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夕 冀钢
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资源广泛、包罗万象、更新传播迅速等特点在当今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无以伦比的作用。对于教育模式而言,传统教育是基于校园课堂的教育,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则是基于资源的教育。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提高高职《英语听力》课程的有效性,则必须对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对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整合,借助合理的信息技术手段或平台,有效开展《英语听力》课程教学。
1 网络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通过2015-2016为期一学年,对北京市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本院二年级学生和部分授课教师进行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现状、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力》课程对资源的使用现状、以及学生手机持有率分析和学校网络资源的开放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1 学生手机持有率的情况调查
当对收回的所有问卷(包含电子问卷和书面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几乎人均都有一台简单的智能手机,拥有手机的学生 100% 的都有办理上网业务,其套餐内办理的每月 WI - FI 流量使用数为人均 30MB。这个为我们的初步研究网络环境下英语听力课程教学奠定了实物操作方面的基础,为贯彻教学实践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校在网络工程方面的开放上也做出了相应的配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已经实现了万兆校园网络覆盖。凡是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各自学号和相应的密码完成有线上网认证,即可在教学区、办公区免费使用有线网络。这对学生来说,得到学校网络的有力支持也为课下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强的网络保障。
1.2 《英语听力》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调查及分析
网络环境下《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在网络课程平台以及蓝墨云班课移动端同时进行的。其中,网络课程平台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定制开发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下针对课程搭建的课程空间,利用自主学习、行为分析与学业评价等功能,提供符合教学目标下的课程学习内容,诸如英语音视频、英语课件、教学微课程以及课程学习即时评价及课程在线考核等,实现课程学习、评价及反馈的实时性、即时性与互动性。针对2014级《英语听力》课程的三个班级的9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可知:《英语听力》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和障碍仍然是听懂、听清问题以及语音与单词脱节(各占25%)。因此,课程学习中,最影响听力课程成绩的部分是段落听力理解(占52.63%)和听后判断(占21.05%)为此,为了改善学生的听力现状,需要在听力课程上做的改进途径是“段落反复模仿背诵”和“句子反复记忆背诵”(各占36.84%)。而针对网络课程平台对《英语听力》课程的帮助方面,满意度不足25%,其中针对网络课程平台对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速不给力(60%),网络资源更新不及时(20%)以及内容单调,缺乏兴趣继续学习(13.33%)。 可以说,网络课程平台在课程教学的互动效果评价的几个维度方面,存在客观设施条件不足,主观维护和主体学习积极性欠缺。
蓝墨云班课是蓝墨科技推出的一款免费的移动教学助手App。云班课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群和班课空间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订阅、消息推送、作业、课件、视频和资料服务。蓝墨云班课不仅储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大型题库资源,供有需求的学生随时在线即时进行检测,实现了学生对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借助手机蓝墨云班课的应用,实现了师生间互动行为的多元化,多维度与多渠道。蓝墨云班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教学资源即时、实时推送、提醒、记录、督促和反馈功能,使得蓝墨云班课下的课程互动基于师生间的即时反馈与交互开展。课程的蓝墨云班课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每次学习行为和学习时长,同时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进度和每章节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价统计,学生的笔记、练习、测试、活动等情况可作为平时学习的考核依据。整个班级的学习记录与评价,包括学习时间线、学习进度、笔记数量、参加活动次数、资源学习的进度,最后都会形成整体评价。教师只要进入后台管理所有班课成员、资源和活动,就可以随时提取数据,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导出。
目前《英语听力》网络课程平台下共发布和推送资源467件,足以形成一个简单的英语听力课程资源库,并不断在扩充和建设中。这些材料主要一部分是课程配套资源,一部分是来自课程团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单元主题从各大国内门户网站和国外网站上进行的课外配给材料的筛选、 分类、规整,一部分来自教师们的微课制作,一部分是课程试题库的建设;还有一部分是学生课业任务下的生成性资源。《英语听力》蓝墨云班课根据课程教师的网络资源上传率,更新率,学生点击下载观看使用资源的数量,时长和频率,参与教学活动的成果资源的贡献率,详细记载,密切跟踪,进而赋予学生相应的经验值,给予教师相应的魅力值。目前,14级《英语听力》课程学生资源使用率下学习经验值,最高为266,最低为59,15级《英语听力》课程学生经验值最高为364,最低为80;教师魅力值为707。可见,《英语听力》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下的资源推送率,资源分享率和资源使用率明显比课堂环境下课程资源的关注率高了许多,提升了资源的有效性使用。
