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维山+孔繁勇+王世卿
【摘要】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治疗组给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方案。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0.9%)明显高于对照组(30.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临床效果显著, 可供临床参考与应用。
【关键词】 伊立替康;结直肠癌;转移性;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123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1]。尽管有了先进的化疗、放疗技术来辅助手术切除治疗, 患者生存质量及5年生存率仍很低。盐酸伊立替康是喜树碱衍生物, 相比喜树碱有较高的水溶性[2], 可在体内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 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3]。临床试验表明, 伊立替康为主的治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改善, 使其成为治疗转移性的结直肠癌的关键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确诊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46例, 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直肠癌19例, 结肠癌27例。转移灶部位有肝脏、肺、骨、盆腔、肾上腺、卵巢、脑和淋巴结。初诊即为转移者19例, 行姑息造瘘术11例;根治术后复发转移27例, 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的病灶, 患者肝肾功能和骨髓功能均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治疗组中男19例, 女4例, 年龄33~76岁;对照组男15例, 女8例, 年龄26~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第1天盐酸伊立替康180 mg/m2、奥沙利铂10 mg/m2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4周重复1次, 共使用6个周期。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10 mg/m2 和亚叶酸 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 第l~5天给予5-氟尿嘧啶600 mg/ m2持续静脉滴注。化疗前常规使用格拉司琼止吐, 白细胞<3×109/L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腹泻时用易蒙停或奥曲肽治疗。用药后每周观察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并动态测量病灶大小。
1. 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RECIST1.0标准行疗效评定: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为完全缓解(C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为稳定(SD)。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0.9%)明显高于对照组(30.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随访到2015年12月,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6个月和8.2个月, 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全球结直肠癌年发病例数超万, 发病呈上升趋势。FOLFOX(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钙)方案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治疗晚期直肠癌的方案, 但是氟尿嘧啶需要静脉输注, 易引起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而且肿瘤组织容易产生耐药性[4, 5]。
伊立替康是一种独特的喜树碱衍生物。伊立替康必须由羧酸酯酶转换成活性代谢物SN-38, 因此SN-38被认为是负责伊立替康生物效应的主要代谢物, 包括疗效和毒性[6]。随后, SN-38主要由UGT1A1在肝脏解毒, 形成无活性的SN-38葡糖苷酸, 此外, 伊立替康也在肝脏被CYP3A4/5代谢形成无活性代谢物[7]。1994年伊立替康首次在日本获批治疗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1996年伊立替康在美国首次获批用于治疗5-氟尿嘧啶难以控制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随后获批为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药物。在本实验中, 通过观察二组患者病灶改善情况及生存分析, 探讨伊立替康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实验结果表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转移性肿瘤治疗原则相符合, 即重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 伊立替康对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可供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芳芳. 结直肠癌候选基因TGFBR1, CD4 3'UTR遗传多态性影响miRNA调控研究. 西北大学, 2014.
[2] 赵广波, 白靖, 王静, 等. 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载药方式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房, 2011, 22(37):3536-3538.
[3] Fotios L, Chiara C, Gianluca M, et al. Initial therapy with FOLFOXIRI and bevacizumab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17):1609-1618.
[4] 周建红, 李桂生, 李高峰, 等.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二线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5):555-557.
[5] 黄治虎, 李小刚, 张群, 等. FOLFIRI方案治疗常规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观察.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 28(3):41-44.
[6] 杨建伟, 林锦源, 高炜, 等. 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1):70-73.
[7] 鞠晓宇, 罗雪梅, 葛卫红,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伊立替康及活性代谢物SN-38浓度.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 23(3):267-270.
[收稿日期: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