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歌
引子
成语是汉语独有的特殊语言形式,是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蕴藏着人伦善恶、境界高下的中国价值观。“中国智慧自成语境,虽然从未被仰视,但一直在发光”。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陪伴我们成长。
关注或喜爱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的观众不难想起,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的重点节目《中国成语大会》,自预赛至决赛持续了三、四个月。作为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积极尝试以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传递成语之美,激发家国、民族情怀,使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这档节目一开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年的4月至7月间,几乎每周五晚20点,CCTV-10套科教频道都要首播赛事实况。不少观众对《中国成语大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津津乐道,同时,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也让观众眼前一亮。比赛中,他们对于成语的稔熟运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90%的参赛选手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选手高手云集,使得比赛颇有看点,也让“成语大会”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节目邀请了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那妙趣横生的点评充满了文化品味和正能量,更增添了节目的吸引力,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届《中国成语大会》吸引了全国3万多名成语爱好者报名,上千人参加初赛,300位成语高手通过独特多元的游戏晋级赛,随后有36位选手进入决赛。最后,选拔出一名年度成语总冠军。最终捧得冠军奖杯的,就是生长于东北煤电之城阜新、毕业于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就职于北京某杂志编辑的唐蕊。
序曲
2014年7月6日晚,居住在辽西北阜蒙县化石戈乡老二色村的退休教师矫宏俊一家人,吃过晚饭后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中国成语大会冠军总决赛实况转播。
尽管门窗都开着,电风扇也在高速旋转着,但矫宏俊的身上却在腾腾地冒着热汗。他心里着急呀,外孙女今晚面对的可都是名牌院校的高材生,看前十几场的比赛便知,那可都是功底不浅的年轻人啊!强手如林,真可谓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哪能不着急呢?
老伴递过来一条毛巾让他擦擦汗,这时手机响了:“爸爸妈妈,你们准备好了吗?唐蕊一会儿就出场了呀!”女儿矫国丽在市里那边的家里兴奋地说。
“国丽呀,全家人恨不得马上就开赛呐!你感觉这丫头能赢不?”
“爸,你猜呢?”
“我看这些个对手太强大了,不大好说!”
“是啊,我也不敢说!但昨晚她在微信上那句话叫我充满信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管怎样,这孩子总有一股胜不骄、败不馁的劲头!”
爷俩儿还没对完话,决赛就上演了。随着主持人张腾岳洪亮的开场词,中国成语大会前八强的优秀选手逐一登上荣耀台,第一队出场的,就是王帆、唐蕊。按照比赛规则一轮一轮地对决,90分钟搏杀后,总决赛冠军奖杯捧在了唐蕊手中。
这是偶然中的必然,这是自信中的超越。亲人们心里的一块儿石头终于落了地,喜悦和兴奋自不必说。而此时的唐蕊并没急于给父母和姥家来电话。她为自己在12场总决赛中3次差点儿被淘汰而暗暗自责,她为自己最终选择了一位好搭档而深感幸运,她把自己所有的深重谢意和由衷感激以拥抱、击掌、合影留念等方式,给了王帆、陈江宇和决赛场上的所有选手。她深知,是他们精彩的对决丰富了自己的智慧、激活了自己的能量、弥补了自己的短板。在她看来,大家都是笑到最后的高手,自己只不过是比这7位多笑了那么几分钟。她的心海里,没有泛起“胜者王侯”的涟漪,反而觉得在成语世界里舞蹈,还有许多舞步没人家洒脱,自己只不过稍稍沉稳了些,靠着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而略胜一筹。
毕竟是一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大赛事,毕竟是一席吸引了亿万观众的文化盛宴,总决赛收官之后,各大媒体纷纷予以采访报道,且多配以总冠军唐蕊的照片。
一位生长于辽西阜新这座偏远城市的名不见经传的女生,一位毕业于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高材生,一位时尚而不奢华、沉稳而不迂腐、靓丽而不张扬的北方秀女加才女,连同她在赛场上的机智风采和微微笑靥,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人们不禁要问:从3万人中进入36强,再进入前8强,一路斩关夺隘拿下总冠军,这么高的汉语成语修为是怎样习得的?这么沉稳端庄、落落大方的仪态是怎样塑造的?她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方略到底是怎样的?她的成功秘诀究竟在哪里?
