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探析

2016-11-03 22:16孔少波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客体中国画主体

孔少波

摘   要:中国画作为架上绘画的一个组成门类,有着与其他画种相同的审美需求,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画的审美体系里,非常注重在媒介、作者和观众之间调整各自的感知距离,以求达到对作者和观众各自在画面里面所需要获取的审美感受的平衡。为此,在画面里主体对于客体在艺术表现上的过分之了是不值得推荐的,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中庸”,绘画把握上的“不离不既”。

关键词:中国画;主体;客体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25-01

在架上绘画门类中,中国画是以抽象化技术语言为载体的平面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个代表。按照普遍的视觉经验,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会有媒介、作者、观众三个构成元素。这三个构成因素中,彼此作用和地位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现实存在的思考方式”这个抽象基础上。中国画对现实存在的思考方式既有“唯物”倾向,同时又具有“唯心”倾向。这种思考方式在对事物的认知中互为作用,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做好了背景支持。在绘画作品中,实际存在的物象必须以自己的方式被艺术家所感知,继而在媒介中显现。就目前存在的架上绘画而言,所有画种都是以对客观物象的“感知—显现”方式才得以确立个体身份。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原因,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上的区别。中国画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借用传统文化中的 “无为”,通过物象来反观自身的方式,这就要求在作品中,表现必须适度,不能采取“过犹不及”的诉说表达方式。

对于艺术创作活动而言,在实在的物象没有被艺术的再现出来之前,必须经过“感知—显现”的模式进行合目的性的思考。中国画的思考方式作为对存在思考的表现形式,在作品中,最终显现出来的作品面貌与实在物之间表现出超越与被超越的关系。具体到在中国画艺术活动中,国画家的个体意识按照自身的审美要求将实际的对象分为“还原”和“不愿还原”的部分。具体来说,中国画对物象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的整体表象着手,用抽象的思考对实际物象、材料进行分析、选择,把具体规律从客观物体本身的相互联系中提取出来,以归纳、演绎的方法,获得物象表达的同一性,排除物象的差异,对世界本原加以认识。在中国画认知论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寻找物之常理——特定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规定性,从而掌握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苏东坡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种方式说明了中国画在创作中,重要的是寻找审美上的适度,寻求建立在自然常物之上的绘画语言的简洁性,以及语言传达过程中的准确性。

中国画创作中,物理是自然的反映,也是客体的代表,同时也是表达媒介的组成部分。作为主体的画家为了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把自然事物在经过经营,经过对物之常理的分析,有所体会之后,通过主动取舍,表现于笔端。而作为中国画理论背景的道家、禅宗、儒家的思想综合在一起,在中国绘画中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这导致了中国画艺术中主客体本身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1)由于物象本身是艺术家观念的载体,“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郭象),同时,又受到传统哲学以通天达人和提高心灵感受为目的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画艺术中,客体的具体形相不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艺术家为了表现的是它所负载的 “道”,为了表达的需要,作为“有”的客体的形象特征是必需的。(2)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思想、情感、人格被要求与宇宙相合,要求与道一致。因此,艺术家在作品中所传导的思想等也被要求融合天地精神,作品必须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品格,这就导致主体的个性化因素是要被冲淡的。(3)在表达过程中,为了信息传导的正确,主体与客体之间,都必须以减弱自我的个性化为前提,才能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终目的的体现:物我相忘。

因此,在中国画的传统思维中,主体对于客体在艺术表现上的过分之了和过分强调个人的审美感知;强调个人图式方式的建立,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在中国画的眼光看来,最完善的美应该是“中庸”——绘画把握上的“不离不既”。这种对绘画距离的调整,可以看作是达到 “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唯一手段。这种距离的把握,可以看成是唯物的,因为它在局外看客体,以求把握客体之喜怒哀乐;也可以看成是唯心的,因为它在观照自身,以最好地达到一草一木皆有神灵。

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客体中国画主体
中国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