,由此构成了宗教档案的内容主体,在宗教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无锡市的宗教工作借助国际交流研讨平台、旅游景点协同建设、参与主流价值观践行等新机制、新手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宗教团体及其活动场所的自身发展也获得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宗教档案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日益凸现,宗教档案工作不能再囿于宗教领域,继续封闭管理、自我循环,而是必须要纳入地方档案业务建设的大格局中,在宗教、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步入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建设的正轨。

“十二五”时期,无锡市在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经过5年的努力,无锡市宗教档案工作从分散、薄弱,几无系统与规范可言的状态起步,在制度规范、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规范性达标和星级创建工作中取得了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58家宗教活动场所通过档案工作星级测评,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22家、二星级21家、一星级11家,占全市270家登记注册宗教活动场所的21.5%。全市一、二、三类宗教活动场所全部实现“六有”(有分管领导、有管理制度、有专人保管、有专用橱柜、有档案资料、有登记台账),星级达标率分别为80%、79%、100%。(详见表1)

一、建章立制先行,确保宗教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面对宗教领域档案工作分散不成体系、缺乏统一标准的状况,市档案局、市民宗局从2011年开始通力合作,启动了全市宗教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当年即在制度层面、操作层面上接连出台了3项规范性文件,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规范性要求,进一步细化标准、程序、方法、规则与步骤,制定出符合我市宗教档案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

表1 无锡市寺观教堂类宗教活动场所档案建设达标情况表

建立制度,全面覆盖。当年8月份,两部门联合制定出台《无锡市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档案管理办法(暂行)》,作为市级层面的规范性文件,该管理办法在科学界定宗教档案属性与范畴的基础上,明确了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档案机构、人员及其职责,对宗教类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作了详细的规定,对宗教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及相关法律责任也作了规范性要求。该管理办法成为全市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全面规范档案工作的综合性制度,是无锡市首个指导宗教档案管理的制度性文件。

分类界定,逐项列表。专门为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制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针对宗教档案的特殊属性和构成特点,将宗教场所特有的典籍、法器、供器、饰件等资料,以及宗教活动中特殊形成的讲经、传道、朝觐、布施、法事等记录性文本纳入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同时对宗教活动中使用的设备仪器、电子载体、磁性载体和照片、实物等均作了详细的分类界定,逐一明确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列表进行规范。

统一标准,注重操作。在前两项规范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归档文件组件为起点,对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上架等整个归档整理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注重操作性要求,详细列出了具体的整理方法和质量要求,统一了各类宗教团体及其活动场所在归档整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实现全市宗教档案的系统性建设要求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开原寺全景俯瞰

二、围绕“三个明确”,推进宗教档案管理全面覆盖

2014年召开江苏省宗教档案工作会议以后,无锡市档案局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会同市民宗局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举措,努力推进宗教档案管理实现市级层面的全覆盖。针对全市宗教活动场所分布广、教职人员多、档案人员对宗教档案业务不熟的实际情况,围绕明确意义、明确任务、明确要求“三个明确”的要求,注重抓好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深入调研,主动对接。市档案局会同市民宗局,对全市主要佛教寺庙、道教道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宗教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及面临问题,并带着课题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场所作了多次深入走访,与宗教团体负责人、驻场管理人员交流探讨,逐步理清了规范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思路,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掌握了工作协同权和推进主动权。

加强领导,普及意识。为加强对全市宗教档案工作的有效领导,市档案局、市民宗局于2014年联合召开全市寺观教堂类宗教活动场所档案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强全市寺观教堂类宗教活动场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总结全市宗教档案工作情况,通报先进工作经验,阐述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展示未来成果愿景,在宗教团体负责人和驻场管理人这一层面普遍树立起强烈的档案意识,提升了他们的规范达标自觉性。

培训交流,提升能力。本着“大事大抓、要事特抓”的原则,着力提升档案工作在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中的地位,分批组织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及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讲解相关业务规范,提高档案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同时,还经常举办由市级宗教团体和市直宗教活动场所参加的宗教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现场观摩会,现场示范做法,解答难点疑点问题,协调解决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宗教档案工作有序展开。

三、责任措施到位,形成宗教档案综合管理机制

市档案局立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注重发挥主体责任,形成逐级开展、联合督导、扶持创星、规范验收的有效工作机制。每年确定当年全市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分类予以推进,以创建江苏省档案工作“星级”规范单位为抓手,注重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形成综合管理机制,确保逐步深入、常抓不懈。