媒体在宣传这位总冠军时,也做了比较系统的采访和介绍,应当说,都是真实、客观的,但也存在着浮光掠影的一面,一些深度的事实材料或许还没有挖掘出来、利用上去。身为作家,我总感到对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需要以文学的关照、社会的视角、文化的担当,对唐蕊这一次神奇、神秘的成功如何得来加以解析、解密,继而为那些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于是,我的采访在唐蕊成功夺冠月余之后,也是在媒体的热闹与喧哗渐次冷却之后,逐渐开始了。她最亲近、最崇拜的母亲和姥爷这两个人,成为我的重点采访对象。因为是这两位崇文尚礼、崇德尚艺的教育工作者,给了她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文学艺术的浸淫,给了她天赋的发现、兴趣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机遇的把握乃至成功的底气,给了她走向卓越的风骨。
陆陆续续采访之后,我没急于动笔,我想看看成功之后的唐蕊,是怎样对待成功的;我更想看看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社会上是否引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以成语为内容的文化现象;我还想看看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是怎样感受汉语之美的。把这些观察和思考带进这篇文字里,也许更有深意。
时隔一年之后,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总冠军也已花落名主。我把话题回到唐蕊身上,意在揭秘她的成功之道。
第一章 天赋的发现
人类社会中到底有没有天才?回答是肯定的。但我认为天才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天赋。我们夸一个聪明的孩子常常用到“天资聪颖”这个词,也可以用到唐蕊身上。
身为教师的矫国丽至今还记得,唐蕊4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她到执教的学校去,同事兰老师送给她一支圆珠笔,女儿用它写写画画,笔尖就是不下色,这才发现笔不好使。女儿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没有别人,就悄悄地跟妈妈说:“兰舅给蓝笔,蓝笔不好使;我爱我兰舅,更爱旧蓝笔。”这像绕口令一样的话也没人教她呀,完全是自己组织的语言,意思表达既完整又温情,既不抱怨也不着急,一下就把妈妈给说乐了。
事后矫国丽就想,女儿的天赋从哪儿来的呢?或许从遗传中或胎教中来的吧!矫国丽从少年时就喜爱文学,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和中学教师,酷爱读书写作,常常背诵诗文,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自从她有记忆开始,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读书,对父亲手中的书特别好奇,猜想那里边一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吸引人。唐蕊出生前后,矫国丽正是个激情洋溢的文学青年,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经常读书看报、朗诵诗文、参加文学活动,还结集出版了诗歌作品集《踏雪寻梅》。有了女儿之后,矫国丽带着她回到父母家,父女俩探讨文学话题,唐蕊就在一旁静静地听、默默地看。妈妈和姥爷背诗对联,她也跟着学舌,不管懂不懂,就是喜欢凑热闹。对了,还有爱人唐树民,也是爱读书看报,有时还做做摘录、读书笔记、写写日记什么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唐蕊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浸润在溢满书香的环境里。父母和姥爷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就成了她最早的语言文字启蒙。
唐蕊小时候,经常住在乡下姥爷家里。姥爷常常教她和几个表弟表姐妹们一起讲笑话、猜谜语、背诗文,讲古代文人秀才对对子的故事。而那些合辙押韵的诗文、对联在她听来是那么动听,总有一种冲动要把它背下来。那些诗文、对联中,有的就有成语隐含在里边。
