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子
北京央视大裤衩,东方之门秋裤楼。你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两句话称为对联,对仗不工整啊!不过,要是从一南一北、一短裤一长裤这些个角度看,它还真是挺配套,世上是没几个人不穿裤衩、只穿长裤的。
谁都知道央视大裤衩是啥玩意,自打它猛地立在北京商务中心区,就没少遭老百姓嘲笑,由此获称大裤衩,还真他那什么的形象。高手在民间啊!这叫啥?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黄伟康教授的话说,这叫群众审美。
但你要知道,黄教授的3种建筑审美说还包括专家审美和权力审美。就拿央视大楼来说,专家审美跟群众审美还真是两拧。2014年4月,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审委员会从中国1000多座地标建筑中,综合年代、规模、艺术性和影响力4项指标,初评出20个建筑,大裤衩就入了围。
那这里有没有权力审美?没见有这方面报道,但想到权力在中国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劲儿,你要说央视大楼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无一丝权力审美在起作用,大家伙儿也不信是不是?有例为证,当年央视新上任的那个台长,第一把火就烧向新闻联播,说要换片头曲。你说那片头曲陪中国老百姓几十年了,你不照顾10多亿人的感受,说换就想换,是不是权力审美在闹鬼?好在他没干多长时间就走人了,那个片头曲才侥幸生还。
央视大裤衩就这样穿上了,好看不好看的,舒服不舒服的,就没法儿论了,总不能给扒下来露点吧。或许是北方有了这样一块遮羞布,才让南方的苏州胆子大起来,东方之门,刷,也立起来了。不出意料,群众审美也跟着来了:这是什么呀,整个一秋裤啊——用苏州话说肯定更好听。
但紧接着,专家和权力听着不舒服了,出来应战,他们是通过苏州日报这个党报平台发声的:没文化就看不懂。好家伙,都上升到文化高度了。老百姓不干了,转而对这种说法审美起来:老百姓的说法是善意的,你怎么就这么经不住逗?老百姓是调笑的,你脸咋就这么酸?文雅些的说法是:民众对东方之门的成见只是基于朴素的观感,要消除他们的疑虑,当作充分解释,而不是攻击公众话语,否则只会制造更多对立。
这还是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更多了。黄伟康教授披露,某省要新建图书馆,做了方案招标和方案评审,专家们以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认真负责地选出了一个方案。可最终的实施方案还是政府定的:大量装饰性钢构架、大面积玻璃幕墙,一看就是权力审美下的蛋。你政府把方案都内定了,可还让专家费劲巴力地评审,这不是拿专家耍着玩吗?
中国不是没有好建筑,但都跟权力审美没半毛钱关系。比如19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建筑群,黄教授曾指着中山陵建筑体分布示意图说:“如交响曲般的节拍,成功地抓住人的心理,有节奏、有序列地将参观者引入最恰如其分的节点。”还有1950年代的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历史博物馆等,历经几十年、百余年,仍是经典范例。你再看现在。有一年,西班牙一位老建筑师来到我国西部一个大城市,登高观看城市全景,不由得发出感叹:“不是建筑,全是建造。”他连走了我国几个大城市后总结道:“夸张造型的建筑太多,整个城市看上去就不像是社会生活的场所,更像一个狂欢会,建筑物如同成群的演员,个个在奋力表现自己。”
想想也是,建个财务大楼,财务局长说外形一定要像算盘;建个农业大楼,农业局长说一定要建得像苞米;建个文化大楼,文化局长说要像红绸舞那样抖起来;建个体育大楼,爱好篮球的体育局长说一定得是篮球架的模样;建个环卫大楼,环卫局长说一定得盖得像马桶。你说这城市……
不过也好,老百姓再去办事,再也不用担心进错门儿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