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荟婵++王勇
摘 要:延寿法师一生致力于禅教合一圆融思想的宣传和践行,在他的著作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禅净双修这一思想的坚定态度,而在《四料简偈》和《神栖安神赋》中表现最为突出,本文就已这两篇著作对延寿法师禅净双修的态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延寿法师;禅净双修;态度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268-02
一、延寿对禅净双修的态度之一
永明延寿法师对禅净双修的态度,或者可以说是对禅净关系的认识,在其著名的偈颂《四料简偈》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原文如下: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①
此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恰当形象的说明了在大师眼中禅与净土的关系。也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整首偈更容易被人理解。第一句偈颂的意思是修行者如果掌握修习禅定的方法,能够自如进入禅定境界,并且以往生佛国净土为目标,待到修行圆满后便能够往生于佛国净土。那么这样的修行者就像长有利角的老虎(老虎本为百兽之王,如在长有利角,那就不同凡响,更加的厉害了,在此形容此种修行者的超凡脱俗,拥有惊人的力量),在世间时一定会使教化一方的大师,并最终能够修成正果,到达涅槃彼岸,继而成佛。这句偈强调的是通过自己心怀净土,修习禅定而修得正果,也就是说强调的是一种自力。这样的修行者反映在尘世应该是那些笃信佛法,并对佛法有一定的悟导能力,已经能够放下尘世一切羁绊的大德高僧。第二句偈颂的意思是修习者并不去修习禅定,不去靠自己的勇猛精进去修行,那么这样就会离成佛越来越远,但是,如果心怀净土,常念佛祖的名号或是瞻仰佛祖的大威圣像,那么最终也会使阿弥陀佛闻声前往接引。这样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即往生西方净土,从此远离烦恼尘世。这样的修行者反映在尘世大抵应该是那些文化层次较低,在生存过程中又为生活所迫,无力抽身去想,去做其他任何事情的人,如农民等。在这句偈中着重强调的是运用他力而成就佛果。第三句偈颂的意思是修行者潜心修习禅定之法,在修行中却是一片迷茫,毫无目的,或是目标并不明确,如果有凡尘侵扰,心就难以平静,又会被烦恼所缚,那么这样的修行者就像有了行走的工具,却找不到正确的路一样,最终会因经不住诱惑,而与佛国无缘。这样的修行者反映在尘世大概是那些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们虽然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立志修习禅定,但由于目标不明确而极易受到诱惑,从而落得个半途而废。或者是有些修习者修习禅定,只是想让自己那颗处于凡尘不断操劳的心可以得到片刻的安歇与舒适。第四句偈颂的意思是修行者既不修习禅定,也不修习净土法门,既不依靠自力,也不求能得到佛祖的接引,只是一味的陷入一种呵佛骂祖的狂禅中,那么这样的修行者不仅在世不能摆脱烦恼苦痛,而且去世后还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之中,受尽其间的一切苦楚,那时才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追悔莫及。总之,这首偈实际上是在讨论修习禅定和净土法门这两种法门中的其中之一,或是二者兼顾,亦或是两者皆放弃的结果。并且,在无形中将修习此二法门所得结果进行比对,从而突出了禅净双修的功德。在结构上可以说是运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使得行文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一面目了然。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在实践中,既要依凭内在的积极因素,又要凭借外界的客观因素,内外因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这也就表明了大师对禅净双修是持着十分肯定的态度的。
二、延寿对禅净双修的态度之二
除《四料简偈》外,延寿法师还通过叙事抒情的赋体来表达其自身对禅净双修重要性的看法,此赋即是《神栖安神赋》。众所周知,赋,这一文体是以叙事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事,对景的感情,以及来暗示、抒发自己内心的愉悦与愤懑之情的。它从汉代以来一直备受无数文人雅士的爱好。在《神栖安神赋》里延寿法师就是运用了叙事抒情的形式,继而来表达其对净土法门的赞赏。同时,也强调了禅净双修的重要性。全赋十分的简短精悍,从“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②一直到“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③共373字。在这373字中延寿法师开头第一句就赞叹了弥陀净土的极乐、清静与神圣。这一句中的“安养”是佛教用语,它与古汉语中“安养天年”的安养,以及现在我们所说的“安养经济”的安养,在意思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有必要对其作一简要的解释。在古代汉语里,“安”有安逸、安心、安排的意思。“养”则有老有所养,颐养天年的意思。