唐蕊至今还记得姥爷让她们猜的字谜。如“天没它大,人有它大”(谜底是“一”)、“地有天没有,他有你没有”(谜底为“也”)、“你没有他没有找我我有”(谜底为“戈”)。每当孩子们猜对了答对了,姥爷都要鼓励几句,但却不忘提醒孙辈们,不要自高自大,自大一点儿就“臭”。每次猜谜语,唐蕊都不急于回答,等到表弟表姐表妹们都回答完了,她才回答,而她的回答,十有八九准对。这让姥爷特别惊讶她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矫宏俊给孙辈们讲故事,大多是古代文人的奇闻轶事,藉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不像有些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太,为了哄孩子玩儿,净讲些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不是把孩子搞得懵懵懂懂,就是把孩子引入旁门左道,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还受到了污染。
那时农村左邻右舍盖房子搭棚子常有木匠干活,凿子刨子长短锯一应俱全,他就顺势给孩子们讲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在他死了千百年之后,才有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接着他就给孩子们讲这个成语故事,说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他也提起笔来写上一首: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爷”,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久而久之,唐蕊就积累了很多成语知识和典故。他佩服姥爷的记忆力,在她眼里,姥爷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甚至是一部教科书。不管姥爷多忙,只要瞅准空闲,她就缠着姥爷讲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姥爷讲过的林则徐对诗作文的趣事。
林则徐七岁就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副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唐蕊听着这些故事,觉得非常有意境,也觉得姥爷非常能编故事。姥爷说,这都是年轻时用心学习积累下来的有根有据的故事,不是老爷瞎编的。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奇闻轶事多如牛毛,穷尽毕生也学不完。只要你用心学习,就会了解很多东西。只有把自己用传统文化武装起来,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大事。林则徐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天资聪颖过人,立志报效国家,一生做了不少大事,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言。
唐蕊把姥爷说过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要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更要学会做人做事。
矫国丽告诉我,他们这个书香家庭,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了文化的濡染。唐蕊刚刚会说话,矫国丽就教给她一些礼貌用语:“您好”、“您请坐”、“您慢走”、“欢迎再来”这些日常用语,她都运用自如,很懂礼节礼貌。这孩子从小就善解人意。小时候在姥家玩儿,骑在大门上悠荡,大人们生怕她掉下来,就喊她下来,可能是声音大了些急了些,孩子“哇”地一声就哭了,喊着要回家。矫国丽把她抱下来,贴着耳朵告诉她,大人们是怕你摔着,是为了你好,你不要感到委屈。这是姥姥家,也是你的家,家里的人都是亲人,亲人说的话你要听,不是光听妈妈的话就够了。这么一说,孩子立马就不哭了。
唐蕊五、六岁的时候,赶上一个闷热夏天,姥姥给她剃了光头。回到市里自己家,奶奶见孙女像个秃小蛋子,就不高兴了。唐蕊哄奶奶说:“姥姥是好意,生怕我热着;奶奶也是好意,生怕我丑陋。奶奶不要着急,头发剃光了不是还可以长么?姥姥说小孩子头发长得快。我知道奶奶心疼我,过些日子头发长起来了,奶奶就不生气了是吧?”一番话把奶奶给逗乐了。奶奶说,这孩子就是懂事!
唐蕊的天赋里,智商高,情商也高。在亲人的呵护下成长,她所得到的爱是细腻的、温婉的、亲善的、礼教的;在书香的浸润下成长,她所得到的启蒙是智慧的、聪颖的、性灵的、纯正的。幼年的生活,铺垫烂漫的色彩;童心的世界,满是新奇的向往。
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矫国丽对女儿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视,上幼儿园时学唱歌、跳舞、表演自不必细说,小学阶段,她也让唐蕊报过舞蹈班、小提琴班等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试图让她琴棋书画样样通。事实上,虽然样样学得都不错,但唐蕊的天分还在于读书习文。于是,家长不再刻意做课余时间的安排,任由她自由自在地读书去,尊重她的兴趣,服从她的意愿。这使她多了一份成长的快乐和自由,也保持了天赋的那份诗文情怀。
