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蝴蝶》浅析

2016-11-03 22:46赵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舒曼文学性蝴蝶

赵星

摘   要: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典型代表,其作品《蝴蝶》又是其最早创作的钢琴套曲,分析此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来源以及对舒曼后续作品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舒曼的作曲风格和音乐特征从《蝴蝶》这个作品是如何显现的,从形式,艺术特征,钢琴技巧等方面对比同时代作品,对我们走进舒曼的音乐王国、更透彻的了解舒曼、寻找更加完美的展现舒曼的钢琴作品有着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舒曼;钢琴套曲;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64-01

一、创作背景

罗伯特.舒曼于1810年6月8日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位于萨克森州),死于1856年7月29日。他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音乐成就收到世界音乐史的高度评价。

19世纪30年代的十年是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最杰出的钢琴作品都是出自于这一时期,他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他个人情感生活的记录。他的钢琴套曲更是其钢琴作品中特立独行的存在。他喜欢把几首独立的钢琴小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成套曲,以音乐的画笔描绘出情景、人物或者感情特征。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套曲就有《狂欢节》、《童年情景》、《蝴蝶》、《彩叶集》、《大卫同盟盟友舞曲》等等。

钢琴套曲《蝴蝶》作品2号构思于1829年,完成于1831年,1832年由吉斯特纳(Kistner)公司出版,是舒曼最早创作的钢琴套曲,也是其最具代表性标题的钢琴小品集。《蝴蝶》以类似散文形式而创作成十二首各自以独特音乐形象及主题,生动的描绘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化装舞会为背景的浪漫爱情故事。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要想弹奏好这部钢琴套曲绝非易事,事先了解每一首小品所要表现的人物主题形象和对每次和声调性的转换都要有事先的分析,这对我们演奏这部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二、音乐与文学的关联

舒曼涉猎许多同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如霍夫曼,让保罗,海涅,克莱斯特等,而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对舒曼本人和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钢琴套曲《蝴蝶》的创作原型正来源于舒曼读过的让保罗的一部名叫《妄自尊大时期》的小说,小说最后一章叫作《幼虫之舞》。1832年4月17日舒曼在给家人的心中写到:“告诉大家尽快阅读让保罗的小说《妄自尊大时期》(Flegeljahre),因为《蝴蝶》想要成为《假面舞会》的音乐象征。然后,问他们是否可以发现音乐中所影射‘维娜的天使之爱、‘瓦特的诗人气质、或‘伍特的黠慧。”你可记得《妄自尊大时期》中的最后一章,《幼虫之舞》、《瓦特》、《伍特》、《维娜》、《伍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我时常翻到最后一页,因为结束似乎像一个新的开始,几乎是无意识的、我发现自己坐在钢琴旁,于是这首《蝴蝶》跟随着其他的作品而产生。”

分析以上书信可知,《蝴蝶》是一套标题音乐。描述了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瓦特和伍特的爱情之争。在热闹非凡的化装舞会中,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维娜,双方都隐瞒着自己的感情并揣测维娜究竟爱上谁。三人在假面舞会相遇,得知维娜选择了瓦特,而伍特接受了这个现实,并远走他乡。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也正能小品标题的第二首和第三首中的鲜明对比体现出来。这也正是舒曼双重性格的一种写照。这首钢琴套曲的前十首标题都来自小说最后一章的情节,唯独最后两首《老祖父之舞》和《终曲》是舒曼所作。在舒曼的幻想中,《终曲》响起六次钟声,狂欢者陆续离去,一切归于平静。

浪漫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类型相互交融、密切结合的时代。19世纪的作曲家们不仅仅在音乐领域,对于音乐以外的文学、哲学、诗歌、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且造诣深厚,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往往都可以看见其他艺术领域的影射,各种艺术的交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舒曼恰恰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舒曼的这些钢琴套曲中,除了《蝴蝶》与小说《妄自尊大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外,《克莱斯勒偶记》(op.16)与霍夫曼的《卡罗特式的幻想篇》中的乐队队长“克莱斯勒”形象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若演奏者能阅读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了解音乐背后的性质。情绪、和基调,去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使演奏者更加贴近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舒曼的文学底蕴与其音乐创作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舒曼自己的文字,如他与克拉拉之间的书信还有他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都对我们了解舒曼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蝴蝶》的音乐特征

