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弦
《微观航母》系列的第一篇是在2013年第11期刊载,“微观”的是我国海军航母“辽宁”舰,当时的时间节点是“辽宁”舰入列海军一周年,正出海海试开展科研训练。而从“辽宁”舰入役海军那天起,“走你Style”风靡大江南北后,民间的航母热就没有退烧。与此同时,不论是“辽宁”舰的科研训练任务,还是军迷圈传闻了十几载的“航母八月上船台”,都不断有着好消息传出。2016年8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进展顺利,正在按计划推进。”最近互联网上已有图片显示,这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快要接近完工。
对于航母,我们都清楚,虽然它贵为海上霸主、海上巨舰,但力量的存在是依托于航母上的舰载机。而舰载机的“力量”,一面是“装备”力,一面是“人”力。所以对舰载机飞行员培训的“微观”,也是航母的重要话题之一。正如从“辽宁”舰入役、歼-15上舰,到今日国产航母建造,这期间国内外媒体都在持续关注着我国航母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情况。
漫谈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特点
此前的《微观航母》系列曾介绍过“弹射”、“辽宁”舰的“滑跃起飞”、“斜角甲板”和“拦阻”,这些都在技术层面上凸显着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的难度,也因此说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较于陆基飞行员有着特殊性,培训的过程自然更复杂,驾驶技术的训练难度大幅度增加,心理和身体训练也要有独特之处。舰载机飞行员通过系统的训练和严格的考核后,除掌握陆基飞行员所应掌握的战机驾驶技术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上舰技术。而在舰载机的弹射/滑跃起飞和拦阻着舰过程中,舰载机飞行员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舰载机飞行员的技术训练,重点是训练上舰技术能力,包括:飞机迎角控制能力、着舰航线确定能力、动力控制能力、下滑轨迹的控制能力、着舰挂钩能力、在滑跃起飞中滑跑轨迹的控制能力等。心理训练的重点是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在飞行员驾机着舰的过程中,着舰航线下方的航母在海面其实也只是“一叶扁舟”,即便是“老手”也会有舰载机的尾钩未能挂上拦阻索需要再拉起复飞的“失误”情况,特别是在夜暗、海上雷雨风浪等复杂气象条件下。所以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不仅是掌握着舰技术,还要在培训中提高心理素质。在拦阻着舰的过程中,飞行员还需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对禁止着舰信息的反应能力、对着舰指挥官指挥引导的反应能力等。
在着舰过程中,舰载机是被强力拦阻减速停下的,这就使得飞行员承受了比陆基飞行员大得多的过载,在弹射起飞的过程中也是,飞行员还要承受弹射器的加速度冲击载荷。因此,在培训中就要对飞行员进行专门的训练,强化身体素质。根据美国海军早些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因为舰载机起降过程中的冲击载荷,舰载机飞行员也会一定比例的患有眼部、颈椎、腰背等方面的职业病。不过通过装备上相应的改进设计,优化了“人机工程”后,这样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另外,舰载机飞行员在心理与身体双重压力的战备及训练任务后,更需要一段时间的轮休休假,而因为航母上起降作业的高难度,飞行员在休假结束、上舰前还需要在岸上基地进行恢复性训练。
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体制
综合国内外的消息来看,目前我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飞行员是从精英飞行员中选拔而来。从陆基飞行员中选拔出技术基础好、身体和心理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再通过改装培训“转型”为舰载机飞行员。这种以精英飞行员为基础的改装培训体制,大大缩短了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周期,在短期内即可形成一定规模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满足了当下航母科研训练任务的人员需求。但是,随着“辽宁”舰日渐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未来国产航母的入役,以及舰载机飞行员还需要轮换周期(飞行员轮换周期是舰上战备及训练、轮休与结束休假后恢复性训练的“三班倒”),这都对舰载机飞行员的数量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所以,长远来看,扩大舰载机飞行员的规模,建立从“零基础”开始的系统性舰载机飞行员培训体制是尤为必要的。
这套系统性的舰载机飞行员培训体制该如何建设,作为先行者的美国海军自然是有参考借鉴的意义。目前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培训体系,由初期选拔、入门选拔、初级训练、T-45的岸上舰上训练,以及最后在舰队的混编训练这五个阶段组成。美国海军建立的这套科学规范、高效完善的飞行员培训体系背后,是几十年发展中少不了的弯路与不断的革新和与时俱进。
航校→补充训练中队→作战中队就像在1958年前,美国海军是直接将从航校毕业的新飞行员补充进作战联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些“菜鸟”飞行员的训练水平难以高质量保证,训练标准、训练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导致飞行员的培训进度缓慢、飞行事故增多,影响了作战部队的战斗力。所以在1958年后,美国海军在航校与作战中队之间增加了“补充训练中队”一环。