第二章 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亲人们发现了唐蕊对文字的天赋,就着意培养她在这方面的兴趣。
妈妈舞文弄墨的潜移默化自不必说,单说父亲的精心培养。唐蕊的父亲唐树民是林业部门的工人,平素也酷爱读书看报,在单位也算是半个秀才,虽然没上过大学,但知识分子气质还是蛮有一些的。当爸的疼爱自己的女儿,比当妈的还要细腻。这主要表现在培养孩子读书上。每到双休日,爸爸就领着女儿到书店去,孩子喜欢哪本书,他就毫不吝啬腰包里的钱财。自打孩子会以拼音识字开始,他就不停地给孩子买那些汉字注音的书,古今中外的童话、唐诗宋词元曲、成语典故等,在唐蕊的书桌上应有尽有;每到夜晚,他就陪孩子读书,遇有疑难杂字,孩子一时领会不了的,他就手把手地教她查字典、认生字、解生词,天长日久,孩子对文字、故事、成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唐蕊说,小的时候,爸爸经常给她买书,比如《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唐诗三百首》等等。这其中她最感兴趣的是唐诗,尤其喜欢那种把唐诗背出来的感觉。那些诗词充满情趣、充满哲理,说尽人间百态,描尽风华万种,有无限江山,有离愁别绪,有千古遗恨,凄美与婉约交织,豪放与畅快相随,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绝唱与交响。
在唐蕊的记忆里,家里人关于书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妈妈夜晚批改完作业,就在灯下读书,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书掉在枕边和床下是常有的事儿;妈妈有时候收拾屋子,翻出一张报纸或者一本书,就直接阅读起来,把打扫的事儿抛到脑后去了。自己呢,常常是恨不得做完作业就看课外书,那些有趣的古典诗文、成语典故耐人寻味,太吸引人了,一天不看,就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姥爷的言传身教,更是让唐蕊多有长进。上小学后,唐蕊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尽管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尽管还有参加不完的舞蹈班、小提琴班、音乐班,但她的内心最喜欢的,就是围在姥爷身边转,听姥爷讲故事、猜谜语,和姥爷对对子、作楹联。
在孙辈中,姥爷矫宏俊尤其喜欢唐蕊这个外孙女,那种对语言文字敏感、好奇、直觉的天赋,真有点儿像年轻时的自己。自己未曾受过完全的高等教育,那些古典诗文的修养,都是日积月累靠自己悟的。既然外孙女这么喜欢,那就倾尽心中所有,好好地教教她呗!
这一天,他给唐蕊讲明朝大学士谢缙少时作诗对联的故事。
解缙七岁时,随父去长江边洗澡,父亲将脱下的衣衫挂在江边一株老树上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要解缙续对下联;解缙立即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又一次,解缙的父亲与友人弈棋,友人一时来了兴致,边举棋子边说:“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父一时不能答对,解缙恰巧听到,边走近边插嘴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这一妙对,为父亲解了围。友人听罢大加赞赏,拍手叫好。
解缙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年除夕,解缙想写一副对联庆贺新年,正苦于无恰当内容可写,忽然看见对门富翁家的宅院旁有一丛青翠葱茏的竹子,便写下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翁见了,心生嫉妒,便命家人将竹子拦腰砍断,想以此发难解缙。解缙并不着忙,只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一字,改为“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翁不甘认输,急忙命家人将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微微一笑,又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愚不可及的富翁黔驴技穷,只好作罢。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是以善对联、好谐谑的才子形象出现的。凡写到解学士者,无不提及他作为神童的这种才能。
姥爷讲得绘声绘色,唐蕊听得津津有味。她惊羡谢缙的睿智,更叹服姥爷的记忆力和演绎力。
在求知的路上,姥爷是唐蕊最好的导师。说到姥爷,唐蕊说老人家那过目不忘的能力,仿佛有着神仙般的超强大脑。