乐曲通过12首精致且风格各异的小品,用音乐特殊的语言表现出假面舞会上不同人物形象,精心刻画的情景和发生的小故事,围绕着假面舞会这一主题进行辐射式的描写,已看似松散的布局进行发展,每一个故事和音乐形象都独树一帜,各有性格,能牢牢抓住听者的情绪。另一方面,从整个套曲上看,各个小曲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将舒曼的作品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标题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标志,整个作品内容乃至灵魂都离不开这个鲜明突出的标题来概括。

舒曼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作曲家,在他的单首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多个形态各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或场面。,这都离不开舒曼与众不同的和声处理方式。在钢琴套曲《蝴蝶》中,舒曼一直在寻求和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之间的平衡。整部套曲中,和声的功能大大减弱,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和解决比比皆是。舒曼多使用转位和弦,且加上和弦外音:如“倚音”的运用,尤其喜欢将“二度倚音”自如的植入到和声之中,借着和弦外音的引入,是音乐更有趣味和生命力。他还大胆的将转调手法运用其中,如在第六首四三拍的回旋曲式中,它的调性变化非常丰富,调性的走向依次是d小调—A大调—d小调—F大调—d小调,最后的结束d和声小调,而回看第六首开头的和弦中和声非常饱满,既有d小调中的属七和弦,又有F大调中的重属七和弦,着实体现了浪漫主义和声色彩的多样性。还有第八首《招供》,影子开头定在#c小调上,经过连续的八度和弦的重复、模进,最终结束在#c小调的属和弦上,之后舒曼又巧妙的运用了等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转至? A、G、? E,最终落到? D大调的主和弦上以后结束,这样的转调手法使作品的过渡显得十分流畅又新颖,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变化发挥到极致;又比如第四首《假面》中,舒曼运用了模进的转调手法。在第25—30小节中,每一小节都有其独立调性,也说明在这五小节中舒曼运用了五次转调,调性的转换依次为:#g—#c—#f—b—e—#f,如此频率之高的调性转换让和声变得异常复杂,也增加了音响的丰富性,调性的游移增添了不少音乐色彩,更有效的推动了旋律的进行,在听觉上更有冲击力,往往能产生非常的效果。

节奏也是舒曼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这一点在《蝴蝶》中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整首套曲都采用了舞曲形式的三拍子为主导,给人一种在舞会中翩翩起舞的感觉,但其中的快慢不等、音乐素材不等、各种体裁不等的三拍子在全套十二首小曲中运用的如鱼得水,创造出各异的音乐形象:时而奔放、时而温柔、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潺潺弱水、时而活泼灵动、时而沉静低沉。《蝴蝶》中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是在舒曼独创性的复节奏、等节奏、互补节奏、切分、跨节奏中体现的。如第十一首《匆忙》是全套中篇幅最长最辉煌的一首,节奏由四三拍与四四拍相结合,变化也是十二首中变化最多、最为复杂的。其强烈的波兰舞曲节奏贯穿始终,华丽明亮,行进感强。

四、结语

舒曼的文学化音乐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钢琴套曲更是其与众不同的存在。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其钢琴套曲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舒曼的音乐风格、音乐作品、音乐精神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准确地掌握《蝴蝶》,也能让我们更了解标题音乐的特性,他作品中的文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去探索的,演奏者在掌握各种演奏方法的同时,一定要先了解《蝴蝶》文学背景,注重音乐形象的表达,把全身心的感情都投入进去,精心对待每一首小品,把音乐语言化,将语言融入音乐,使听众更好的了解作品,走进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达到精神和思维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化冰.舒曼及他的钢琴组曲蝴蝶[J].黄河之声,2007(01).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舒曼文学性蝴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捉蝴蝶
捉蝴蝶
找找看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