航校毕业后的新飞行员们进入补充训练中队,进行6个月左右的集中强化训练,在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指导下熟悉即将进入作战中队后所驾驶的机型。这样,既提高了训练进度和质量,又保持了作战部队较高的战斗水平。这种更为科学的三级训练体制沿袭至今,成为了今天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之一。
而说到当下美国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培训体系具体是怎样的,笔者在此向大家诚挚推荐《To Be a U.S. Naval Aviator》一书,中文版《美国海军飞行员的成长历程》在2009年底上市,遗憾的是中文版的翻译质量并不太理想。该书的作者Jay A. Stout是美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攻击中队的老牌飞行员,因此他的现身说法无疑为我们了解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成长历程带来了权威可信的资料,整书对“培训体系”有着颇为全面细致的介绍。这也是漫谈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培训这个小话题成文的基础之一。就比如,接下来对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培训体系”的介绍文字就以该书为基础(或者就是该书的读书笔记),也因此关于“培训体系”的文字笔者就力求简练(并再次向读者朋友们推荐该书),只对书中提到的“培训体系”中值得留意的若干细节做重点展开。
初期选拔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初期选拔是由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备队共同展开的,挑选出具备飞行员素质的报名人员,这种前期的选拔类似于我们熟知的“招飞工作”。不过,值得留意的细节之处是,除了学习成绩、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的选拔测试外,美国海军的初期选拔中还包含了5个计时考核科目的测试(Aviation Selection Test Battery,ASTB)。考核的科目包括,数学和语文测试(MVT)、机械知识测试(MCT)、航空和航海知识测试(ANT)、空间感受测试(SAT)和航空兴趣测试(AI),通过多选题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全面评分。
这5个科目的测试有着各自的目的,也正如其名,考核候选人的数学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机械知识、物理和力学知识、航空航海知识,以及心态与对航空的兴趣。这其中对候选者来说最难的恐怕是空间感知能力的测试,选拔者要将驾驶舱内看到的各种地形照片,与飞机所处的不同高度进行对应,以此来测试空间态势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蓝天飞行梦所需要的。这5个科目的综合考核要求在3小时内完成,因为测试可以在线进行,所以提交测试后就可马上出分,通过测试选拔后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选拔。
入门选拔如果是上世纪的美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培训体系,那么,通过初期选拔后的飞行学员们就将进入海军航空基地开始前期的基础培训。但为了“训练效益”的提高,2001年起“训练体系”中引入了入门选拔。这其中的原因是,以往即便是通过初期选拔后的学员,在随后的飞行训练中也会因飞行所必需的能力和技巧上的欠缺、心理等因素不能很好的适应飞行等多方面原因淘汰或主动退出了飞行训练。这显然会降低飞行员培养的效率,也造成了培养成本的浪费。
而这个入门选拔过程是,通过了初期选拔测试的预备飞行学员们在民间飞行训练机构进行为期25~30个小时基础飞行培训,掌握最基本的飞行驾驶技能,培养空间感知能力,而后通过飞行教官的17小时带飞训练科目后,学员就必须要具备不少于3次的独立驾驶飞行能力,其中包括能够完成横跨美国本土的单飞。这样的前期入门飞行培训,更早的为这些预备飞行学员提供了直接的飞行感受,评估了自己各方面是否适合成为飞行员。当然这样的培训根本目的是军方对预备学员们的选拔,更早的淘汰那些明显无法达到后续培训要求的学员。毕竟,随着后续训练教学的由易到难,对每个飞行学员的训练成本也将不断攀升。这样的入门选拔无疑是高训练效益的,实践也证明是科学有效的。
当然,“培训体系”中这样的入门选拔又是非常美国式的。美国海军能够与民间机构进行低成本投入的合同外包式培训,前提是美国有着发达的民间飞行培训体系,有着型号完善的飞行训练工具和严格系统的训练标准。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几乎是无法复制的。但从“训练效益”角度考虑,通过“筛选教练机”的检验性飞行科目来考察学员适应飞行的能力,筛选出有培养前途的学员,这在“培训体系”中是必要的过程。
完成了入门选拔的学员正式成为了飞行学员,他们将在海军航空基地进行为期六周半的飞行前航空教育,学习飞行所必需的理论和实际技能,理论学习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生理学、航空气象与导航、飞机发动机和飞行条例,课程由海军航空兵(也包括海军陆战队)的教官执教。在课本理论学习的同时,飞行学员还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游泳及海上救生的训练最为重要。因为,舰载机的部署是在海上,所以对飞行学员们的游泳训练有着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有扎实的游泳能力,还要能穿着飞行装具完成游泳训练科目。在此基础上,飞行学员们还要在模拟训练场地进行舰载机坠海后的模拟自救救生训练。
具备了入门训练基础的学员就将开始真正的飞行训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