那姥爷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矫宏俊告诉我:他1941年出生在北票农村的贫苦家庭,母亲吃糠咽菜、含辛茹苦拉扯孩子们长大。他12岁才开始上学,起初愿意鼓捣数学。15岁时,老师留的作文题是《母亲》,他写得很有特点,在文中回忆了母亲的经历,以实例讴歌了母爱的伟大,被老师林文元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还推荐给《中国少年》刊物发表。这一下,他在北票长皋中学出了名。从此后偏爱文学,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那时可读到的书报极其有限,只能把初高中课本上的古诗文背下来反复揣摩。50年代有一本杂志叫《文学青年》,那上边登载文学作品,老师推荐阅读,大家争抢传阅,尤以是他,对这本刊物爱不释手,还时常练笔投稿。由于常读常写、能说善讲,考上师范学校后,在出板报、搞活动中渐露头角,很快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
1962年,矫宏俊从北票师范学校中师班毕业,分配到一家农场小学当教师。1973年,因行政区划的改变,他成为阜蒙县化石戈公社的教师。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教师到中小学校长,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矫宏俊酷爱读书,靠着读书走出农门、改变命运,读书的兴趣始终伴随着他。刚参加工作时,只挣几十元工资,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孝敬父母,尽管捉襟见肘,他依然常年坚持拿出工资总额的10%用于订阅《诗刊》、《新港》等杂志。这些年来,新华字典、新华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一些汉语工具书经常改版,一旦有新版本出现,他就非买不可。直到退休,在他家里,光字典、词典类的图书就有几十本。这些图书,不仅成为矫宏俊从事教学的最好工具,而且成为他培养子女和孙辈的最好抓手。
长期的学习积累,这个教师、校长以满腹经纶远近闻名。教孩子们做文字游戏、对对联、讲成语故事当然绰绰有余。孩子们包括唐蕊在内,也在和姥爷的诗文对话与游戏中对古典诗文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
简单而不繁复,一切并非刻意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兴趣使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祖辈、父辈酷爱读书习文的情趣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让唐蕊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
只要姥爷、女儿、外孙女聚在一起,闲暇时就有说不完的诗文趣话。平日里的成语接龙游戏,更是为她日后参加中国成语大会打下了基础、增强了自信。比如,玩儿成语接龙时,姥爷先是抛砖引玉,然后让她自己接,看看能接上多少组,每一次都到自我穷尽为止,接不上了,就去成语词典里查找,然后再接,如此循环往复,许多成语就不再陌生,有些甚至烂熟于胸。
平日里,唐蕊经常抱着一本成语词典,从前到后,每天记几条。对读书看报中接触到的成语,其中的典故要是模棱两可或者很陌生,就及时查询。有时晚上睡不着,有时等车,这样的时候自己也玩成语接龙。久而久之,兴趣渐浓,在有些场合,触景生情,灵感迸发,即兴就能说出一串成语来。
和许多孩子一样,从咿呀学语的小丫蛋成长为20岁的大学生,唐蕊走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岁月,度过了“烂漫年华烂漫愁”的多彩时光。唐蕊唯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就是喜欢静下心来读书,对电子游戏从来不感兴趣,对看电视也不是很着迷。高中阶段,她没用过手机;大一时家里给她买的手机,到大四时还在用。尽管这好像有些落伍于时代,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没那么敏感而及时,但这恰恰是她保持文化兴趣、坚守文化理想、健全文化人格的最好途径,使她能够兴趣专一,在不受现代大量时尚观念和庞杂信息左右的前提下,不耽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以求真的态度下踏实的工夫。
矫国丽告诉笔者,自从女儿四岁时脱口而出那首打油诗后,她就发现女儿对文字的组合能力特别强。上高中时,唐蕊因为热爱文学而选择了读文科班,考大学时选择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南昌大学录取。
语言的天赋、诗文的兴趣,造就了一个才女形象。从小学到大学,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朗诵诗文、主持活动,唐蕊适时都有出众表现,特别是那些出口成章的词汇、信手拈来的佳句,让人颇为惊讶,甚至感受到天才的魅力。