所以安养天年的意思也就是说安静,安心的享受自己的晚年,在这其中还包含了老有所养的意思。而在现代这一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所出现的安养经济里的安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文明程度发展到较高水平,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后,人民所能够达到的一种安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当然这与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基本接近的,只是所指更宽泛了些。而在佛教经典中安养这一词,却专指极乐世界。“报土”的意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辑录有三个层次意思。一是,佛陀净土之一,主要是指菩萨因往昔所发誓愿的宏大而得以成就佛果。当然,此时的菩萨已将所发誓愿尽数实现。而在完成所立誓愿时,报土是指此报身佛所住的处所。二是,指阿弥陀佛凭愿力而成就的西方极乐净土。在这一层意思中的报土又被称为受用土。而受用土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阿弥陀佛自己享受其悟境之乐的自受用土;一种是阿弥陀佛使往生其净土世界的众生也可以享受这种喜乐的他受用土。三是,众生依靠自力,修得正果,而得以往生的国土。很显然在《神栖安神赋》中,报土的意思指的是第二层含义中的他受用土。全赋虽短小,但是像这样的佛教术语却十分之多,为了能够整体来把握全赋的思想,便不准备像第一句那样进行详细分析,而将全赋内容概括为:此赋在开头亮明弥陀净土的清净神圣后,紧接着就讲述了修得此极乐净土的方法,也即修习止观法门,发四十八宏愿。在这里止观是止息妄念,止于谛理,定慧双修的意思。至于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宏愿在《无量寿经》中有详细且明确的记载,这里并不多述。之后,赋中又写到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中宣讲大法的盛况,即无数神仙、大士前来听法,一时间金光散布,空中仙乐齐奏,天花尽散,香气萦绕,奇妙万千。阿弥陀佛现无量威神,佛音遍布十刹。这一盛况的介绍,使得西方极乐净土这一抽象的概念实体化,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无数读者对极乐世界有了一个直观的念想,将人们对往生极乐净土,听闻阿弥陀佛讲法的向往推向了极致。为了激励修法之人,延寿法师细心的写到“考古推今,往生非一”④从而刺激了修行者对往生净土的无限希望和动力。大师还讲到了往生净土时的种种神妙祥照,如神乐盈空,异香满室等等,从而对修行者起到提点的作用,使修行者可以明确的判断出何时才能够往生于净土。以上对极乐净土的详细描述使得往生西方净土变得十分明晰和真实,这也是吸引大众的地方。以上其实都是在描述西方净土的神妙,而对具体如何往生西方净土,延寿法师也作了明确的叙述。赋中讲到的修行方法为:“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⑤突出了内修真心,外依佛力,内外相结合的修行方法。同时,在这里也突出了大师对禅净双修的重视。为了再次激发修行者发心修习净土法门,延寿法师举出世高人焚身燃臂、挂胃捧心来立誓要往生净土的大无畏做法。那些恶业昭著,下于地狱之人,在地狱之中,深悟反省,寻得真心,最后依赖佛力,遇善知识点化,使得眼前万般苦楚尽消,而显出佛土神妙的景象。从而得到佛陀的接引,往生净土。此般景象,不仅使造恶深重的人有所醒悟,转而为善,更使得他们对西方极乐妙土充满向往,从而愿意使心皈依佛门。当然,这里也表明了大师欲渡一切众生的慈悲之心。全赋最后以赞叹无量佛力为结尾,前后呼应,完整的突出了净土法门的重要性。经过这样对全赋内容的概括,不难看出,此赋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赞叹西方极乐净土的妙好,以及净土修习方法的简便易行和阿弥陀佛的慈悲。而这些内容中又都属净土思想,因此,可以判定身为禅宗传宗人的延寿法师不仅注重禅法修行,同时对净土法门这种简易的修行法门也十分的注重,从而禅净双修的思想必然会成为他所倡导的思想中的一部分。
三、总结
总之,延寿法师虽是五代时期禅宗思想的领军人物,但是,他也很注重净土宗的那些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用比较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为了达的涅槃成佛的目的,方法只是凭借,延寿法师很乐意,也很推举将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结合起来,提倡禅净双修。
注释:
①②③④⑤延寿.刘泽亮(点校)永明延寿大师全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993,1947.
参考文献:
[1]延寿.刘泽亮(点校)永明延寿大师全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赖永海,尚荣译注.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丁福宝.佛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2011.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5]任继愈.佛教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