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曝光:同学之间相互殴打辱骂,女孩被扒衣服、扇耳光,被烟头烫伤等,其恶劣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0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这些情况被曝光之后,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些家长把校园暴力看作小孩子胡闹或者恶作剧。
相反,国外不少国家对校园暴力事件更加重视,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措施。各位且听我来聊一聊。
无论在新闻中还是影视剧里,美式校园性侵、帮派、枪支毒品泛滥严重。这让人误以为,美国对校园暴力事件并不重视,或者说整治无力。
这有其历史性。上世纪80年代后,霸凌现象在美国校园日趋严重,9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有统计显示,美国每3个学生就有1人受到过欺凌,引发了家长的普遍担忧。
为了杜绝该问题,美国成为最早研究和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国家之一。1994年,《学校安全法案》和《学校禁枪法案》出台。2000年后,加州等15个州还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立法先行、依法规治,是美国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主要手段。
细看一下,美国对校园欺凌的认定非常细致,其中有一些在我们看来甚至是小小不然的事。比如除动手打人以外,吐口水、故意推搡都被定性为霸凌。精神层面的侮辱也不行,比如骂人、嘲笑对方残障,拿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取笑,连口头威胁也算。
去年南加州三名中国留学生虐待同胞案,后来当事人被判刑震惊了国内舆论。由此案可以看出,美国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欺凌事件立刻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甚至移交司法机关。
中国不少留学生以固有思维方式面对严苛的美国法律,没少出洋相。今年2月,国内报道称,一名成都籍的17岁中国学生,刚进入美国寄宿中学三天。因在削苹果时与一个外籍学生发生争吵,拿水果刀朝对方比划了一下。学校老师立刻找他谈话,这名学生生气踢了桌子,结果被遣送回国。
在美国,学校平时的体育课和健康课都会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防止暴力。老师如果发现学生受到暴力行为,必须报告学校,不然被发现要受处分。据说这是全美教师拿资格证时必须签的协议。
作为社会科学发达国家,美国校园治暴还引入了先进的犯罪心理学理念:“同伙壮胆”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犯罪时胆子没有那么大,两个人胆子就会变大,三个人可能会无法无天。参照联邦刑事法庭“共谋杀人罪”,对校园欺凌案件也采取“共犯连带”原则,所有参与霸凌事件的人,无论是否直接动手伤人,都要承担最严重的罪行。这条法律,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犯罪。
除了自杀、色情产业,校园欺凌也是日本的一大标签。
2015年2月20日,日本川崎市就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谋杀案,死者是13岁的男孩上村辽太。警方调查发现,上村辽太曾经多次被高年级学生欺负。后来,三名17岁至18岁高年级学生,模仿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斩首手法,将上村辽太残忍杀害。
日本政府在去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白皮书称,这其中既有肉体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又有网络围攻。
为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受到议员的质询。安倍道歉说:“我感到十分震惊。保护儿童是成人的责任,我将怀着竭尽所能不让惨事再度发生的想法付出努力。”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开始谋求着手解决校园暴力问题。2012年,其文部科学省发布白皮书,强调“有必要让日本全国具备不能容许校园欺凌的意识”。
2013年6月,日本六大政党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将校园欺凌问题纳入法律范畴。按照法律要求,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机构。如若出现危害学生生命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置。如果认定欺凌事件为犯罪行为,学校应及时报警并与警方合作。
为了防治校园暴力,日本社会聚集了一切可行的力量来共同应对。比如建立“学警合作”机制,在各地设立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应对帮助机构,还在媒体开通24小时对话热线。NHK电视台也曾发起百万人行动宣言,号召人们重视校园暴力问题。同时,日本对受欺凌的学生申请转校放得很宽。
不过,有外界分析认为,日本校园屡发欺凌现象与其文化传统作祟有关。日本人的性格中有一种忍耐文化,让很多被欺凌的受害者不去反抗。日语中有一个词叫“我慢”,意思就是忍受、忍耐。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请我慢”的声音。
而且日本社会等级森严,过度崇尚强者。强者从小就处于强势,弱者从小就认命,或宁愿自杀也不反抗。这种等级框架不被打破,日本校园暴力事件的阴影就不会轻易褪去。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校园安全也并不尽如人意。
去年8月,英国《卫报》报道,一份儿童协会的研究显示,由于广泛存在的校园暴力,英国学生的幸福感非常低。据这份调查,大约有50万10~12岁的英国学生在学校遇到过身体暴力。而在接受调查的人中,38%表示上个月还被同学打过。
英国的熊孩子不仅欺负同学,还敢挑衅教师。一位来自伦敦东南部的教师曾向媒体“检举”,两名同事的车轮胎被扎爆,一名教师的车遭到鸡蛋攻击。而来自威尔特郡乡村地区的女老师则谴责学生谩骂、吸毒,甚至用刀子和手枪威胁她。
为了疏导和教育学生,英国采用了多元化的手段。在法律层面,先后颁布《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反欺凌行动宪章》等,制定反欺凌措施。在社会层面,开通NGO热线,让社工介入帮助受欺负的学生。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11月还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英国政府还广泛发动家庭监督,如果家长发现教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同样是欧洲国家,北欧校园里的暴力事件比例就比较低,挪威是其中的代表。说到这儿,咱必须聊一聊它的欧维斯三级干预方案和零容忍方案。
欧维斯三级干预方案,即从学校、班级和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学校层面,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匿名填写欺负问卷,组建校园暴力预防委员会,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在休息时间进行有效的监督。班级层面,制定明确的班规,定期开展讨论相关问题,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会谈。个人层面,主要包括与欺负他人者、被欺负者进行个别谈话,与相关学生家长进行交流。
零容忍方案,顾名思义一旦发生校园暴力欺凌事件,老师立即介入启动干预。具体内容是保护受害者进行心理调节,对欺凌者诫勉谈话,同时家长也会被传唤到校。学校还会引入第三方进行调解。
咱们必须承认,挪威这两个方案比较成功,目前已经作为样本被多个国家采用。
相比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政府对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视程度是最高的。2003年,澳洲制定《国家安全学校框架》,这是全世界第一份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政策。
原因无他,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前几年,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公立学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园欺凌现象就有60多起。《国家安全学校框架》的实施,让当地学校的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德国对校园暴力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举个例子,德国校园里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学校可以开除并移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管教。可以说,不良少年管教部门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德国希望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鼓励孩子亲手喂养小动物,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帮助弱小者。等孩子稍大一些,鼓励他们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培养他们的公德心。
此外,德国还鼓励学生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自我防卫能力,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男孩子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
除了打击和教育,德国还要求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将发出警报信号。在波茨坦市,每位教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而在与我国相近的韩国,法律规定对未满16岁的未成年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过,韩国民间要求严惩施暴学生的呼声非常高,韩国的法院曾有判例,对施暴的男生判处2到3年刑役。在一所女中的校园暴力事件当中,施暴女生被判处了1到2年的刑役。
为了更好保护学生免收暴力侵害,韩国教育部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警卫服务。这些警卫除了警察之外,还有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向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这个服务可谓人性贴心,深得民心。
这正是:
校园暴力多发生,无辜学生泪纵横。
各方协力出绝招,定叫学校变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