事实上,没有人给她加压,完全是凭借着兴趣发展自己,家长们只是顺势而为加以引导、营造氛围。而唐蕊自己,确实是在自我认知中找到了求知进步的方向,并且执着地坚持着、刻苦地训练着,以日益精进的状态迎接着每一次挑战,直至迈向成语世界的高地和顶峰。
第三章 能力的训练
成长的岁月里,海量的阅读、广泛的浏览,充填着唐蕊的大脑,也丰富着她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同时,她一直保持着动笔的良好习惯。整个段落画线标记,精彩章句及时摘录,有感而发的地方写下批注和感想。在唐蕊读过的书中,常见三言两语、密密麻麻的手写文字,也常见夹着的小纸条,那上边也满是字句。那些类似自言自语的话,只有她自己能明白阅读时的情境和心态,仿佛是一桩桩心事,提示性地落在纸上,与书中的场景和故事、与放飞的思绪及想象对接,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足为外人道也。
姥爷经常提醒她,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真正的好书,在于经典,在于传统文化,在于穷尽真理的东西,在于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教诲性文字,而绝非简单的心灵鸡汤。因此,唐蕊买书、读书、藏书并不驳杂,大多都是传世之作、经典名著。
上大学后,课业负担相对轻了一些,可以有时间增大阅读量。学校图书馆那些海量藏书吸引着她,只要有时间,她就泡在图书馆里。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围绕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她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她记着姥爷传授的读书方法,有的书粗读,几个小时浏览一遍;有的书细读,一连几天逐章逐页消化吸收;有的书精读,把其中的精华写下来背下来,做些读书笔记,过后勤翻勤看,那些妙词佳句时时记忆犹新。
阅读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在于长期坚持。记得少年时她见姥爷一套一套地讲古文里的段落,就问姥爷学习古典诗文有何诀窍,姥爷用一句成语回答她:“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就要多读书。按照姥爷的吩咐,四大名著是必须要读的,尤其是《红楼梦》,那书中不仅故事多,而且诗话多、词话多、生僻字也多,要是把那里的诗词歌赋都背下来,古典文学的修养自然就会高人一筹。
唐蕊记住了姥爷的话,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啃《红楼梦》,一直到上了大学,还爱不释手。对其中的诗词歌赋,可谓烂熟于胸。这期间,只要回到姥爷身旁,姥爷第一句话就是问《红楼梦》读到哪儿了?《红楼梦》读第几遍了?唐蕊每次都如实回答。有一次姥爷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叫啥题?唐蕊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闻此,姥爷大加赞赏:“考不倒,问不倒!就得这样,才叫读书,才能成才!”有谁知道,因为喜爱《红楼梦》,唐蕊购买了四、五种版本;因为喜爱《红楼梦》,她欣赏老版本电视剧《红楼梦》不下十几遍,越看越觉得有情有趣有滋味。
不仅如此,唐蕊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多有涉猎,对那些具体语言情境下的成语更是烂熟于胸。
用心读书,用情体验。日积月累,感怀生念。在唐蕊二十岁那年的日志中,有一篇《梦里不知》,是这样写的:
“闲窗外,真个桃红柳绿。画阁旁,如许愁少情多。索着香衾卧,蓦地一相逢,逗得半点芳心。梦回人抛躲,念念杳杳影儿,羞见笑颜如酡。
春意浅,春衫薄,春眠醉,春心惹。一片春思待消磨,捧来《牡丹》漫吟哦。不提防,有个丽娘,痴痴如我。只承望,月上帘钩,还来细细说。”
唐蕊说,这是当时她正在看《牡丹亭》这部书,信手写着玩儿的。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唐蕊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姥爷和母亲十分注重培养唐蕊的记忆力。平时便加强了记忆的训练。比如在初中阶段,姥爷就把中国56个民族编了一套歌诀:“老汉拿羌苗东锡,布布土土鄂鄂基,回朴满壮柯白怒,哈哈塔塔彝达裕,维拉独黎蒙瑶珞,畲仡乌景佤赫水,藏门德高阿乌朝,京毛傣侗保撒俄。”姥爷说这叫歌诀记忆法,还教过她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巧妙记忆法、怪诞记忆法……无论哪种记忆法,都使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趣味性更加浓厚,都使思维更具发散性、拓展性。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薄发。