1.3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力》课程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听、说专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重视不够,资源信息缺乏分类指导,评价和考试体系不够完善。当新的媒体平台创设后,教师蜂拥而上,导致过分依赖多媒体,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所有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大屏幕课件显示,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教师很难发挥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教学热情,有说服力的语气更无法体现,教学活动受到课件的牵制,忽视了新的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角色的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利用以及发挥资源助教效果最大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手段嫌多余,网络资源显过剩,交互参与成摆设,教学效果一如前。概括而言:
1)信息资源建设的多样化应用并不理想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海 量”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
2)资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主体需求关联性不强,无法达到达到助学和促学的目的。“信息孤岛”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在同一学院内部, 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本院的外语教学和其他院校的外语教学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尤其体现在信息资源共享、教学实践相互借鉴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3)课程教学使用的软件资源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 一是,计算机软件公司开发人员因知识结构欠合理,开发的软件往往与实际教学需求有一定差距,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是,部分教学软件信息量超载,只是将各种信息与媒体素材简单罗列叠加,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是,部分软件交互性和兼容性很差,且不具有可编辑性,不利于教师“二次加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课程教学使用的软件资源的开发没有计划性, 重复购买,随意堆积,缺乏必要的分类管理。
4)被利用的教学资源排在前 5 位的主要是课本、音视频材料、词典、图书资料等,而排在最后5位的是电子图书馆、网络聊天、网络自我评估、网络专项技能训练等与网络海量资源相关的内容,说明学生利用外语信息资源基本还是跳不出传统课本的框框。
5)先前的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面向教师“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而网络环境下外语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面向学生“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建成后的外语信息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既有终结性评估结果,更要有形成性评估意见。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学习者学习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2 《英语听力》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优化探索
要想促进《英语听力》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有效性效果的达成,必须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优化设计,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培训学生学习策略;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为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加工和处理应该是在教师了解学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学习过程的前提下,由教师加工处理的支持人际交流,具有实用、好用特点的教学资源。为此,需要:
1) 针对网络资源中的微课、教学讲解视频,应将学习任务单作为视频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发放给学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确认观看视频后需要完成的任务列表及评价方法。这个任务单就是指导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指导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完后应该做什么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照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来自评学习效果。
2) 设立关联,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与监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关联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比如,设置抽查思考题,开展一项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正在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读等等。需要强调任务的完成方式,截止时间。
3)基于问题,设计情境与设置活动。其将便于学生表现自我,尝试体验,享受应用。多样化的活动设置,比如个人寻宝探究,体验参与,角色扮演,将真实性,体验感与互动性有效统一,提升了课程网络资源的意义与现实性。
4)注重碎片化学习模态下的体系组建。碎片化的学习不等于零散的知识体系。应该在一定知识体系掌握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关注平时没有关注的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创造很多没有联系的思维节点,增加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拓宽原有知识的外延,查缺补漏,让知识体系化,组合化。知识只有放在定义和分类里面,才能正确提取和合理应用。
5)有意义学习理念下的网络资源加工。课程学习效果并不只是来源于课堂学习本身,还需要后学习状态的持续化关注。因此,网络资源的优化应考虑社交或其他正常需求,加入实操过程及应用,进而唤醒自身学习的兴趣,培养起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以及学习定力和学习自控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体现真实感的、有体验性的资源有拓展学习的欲望,有继续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渴望。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