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歌融入古筝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16-11-03 23:38李月晴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筝可行性

李月晴

摘   要:民歌是一个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缩影,身处湖北地区,应以湖北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古筝课堂教学中融入湖北民歌,对于学生了解湖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色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民歌为例,一方面试图研究其融入高校古筝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作为传承和弘扬湖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古筝的演奏技能提升,同时提升湖北地区古筝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古筝;湖北民歌;高校古筝课堂;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134-02

古筝是众所周知的民族乐器,历史上古筝的流派众多,以山东、河南、浙江、陕西、客家、潮州筝派最为著名。高校古筝课堂也是以古筝的这六大流派的传统乐曲为主要教授内容。湖北地区习筝者众多,湖北地区也盛产优秀民歌,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湖北地区的古筝体系和派别。改革开放以来,仅有武汉音乐学院的高雁教授根据湖北民歌《催咚催》改编的古筝合奏曲目《催咚催》、据湖北西南恩施州的民歌龙船调改编的古筝合奏《妹娃河》;以及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陈国权、丁伯苓根据土家族鄂西民歌改编的古筝独奏曲《清江放排》三首以湖北民歌为素材的古筝乐曲。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在这里向以上几位音乐家致敬。

一、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

1.目前对于地区民族风格的古筝曲研究凤毛麟角,谭莎莎撰写的《湖湘风格古筝曲的演奏及教学探讨》阐释了湖南两地特色的筝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奏特色,李双燕《古筝演奏对云南民族音乐的新阐释》中对于云南地区民族风格的古筝作品做出分析与详解,但是以湖北地区古筝乐曲的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2.对于高校古筝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章倒是略有一二,但是民歌融入古筝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形成,对于湖北地区民歌融入高校古筝课堂教学的研究尚属空白。

二、将湖北民歌融入高校古筝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民歌是一个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缩影,古筝教学中融入湖北民歌,对于学生了解湖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色有重要意义。

2.古筝教学历来以山东、河南、浙江、陕西、客家、潮州六大筝派筝曲教学最为常见,研究本项目可以更好地传承、弘扬湖北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提升湖北古筝的历史地位。

3.通过民歌元素融入古筝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古筝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湖北民歌风格的了解,促进学生演奏技能和民族文化知识全面提升。

4.学生除了古筝专业的学习之外,大学四年还有其他的衔接课程,如民族民间音乐、中外声乐发展史、中国音乐史等等,学生亲自演奏学习相关古筝曲目之后,对于湖北民歌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学习其他衔接课程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学习并演奏湖北地区民歌风格的古筝乐曲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技能继续创作相关的音乐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掘自己的兴趣。

三、具体的做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将湖北地区民歌融入古筝专业的专业课程及副修课程。在专业课上,除了学习山东、河南、浙江、陕西、客家、潮州六大筝派的乐曲之外,将已有湖北风格的古筝曲《催咚催》、《妹娃河》、《清江放排》等纳入教学计划,教师介绍这几首乐曲的文化背景和音乐风格特色,并认真排练这几首独奏、合奏曲目。

2.专业副修课中,教师可自行改编湖北民歌为古筝的独奏练习曲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古筝演奏技能的同时,领略湖北民歌的文化魅力。

3.作曲家和古筝教师可以再发掘一些湖北地区著名的民歌编创一些古筝的独奏、重奏乐曲,甚至出版一本专门的湖北地区民歌的古筝曲集。

4.艺术实践改革。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在各个音乐学院的艺术节、各类晚会中进行演出,也可以把湖北风格的古筝乐曲融入比赛当中,成为湖北地区古筝比赛的必选曲目。为学生提供和搭建更多、更广阔的艺术展演平台。另外,课外组织学生参加湖北周边地区音乐文化实地调查、田野采风、以及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内涵、构建综合素质,成为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5.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的改革。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古筝主修、古筝副修以及民族室内乐、音乐欣赏、民族器乐赏析等等课程中引入湖北民歌元素的乐曲,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音响、音像和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了解湖北民族音乐文化,全面体现学科的地方特色,使学生在音乐理论、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具备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技能表演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能力。

四、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继承和弘扬湖北民族音乐文化。对高校古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艺术实践进行综合改革与探讨,融入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1.使学生深刻了解湖北民族音乐文化,全面体现学科的地方特色,使学生在音乐理论、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具备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技能表演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

2.通过研究和实践,撰写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民族声乐、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器乐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少数民族音乐补充教材。

3.提高科研能力,与当地音乐文化研究部门共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民族民间音乐,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首先,填补高校古筝对于湖北地区音乐文化教育的空缺,教授古筝主修、辅修的学生演奏湖北民歌相关的古筝乐曲,如《催咚催》、《妹娃河》和《清江放排》等。