长期的自我训练,使唐蕊对汉字的寓意、成语的寓意理解得更加深透,在与人交流切磋、命题作文时运用自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刻苦磨炼,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方能成大器。在求学之路上,唐蕊从来都是自我加压、顽强拼搏的。母亲矫国丽说,这孩子从小到大在学习上没让大人操过心,作业总是按时完成,功课一般都提前预习,从来没上过课余辅导班。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妈妈被车撞了,不得不住院,唐蕊到医院陪伴妈妈到深夜,回到家11点多了,依然要把作业做完。家长给安排的素质教育课如舞蹈、小提琴班的学习,风雨不误,学得十分认真,练得非常刻苦。大人忙不过来没时间送她时,她就自己走着去,不用接也不用送。练舞蹈把膝盖磕破了,也不耽误课,落下伤疤也不当回事儿。就这样,她小学毕业时,小提琴达到六级,舞蹈、书法等都获得了较高等级证书。
在母亲眼里,女儿是十足的宅女。她以读书为乐,沙发上、床头上都是她读的书。小时候看书就字斟句酌、细细品味,遇到生僻字词,非要弄明白不可。她把看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常对母亲讲:“读书,是我最乐意的事儿,因为那是在与古今中外所有人对话;睡觉,是我最不乐意的事儿,因为那是处在半死状态,昏昏然而不知世界多彩。”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唐蕊说,向书中索取知识,想要什么有什么,穷尽的是书本,丰富的是头脑,提升的是能力。初中考高中时,她以全市为数不多的6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阜新市重点高中;高考时,又以高出一本分数线一大截的成绩考取了理想专业;这次参加中国成语大会,在全国3万多名成语爱好者报名、上千人参加北京海选的激烈竞争状态下,首轮跻身36强进入总决赛,并经过12场冠军争夺战之后,进入最后8强,一举夺得总冠军。这每一次成功,不能不说是对她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最好回报。
第四章 品质的塑造
勤奋固然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但绝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唐蕊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成功,都靠着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从小就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下渐渐塑造的。
矫国丽在父亲的教诲下,既念了师范院校当了教师,还成为在当地文学界颇有名气的诗人。立业成家后,相夫教子、孝老敬亲的事儿做得也非常周到。1991年8月15日,唐蕊出生了,这个属羊的女儿并不受奶奶待见:一来老人家的观念陈旧,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认为生女孩不称心;二来民间传说属羊的命不好,怪儿媳妇生孩子不是时候。矫国丽最懂婆婆的心,从来不惹老人家生气,对婆婆百依百顺,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往心里去。孩子逐渐长大,既聪明伶俐,又被调教得非常懂事,奶奶便格外喜欢上这个孙女。现在老人家逢人便说,不管生男生女,养育成人、培育成才是关键。
矫国丽教女有方。孩子刚会吃东西,有好吃的就教她先给长辈吃第一口,不要吃独食。于是,在幼儿园,唐蕊和小朋友一起吃饭时,看到别的孩子菜不够吃,就主动往对方碗里拨。孩子学会了关爱别人,更懂得与人为善,从来不与别人争执、吵闹。
唐蕊小时候父母工资都不高,孝敬老人、养育孩子、柴米油盐、人情往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父母的节俭被唐蕊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外出游玩时,她很少吵着闹着要好吃的,父母给买啥算啥,不买也不吱声。小学二年级时学小提琴,父母一忙起来,就要她自己坐车去,她舍不得花这一元钱,从家里到文化馆三、四里路,她都是骑自行车去,人小够不着鞍座,就掏裆骑,风风火火蛮有趣儿的。大人给的零花钱,她很少买吃的穿的,都积攒起来买书。平日里,一张纸、一张卡片,都两面写字两面用,从不浪费。考上高中那年,刚开学报到是坐车去的,回家时却坐错了班车,她就下车径直走了四、五公里到家,她说那不仅是为了省下车费,更是为了惩罚自己的错误。高中住校读书放假回家,自己洗衬衣衬裤,妈妈发现都洗成纱布状了,叫她别再穿了,说咱家还没困难到那个程度。唐蕊说不能扔,能穿就穿,穿破了再说。听了这话,妈妈一边欣喜一边心酸,觉得这孩子太懂事了。读大学了,手中的小坤包都秃边儿了,她找来一条流苏缝缝继续用,不像别的女孩子,手包左一个右一个的。大学毕业时,往家邮回来的行李里边,有好几双鞋,都是穿过半旧的,扔掉也无妨,可她就是舍不得扔。
