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6-11-03 23:50黄丽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黄丽华

摘   要:花朝戏嬗变、发展事实上是客家社会与紫金发展史,在花朝戏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很多花朝戏人与时俱进、承前启后与博采众长,有着独特的魅力。本文分析了花朝戏唱腔的编创嬗变和创新,然后研究花朝戏传承和发展,以期促进花朝戏长久发展。

关键词:花朝戏;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148-01

由神朝至花朝、古代至现代与草根至殿堂,花朝戏突破小三戏局限,经几代艺人努力,逐渐变成地方的小戏剧种,并且逐渐发展成民间艺术与文化。近年来变成国内稀有的剧种,其承载着崇文重教与耕读传家思想,换句话说,花朝戏发展和嬗变在宗教文化、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等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一、花朝戏唱腔的编创嬗变和创新

在成立新中国后的推陈出新与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很多花朝戏中逐渐清除色情与迷信表演,对舞台进行净化。到了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逐渐探索导演制度的建立,自此以后花朝戏的剧目发展中,各种艺术门类都出现一个中心内容,拓展了剧本的主题思想,塑造人物的思想,明显提高了音乐伴奏的衬托与舞台美术。伴随剧目题材扩大,花朝戏表演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角色行当的分工也越发细致,渐渐涌现出杂丑、穷生、小旦、书生与青衣等行当,平时演员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基本功,寻找自己主攻的方向。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花朝戏吸收各种大戏剧种新程式与新技艺,尤其是加字功、象水袖功引进与应用,能够丰富剧种的舞台艺术。尤其是在编制唱腔方面,现在的花朝戏不仅重视专业的作曲者,而且重视全剧唱腔音乐整体设计,并在发扬传统基础上,应用新型作曲的技法,寻找有效创新唱腔的方法[1]。

唱腔创新方式如下:对传统的曲调进行改编,通过改编移植相关剧目,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丰富文化生活与多元化需求,大幅度完善花朝戏上演的剧目,加强演出吸引力与选择性;引进大量改编的移植剧,以便花朝戏借鉴各种剧种的优点,对花朝戏进行创新,加强与丰富花朝戏活力与艺术力。此外,花朝戏的编剧需要按照各种演出的需要进行改编,适当压缩或者是拓展传统的曲调,在保留花朝戏基本原貌基础上,对唱腔进行创新与完善。

二、花朝戏传承以及发展

关于花朝戏的发展和传承包含3个阶段,不仅经历了解放初期将近淹没的阶段,而且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抢救阶段、本世纪大播放的阶段。在旧社会,封建势力一直认为花朝戏班就是下九流,认为这种喜剧有伤风化,不让戏剧班进城表演。部分艺人还会被抓捕,遭受牢狱之苦,加之,灾荒与战乱,在成立新中国的前夕,很多戏班开始解体,很多艺人弃艺归农、逃难异乡,知识花朝戏渐渐走向没落。

在成立新中国的初期,相关地区文化部门就开始普查各地区花朝戏的艺人,并且组织力量去搜集相关资料,重新集合当地的老艺人,进行花朝戏的演出。在1953年升车乡的业余花朝戏班子,编演了《老少开心花》,并且参加了粤东区域业余的民间艺术表演,而后经过修改以后,更名成《八十老翁跳花朝》,并参加了广东省中农村业余的文艺表演,获得了一定的奖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人的积极性。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花朝戏,在1957年组织了研究花朝戏的小组,主要由文化干部与老艺人组成,同时整理了音乐的唱腔曲牌与花朝戏的传统剧目,然后组织相关演出队到乡下去演出,对此,部分乡村也组织了业务花朝的剧团,这就使得各地掀起了花朝戏。在1962年在紫金县演出的花朝戏《苏丹》曲目,创造出百场连演记录,在1963年周恩来到广州接见剧团的领导和主要演员,在1988年中国戏剧协会主席曹禹用山沟里山茶花来比喻花朝戏。在着农耕文明转变成工业文明这一历程中,紫金花朝戏一直都是文化的特质元素之一,在2006年花朝戏被选入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名录中。

在花朝戏变成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相关人员开始研究并落实新一轮大播放与大发展。首先,在人才储备的方面,从2009年来,紫金县花朝戏团就开始公开进行招聘,聘任了一批优秀学员,同时,这批优秀学员在经传承人传教以后,组成了传承人的队伍。经过传教以后,这些优秀学员与传承人渐渐活跃于花朝戏舞台上,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花朝戏的继承人。其次,在体制改革的方面,到2012年的六月底,花朝戏已经完成艺术团体的改革,紫金县逐渐将花朝戏转变成一种公益事业,名字改成花朝戏发展传承的中心。由于体制改革的意义比较重大,可以给花朝戏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确保花朝戏剧团工作人员利益,同时可以稳定花朝戏队伍。再次,关于艺术传承的方面,自从2009年以来花朝戏并在一些技术学院中设置了试点的工作,同时在县三小、县一小与县二小进行花朝戏的试点,充分结合了艺术课程和花朝戏,同时组织课外兴趣的小组,对校园文艺的内容进行丰富,培养学生对花朝戏爱好与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花朝戏魅力和客家属性息息相关,花朝戏风格和当地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等有着直接关系,其属于客家文化的发展灵魂,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守护。也就是由于花朝戏具备广泛群众基础与深厚历史文化,即便发展过程比较坎坷,但是其发展与传承一直受到客家人重视。

参考文献:

[1]马智慧.花朝节历史变迁与民俗研究——以江浙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学刊,2015(03).

[2]詹双晖.广东地方戏剧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保护对策[J].文化遗产,2015(04).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