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旸
[摘要]在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英语是为各专业学生服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值此高职高专教育全面改革时期,英语课程也应当顺应社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进行改革,本文将提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高职高专各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程,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重视。高职教育的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然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表明,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生活中会不同程度的使用到英语,但是学校的英语课程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应用需求,也就是说,教学和应用存在脱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有必要对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当前英语教育形势
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体系中,英语被列为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与各类升学考试、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相挂钩,在求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中国对英语重视的程度,当仁不让的在非英语国家当中成为佼佼者。
中国的英语教育市场,仍然相当庞大,据统计中国目前英语学习者总数有3亿之多,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学习英语的母语非英语国家。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提供英语教学、辅导或是(SAT、托福、GRE、GMAT)考前培训的学校数量也越来越多,且持续的高速增长。有报道说,“英语教育市场的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现状
1.学生情况分析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薄弱。伴随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下降趋势,高考录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比率达到74.33%,其中本科录取率38.7%,高职高专录取率为35.63%。本科与高职的录取比率十分相近,但是录取分数相差甚多。根据对我院近三年入学的新生高考英语成绩调查显示,分数在90分以上的占2%,在80-89分的占2%,在70-79分的占4%,在60-69分的占20%,在50分以下的占72%。由此可见,进入高职高专学习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对于初高中英语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也有社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高职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省会城市周边的市、县或偏远的农村。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城市优于农村、发达地区优于内地,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所以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教育方面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配套教学设施都远远不如城市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学习了近十年的英语,但是相比于城市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启蒙晚,受到的教育达不到高考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外,他们也没有英语语言环境,无法产生对于英语语言、外国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在听说方面,偏远地区的学生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缺乏良好的英语听说学习环境,学生实践机会少,加上高考英语科目取消听力后,高中的英语教学也随之弱化了学生听力的练习,没有足够的听力输入,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下降的幅度更大。
其次,学生对于老师的授课缺乏兴趣,课堂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再单一的靠书本、课堂和老师,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95后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平板、手机,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常熟悉,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超越了老师。
2.课堂教学重考试、轻应用
传统的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课堂带有浓厚的“本科压缩型”特点,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通盘考虑。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侧重于考试和考证,课堂练习仍然以读、写为主;教材内容侧重于趣味性和文化传播,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校园中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课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基本只有做卷子;专业课知识和英语衔接不紧密,专业英语以阅读和翻译为主。
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改革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
1.与职场环境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任务,既要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又要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现培养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级技能人才的目标。新时代的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要重点解决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脱节、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低和应用技能弱等问题。教学内容上不再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培养语言技能。以此使英语课程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2.与文化、素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的学生,即使是英语水平较好的,通过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对于英语文学、文化也是知之甚少。高职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应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我们面对的95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和父母沟通交流的少,缺乏关爱、交流和正面的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淡化知识本位的教学,不要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讲授和练习,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增加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与中国元素相结合
高职高专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普遍问题,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暨无法使用英语来表达、阐述他们最熟悉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吃西餐、看英文电影、追外国明星为时尚,热衷于庆祝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而对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更不屑一顾。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元素。
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引进来”,还得学会“走出去”。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不应当只有西方节日、饮食、历史、娱乐等文化的传播,还应融合进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用英语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真正做到中西合璧。
4.与线上学习资源相结合
“95后”的学生被称之为“低头族”,习惯的是指尖上的学习,喜欢的是多媒体方式的输入,视频效果优于图片,图片效果优于音频,音频效果优于文字。鉴于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适当借助于手机和网络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布学习资源,进行音频、视频的微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来提交作业或进行测试,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购买一些程序来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外随时学习英语。借助于网络和媒体的教学,更直观更易懂,也更被新时代的学生所接受。
5.听说先行
向前进等(2008)就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技能的需求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在英语技能使用频率方面,听说频率最高,其次为阅读和写作,翻译最低。2014年,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B级试题,听力部分占总分数的24%,比改革前的分值提高了9%。测试时间为25分钟,比改革前的时间增加了10分钟。改革后的A级试题,听力部分占总分数的20%,比改革前的分值提高了5%。测试时间为20分钟,比改革前的时间增加了5分钟。同时,自2015年起试行的口语测试,也在越来越多的省市推行开来,口语测试考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日常和业务口头交际的能力。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进行交流,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沟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环境下,学生使用英语都是以口头的沟通为主。而“说”的能力,显然与“听”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英语课堂上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创造更多的英语语言环境。
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要从教育政策、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充分贯彻“应用”的概念,加大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英语课程实用、有趣,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高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01。
[3]龙志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理念与原则》,《考试》2011(54)。
[4]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