2.发掘更多的湖北民歌素材,编创湖北民歌风格的古筝乐曲。

3.在民族室内乐合奏课程中加入湖北民歌的合奏曲目,由教师编创。

4.在本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加入湖北地区民歌的古筝乐曲欣赏和解析,让本校更多的学生欣赏领略湖北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六、已具备的基础、环境支持和尚缺少的条件分析

1.已具备的基础和环境相关政策支持:首先,本人一直在本校从事高校古筝专业课、辅修课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科就读于华师音乐学院,研究生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对于高校古筝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缺陷有着深刻认识。因此,此项目有一线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其次,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对于湖北民族音乐文化从小耳濡目染,深知湖北民歌的魅力,并希望大力传承并弘扬湖北民族文化,并将之融入自己正从事的事业当中,为湖北民族文化的发扬出一份力。学校对于弘扬湖北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科研也是大力支持,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级以下职称的教职工科研工作在政策上和经费支持上也给与帮扶与鼓励。学校历来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改革上有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能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2.缺少的条件:(1)目前,尚缺乏对于湖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整理和出版,对于结合古筝方向的湖北民歌元素更是少之又少。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具体内容不足。(2)本项目研究旨在创作更多的湖北民歌相关的古筝曲目,在作曲方面,古筝演奏与教学工作者在作曲技能方面与专业作曲家存在一定差距,湖北地区专业作曲名家对于古筝乐器的定弦、演奏技法等不及专业演奏者,因此,在两者之间需要交流沟通以搭建一座桥梁,同时需要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

七、此项研究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1.特色。身处湖北地区,应以湖北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本项目以湖北民歌融入高校古筝课堂教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湖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古筝的演奏技能提升,同时提升湖北地区古筝的历史地位。湖北民歌百家争鸣,古筝演奏技法也丰富多样,两者做到统一结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古筝与湖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内核不断淡化和化解,加强两者结合的推广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历史性。

2.创新点。由于缺乏可传播的经典乐曲,湖北地区并未形成古筝流派,本项目旨在发掘湖北地区民歌特色,将现有的三首古筝乐曲融入古筝教学并尝试编创其他湖北民歌风格的古筝乐曲,填补湖北地区特色古筝乐曲的空缺。

3.应用价值及推广。湖北地区高校众多,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和艺术类高中也有很多,如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艺校、武汉市艺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因此,该项目研究成果在湖北地区的这些单位推广可以使本校的科研能力在这一方面独占一席之地,并利于湖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八、本项目研究解决教学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方法(300字内)

本课题从民族音乐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湖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不但注重其本体研究,也注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的观察与探索,挖掘其相关的文化内涵,研究以文献整理、实地调查、案头工作等步骤进行。

1.文献整理。搜集整理和解读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调查研究湖北少数民族聚集地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生态、风土人情及生活习俗等音乐背景材料,了解当地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传承特点和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实地调查。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采风与调查,深入湖北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及周边地区体验调查地方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当地艺术文化的概貌及愉悦性,对其进行音乐录音和录像记录,与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用座谈的方式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和现代生活对其传承的影响。

3.案头工作。对收集的文献和实地考察采风与调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后进行有序的筛选。反复研究实地采风的录音录像与搜集的文献资料相比较,归纳总结湖北当地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征,记录音乐的旋律、调式调性,研究分析其社会内涵,探索其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

4.教学实践。把研究所得的成果尝试着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最终使湖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充分的融入到音乐专业教学课堂中。

九、结语

湖北高校林立,如中南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艺校、武汉市艺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以及湖北各地市州的艺术类高中和音乐培训机构等等。身处湖北地区,更应将湖北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本文以湖北民歌融入高校古筝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旨在传承和弘扬湖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古筝的演奏技能提升,同时提升湖北地区古筝的历史地位。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可传播的经典乐曲,湖北地区并未形成古筝流派,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借此机会劳烦各位作曲家们能多多发掘湖北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引用为创作素材,多多创作湖北本地风格的古筝乐曲。湖北地区高校众多,也敬请各位前辈和同行们发挥我们自己的力量,将现有的三首古筝乐曲融入古筝教学,并尝试编创其他湖北民歌风格的古筝乐曲,填补湖北地区特色古筝乐曲的空缺,一起将湖北的民族音乐文化用自己的力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姿霖.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之湖北民歌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16).

[2]李俊.楚音乐文化研究20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12).

[3]杨匡民.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色问题探索[J].音乐研究,1980(03).

猜你喜欢
古筝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第一次弹古筝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