明确主题,责任到位。市档案局根据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区域,划分并落实各市(县)区档案局(馆)的职责分工,明确各市(县)区宗教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要求和规范测评标准。以市(县)区为单位,各责任主体均在权限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严格程序标准,分别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形成了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的分工机制。

尊重实际,措施到位。针对全市范围内各宗教活动场所规模与硬件条件参差不齐的情况,将67家寺观教堂类宗教活动场所划分为一、二、三类,分别有15处、19处、33处,有针对性地确定三类场所的阶段性目标,有序制订工作计划,大部分场所以先达“六有”再“创星”为分段节点,对部分规模小、条件差、人员少、能力弱的场所,则从最基础的档案收集与整理等规范入手,注重打基础,不急于创星,使每家宗教活动场所都能对应到适合的工作目标与计划,形成实现差异化有序推进的合理机制,实现全市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分类展开、分层落实。

跟踪指导,督导到位。市档案局在每年业务指导工作年度安排中,都把对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列为重点之一,主动协调联动,加强督导检查,经常性组织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参加经验交流、创星示范观摩等活动,并在现场进行答疑解惑,帮助解决困难。这对于提高全市宗教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水平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表2 宗教活动场所“星级”分布情况(一)

表3 宗教活动场所“星级”分布情况(二)

表4 宗教活动场所“星级”分布情况(三)

四、无锡市宗教档案工作发展思路

虽然过去5年间无锡市的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突破和显著成效,对照市档案局、市民宗局《工作意见》中提出的“两个30%”(即一类宗教活动场所30%达三星级、二类宗教活动场所30%达一星级)“创星”要求,已大幅度超额完成,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范围内各宗教团体、各宗教活动场所之间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详见表2、表3、表5)

表5 “十三五”无锡市宗教活动场所档案工作星级创建计划

开原寺文史陈列馆

从以上3张表格可以看出,佛教和基督教场所、江阴市和滨湖区宗教档案工作水平比较靠前,这不仅与地区发展水平、环境面貌、设施配备、资金投入有关,也与宗教本身在当地的影响力、信众数量、宗教场所运作模式、宗教活动组织方式、教职人员素质乃至宗教教义及其衍生价值观有关,许多因素并不取决于档案或宗教管理部门。鉴于上述情况,本着尊重宗教固有形态的原则,今后我市在宗教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深化档案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巩固好“六有”标准全覆盖的阶段性成果,利用好档案工作“创星”工作平台,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是要以基础规范为着力点。坚持以《无锡市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档案管理办法(暂行)》及与其相配套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为规范化建设的依据,强化日常督导和整改验收工作,严格开展“创星”达标测评和复查,切实把好宗教档案基础工作环节中的各项规范性标准。

二是要以创星达标为主抓手。对全市131家档案工作尚未达到星级标准的宗教活动场所,要按照“前多后少、逐年递减”的模式,有计划地分步推进创星达标,争取到“十三五”末全市70%宗教活动场所档案工作达到星级规范标准。(详见表5)同时,继续提升已达标宗教活动场所的星级等次,提高三星级以上的比例。

三是要以扶小助弱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小规模寺观教堂类宗教活动场所的潜力,拓宽宗教档案归档范围,增加宗教档案收集门类,搭建宗教档案征集渠道,丰富档案构成内容及类别。同时加强对相应教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投入,形成内外协同的宗教档案工作合力。

四是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大方向。信息化是未来档案工作的方向,宗教档案工作也不例外。档案载体的电子化存储和网络化管理,对于宗教本身传播和宗教档案的利用都有深刻的促进意义。要大力推广开原寺成功创建全市首家“5A级”数字档案室的经验,在数字化扫描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技术,实现档案信息云端管理和在线共享。

五是要以文化传播为新亮点。宗教文化博大而深厚,宗教档案承载的文化必须通过有效利用和广泛传播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扬。要倡导和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文化展示与研究基地,以档案为依托,深入挖掘、潜心编研,向社会推出独具特色的宗教档案文化精品,促进宗教档案工作向纵深推进,并使其成果让广大信众和社会大众共享。

猜你喜欢
宗教团体活动场所无锡市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镇江市“一体两翼、一核四区”城市规划中体育活动场所可达性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现状剖析及创新研究
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应如何处理?
辽宁省宗教团体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级活动场所亟待规范化管理
今日农业(2017年2期)2017-01-31 20:31:33
爱国宗教团体功能定位的内涵与社会价值
“试躺”
环球时报(2014-08-25)2014-08-25 12:56:27
无锡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