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育经历和从业经验,从学生基础、教师工作、课程设置和学校导向四个方面举例分析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弊端;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207-0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出将“更好的教育”作为奋斗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和从业经验,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育弊端,拟从学生、教师、课程与学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拙见,以抛砖引玉希望引起重视,观点偏颇之处还望指正。
一、学生
在中国,每年高考过后都会上演这样一种现象,家长们“高瞻远瞩”的定夺孩子的志愿,首要的考虑因素是就业收入,而非孩子的爱好和专长。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很多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转而突击学习美术,考上艺术类院校,一知半解的选择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对于服装与服饰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自身和周围人的穿着、时尚杂志和购物网站等媒介的推广以及商场和小店的售卖展示。学生在确定专业前对本专业所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在专业宣讲时提及更多的是优秀学生的案例和就业形势的大好,使眼界和阅历局限的学生仅仅看到了时装产业光鲜华丽的外表,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从业后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从而造成了学生进入实际学习中出现逆反现象。不菲的学费和珍贵的青春耗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实在是痛心遗憾。缺乏对专业最应有的热情,也就不会在求学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功。
另外,由于长期被动填鸭式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后主动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而大学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尤其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和课下动手实践。设计创作的灵感与素材需要平时的积累才能薄发,课上学习的工艺技法也需要课下自觉的动手操作才能熟练。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选择专业前,应让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有一个相对全面立体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哪些,工作的内容大概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习中都会学些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服装与服饰设计需要面对一针一线的缝纫、精细繁复的手工、严谨周密的计算、纷繁多样的面料和辅料等等。课上和课下,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和帮助,告诉学生如何储备灵感创意,如何搜集设计素材,如何获得流行资讯,如何研习历史资料,如何拓展艺术视野等等;学校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完善的实践设施,比如整合并开放专业实验室、构建专业资讯分享平台等等。
二、教师
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大部分高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且各专业统一。而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青年教师多为硕士或博士或海外教育背景,从教时多为应届毕业生,有的擅长研究写作,有的擅长创意创作,有的擅长授业解惑,且服装与服饰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在这种“平等”的指标要求和时效要求下,科研项目很多时候也是草草了事,专业教师埋头写论文、发论文,教学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教设计但不设计,严重与实际脱轨。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应给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提倡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多元发展,通过规制办法鼓励擅于设计的教师实践创作,擅于科研的老师深入研究,擅于教学的老师多上课并上好课。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将专任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三类,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等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类型。对教学型教师课时量要求较高,对科研型教师学术研究要求较高,需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许多专业老师同时也参与服装公司的设计项目,在教学中能够将行业的最新资讯和实际案例深入的带进课堂。这种结合实际的改革实践值得参考,只有教师发挥所长,专注精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专业教育和专业发展。
三、课程
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专业培养要求并结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教学计划,这本无可非议,但实际的情况是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来安排实际的课程。由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硬件和教育软件的发展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导致教育同质化的问题明显,同一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
另外,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课程只是根据教学计划大致分了先后,但课程与课程的实际内容之间毫无关联,一个课程的研究结果和后续的课程实践没有关联,因此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效果不好。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在大同中求小异,根据学生情况分方向设计教学课程。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三年级可根据意愿分为两个培养方向,成衣设计师方向和独立设计师方向。在具体课程的安排和实施上体现培养差异,成衣设计师方向主要培养服装企业与服装品牌设计师,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服装与服饰商品的企划开发上,独立设计师方向主要培养个性与创意设计师,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服装结构、工艺、材料的创意应用上。在课程衔接方面,应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欧美知名服装院校的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欧洲设计学院服装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为例,在学习之初,专业导师会告诉学生详细的课程安排以及课程关联。第一门课程让学生体会服装设计基本流程,从寻找灵感来源和搜集设计素材到制作主题板、色彩板和面料板,再到设计服装与服饰的款式和搭配。之后分层次深入学习,主要课程先后有艺术史论、服装概论、服装材料、流行趋势、时装画、面料再造、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制版和工艺,以及参观服装工厂和印花工厂。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着重实际训练。面料再造和制版工艺的实践内容为女装设计和男装设计所用,毕业设计结合服装公司的商品企划,要求为指定品牌提供服装设计方案,优秀毕业生会进入品牌设计部实习。课程与课程之间环环相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学校
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创收成了万众目标,大量高学费专业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扩招,造成高校将培养目标放在了就业上。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并且能够顺利就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而今,服装行业萎缩,在万达集团近两年的商业调整中可窥见这一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对口就业的职位也在萎缩。就业形势每况愈下,鼓励大学生创业又成了趋之若鹜的新选择。而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学校真正关心的不是你的项目和所学专业有没有关系,而是你的策划书是否详尽和可行。在这种导向下,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少之甚少,就业方向极为分散,以我校为例,由于地区因素,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转作服装销售和服装陈列较多,个别学生成立摄影工作室或服装设计工作室,也有开买手服装店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着与服装和服饰毫无关联的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教育导向上应偏重应用研究与人文关怀,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中加强历史服饰、民族服饰和传统工艺教育,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学校应联合社会资源,宏观统筹,让看似无用实则大用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得到实效应用,得以永续发展。
五、结语
龙应台说:“大学,是一个人文精神的源泉。所有的科学、技术、经济或商业管理的发明,都必须以“人”为它的根本关照。离开了人文,一个大学,不是大学,只是技术补习班而已。”
郑永年说:“教育改革关系到长远国家利益,并且是极其复杂的大事情,可惜的是,“钱”字当头的教改思想已经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弃之不掉的负面效果。这种思维方式不纠正,无论怎样的教育改革也会无济于事。”
许多文化与教育大咖已经发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病。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唯有当政者和执行者秉承教育为本,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教育首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健全教师发展机制,我们的教育才能切实的转变革新,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