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虎
摘 要:民乐合奏课是学习民乐演奏专业学生的音乐实践必修课,也是音乐艺术院校实施音乐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源质量、乐种门类、师资力量、排练设施等方面的欠缺却给这门课程的开展及深入造成了极大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对招生政策、上课形式、承担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并对如何实施这些改革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王建民;二胡狂想曲;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216-02
高校民乐合奏课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音乐表现力和合奏能力。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奏水平和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并把音乐实践与音乐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创造力。合奏课教学是民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种民乐教学的延续和有益的补充。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基地,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巩固与提高以及对学生合作意识的锻炼均有重要意义。
一、民乐合奏课现状
自刘天华第一首二胡曲 《病中吟》长期以来,在高等师范音乐系学科中, 民乐合奏尚未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予以设置,国家教学大纲也未对此作出规范要求。个别学校成立民乐队大多数只是为了应付临时的演出任务,我们的许多毕业生虽然各自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某一民族管弦乐器的演奏技能,但是对民乐对合奏常识知之甚少,乐队合作演奏能力较差,更谈不上组织训练乐队和指挥乐队或必要时动手改编简化某些乐曲,写一些简单的配器和小合奏曲。当们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后,往往难以胜任本校的学生民乐队组织排练工作而陷入困境,不得不四处求助,借乐谱、请指挥,或干脆 “激流勇退” 而不再问津。一些人则要求“回炉”补课或进修提高。这种在全国较为普遍的现象,显然跟不上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对民族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近来也疾呼我们的教育法令法规应明确强调要使我们的年轻一代经过学校教育而成为具有民族特性的公民,学校的教育环境 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师资力量要适应民族音乐教育的需要。笔者长期从事高师的民乐合奏的排练与指挥工作, 并长期指导过中学、中师、小学的民乐队,深感高校是“音乐教育母机”的位置, 其教育形态能够十分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起着传递和深化民族音乐的作用。在高校设置民乐合奏课程,尽快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早日走上教学正轨,是高校教改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措施。同时,这也是一项贯彻“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精神,弘扬民族音乐传统,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培养跨世纪的多能型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
二、开设民乐合奏课的必要性
(一)激发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向心力
民乐合奏顾名思义,就是许多乐器分别按照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虽然音调有高低、音色有异同、节奏有区分,但其迥异于独奏的整合气势与向心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合奏此起彼伏的声部交融和立体化呈现的音响魅力,对学生更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艺术兴趣并热烈的投入到训练中来,无疑这是民乐合奏的独特魅力与品格使然。从作品本身来讲,民乐合奏相对于器乐独奏,它所突出表现的是声部的立体交织,它所追求的是音响的层次更迭。因此,每个声部的密切配合,每种音响的灵活调度,以及整体合奏的严密有序等等无不是其魅力所在,无不吸引着学生跃跃欲试的艺术冲动,促发着学生内在动力的同时亦牵引了外在动力的内化,从而构成入情入理的教学情境。
(二)促进了高校学生对于乐器个性的有机把握
正如弓弦乐器擅于表情,擅于内在情感的持久抒发弹拨乐器则拥有众多音色,以呈现节奏性强的各类旋律,为创造五光十色的音响效果奠定基础管乐器历来音色鲜明,常常用于节奏清晰、音响宏亮的主要段落,作为主流音响的渲染与修饰打击乐器与色彩乐器承载着乐队节奏与色彩的强化使命。我们知道不论民乐团队的编制有多大,他的配器与组织,都要遵循音响平衡的原则,追求一种乐器个性的内在共振,以偿“音声相和”的至要追求。吹打弹拉各声部中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每种乐器的音域,每种乐器的物理构造、演奏特点、呼吸节奏、口腔动作、指法弓法等等都大有不同,由于构造性能与发音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各持秉性的音区,其中表情区域与非表情区域的相融互补,构成了民乐合奏的主要表情理式,从而引导学生找到各自在技术上、表现上对应与适恰的音型和乐句。显然,民乐合奏课教学深化了乐器个性,强化了器乐艺术的内在共振,促进了乐器个性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改革对策
(一)招生政策倾斜
解决生源质量和乐种门类不全的问题,需从招生入手。现在很多高校在招收专业时往往采取打包录取的方式,这样的录取方式使学校在每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控制上很被动,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多,高水平比例也就较大,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少,高水平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比热门专业的人数少很多, 所以最终的招生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冷门专业依旧不能达到理想人数。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可以对专业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专业排名前十名(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以内的考生在文化课上给予降分保护;对乐队中稀缺的乐器也能在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如琵琶、扬琴、竹笛这样的紧缺专业,在打分时给予适当加分。这样既可帮助高校走出生源质量不均衡的困境,又会对学生在最初选择乐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缓解当前社会上热门乐器扎堆、冷门乐器传承不力的现象。
(二)充分调研、因材施教
高校民乐合奏课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器乐能力的集中展演,一方面涉及到每一位学生参差不齐的音乐素质与演奏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如何使这种复杂的个性与差异化演奏能协调合作。因此,在开课之前,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透析教学对象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招考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按民族乐队编制名额进行录取,而每届学生的器乐演奏基础与水平参差不齐,声部间的比例失衡和某些声部的缺编,以及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与轻视等等都成为合奏课教学伊始便即鱼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通过器乐考试、教学展演,甚至走访交流等各种形式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分别从个人专业程度、所属声部、音准、节奏、乐感等各方面加以分析与标注,从而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法,拟定合奏曲目,确定教学内容,做到教师、教材、方法、学生之间的协同性,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高低声部并安排各声部声部长。为合奏教学中合奏声部间及每一个声部内部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师资配套建设
师资不足也是影响合奏课程质量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合奏课师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可考虑从现有的器乐专业教师中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相关学科如指挥、配器、和声等专业的综合能力。同时,不定期地聘请当地乐团的驻团指挥给乐队上课,使乐队得到多重内容、指挥风格的滋养。此外,若能请作曲家根据学校乐队自身的特点创作曲目,或对现有曲目进行配器修改,以使其更适合乐队编制,则是最为理想之策。
教学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一部分是学校自身对这门课程重视的欠缺、投入不够造成的,比如未设专门的排练场地、未购置排练专用的大型乐器等,给合奏课的排练构成了一定障碍;有部分是由于招生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在招生时未能将合奏课所需的乐器门类、比例考虑在内,给日后合奏课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社会对民乐合奏这种形式的关注度不高,也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长在投入上的信心。高校民乐合奏课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6(04).
[2]顾凯霆.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J].黄河之声,2011(06).
[3]姚春城.浅谈合奏课[J].音乐探索,2006(S1).
[4]康翊,宗晏宇.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