这些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中华传统美德。或许她真正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含义;或许她读懂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的警示意义。
姥爷矫宏俊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文革时随着政治潮流不得不当几天“造反派”,但当有些人颠倒黑白、千方百计整老干部时,这个25岁的青年知识分子却挺身而出,站在老干部立场上说些公道话,结果立刻就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抄了他的家,烧了他的大部分藏书,还有人侮辱说看你过去红得发紫、现在紫得发黑。每当谈起这段经历,他都告诉唐蕊,知识分子要有良知,要做社会的良心,要刚正不阿、惩恶扬善、不畏强暴,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委曲求全、投机取巧。当然也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几十年教书育人过程中,他做到了为人师表,一方面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增强教学本领、管理好一方教坛;另一方面在为人处事上诚朴笃实、谦虚谨慎、无私忘我,成为师生和父老乡亲们交口称赞的楷模。
对于成长中的唐蕊,母亲和姥爷以实际行动教会了她好学上进、求知若渴,教会了她孝老敬亲、尊长爱幼,教会了她勤劳俭朴、不事奢华,教会了她宽厚友善、严于律己,教会了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教会了她胜不骄、败不馁。原来,那些成语、那些对联、那些故事、那些趣闻轶事,都隐含着为人处事的道理呀!越听大人们讲,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揣摩,越觉得启迪心智、发人深思。及至成长为青年,越觉得应该做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姥爷23岁入党,妈妈参加工作十几年后入党,他们说成为党的人,才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才能更好地立足岗位为人民服务。唐蕊想,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家国情怀,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于是,唐蕊在考入大学后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那年,20岁的唐蕊就入了党。她懂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果,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次中国成语大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检验和回归,她觉得她必须积极参与,为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增添一份力量。于是,她积极报名参赛,并全程参与,直至夺冠。
接触生活中的唐蕊,你会看到她是个于细微处见修养的人,你会感到她是个于高洁处见心性的人。在你面前,她会面带微笑,谈吐自如,没有天之骄子的傲气,却有当代学子的文气。沉稳、庄重、豁达,和你对话温文尔雅、语调亲和,倍感亲切。在唐家、矫家晚辈中,她的孝顺是有名的。大二时,她去香港参加两岸四地青年学术交流活动,不忘给姥爷姥姥买回礼品。她把对亲人的爱倾注在一声问候、一件礼物、一片深情中,而不是小公主般被宠着、惯着的那种形象。
她特别善解人意,从不强人所难。在这次成语大会全程赛事中,十几场赛程先后换了好几个搭档,不管相互适应不适应,她都礼貌、谦和地对待搭档。她把姿态放得很低,凭底气自然发挥而不咄咄逼人,有了些许的失误和遗憾从不怨天尤人,有时甚至还要深深地自责。
在唐蕊的微博里,有一句话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是在说营救陈默金那一场比赛。“那是第一次挑搭档救人,陈默金选择了我,我心里还是很紧张的,毕竟营救别人和自己被淘汰又不同,所以心态也没调整好,以至于第一个词一直没进入状态,后来也没能帮陈默金回来。当时我心里还是特别难受……”看得出来,她是在为这个优秀的选手落败而惋惜。
见贤思齐,完善自我,这是难得的品行。在这次参赛中,唐蕊把每个选手既当对手更当朋友。赛事结束后,她说,现在回想起来,每个人都很有特点,她用诗一样的语言为选手们画像:“一针见血徐源,自信铿锵婕荃;周璟嘎巴利落脆,文红冷静干练;张奇直言直语,国民学弟梓晗;文史百科问邢正,欣航惹人喜欢;继北佛心向善,陈默儿并不寡言;黄扬急得手指打转,妙玉欲止又言……”选手们的个性化表现,成为唐蕊记忆中最为美好的瞬间。
姥爷在唐蕊上大学时,曾送给她四句家训:“惜时,守纪,谦虚,务实”。在她走出大学校门之后,又给了她三字忠告:“一是看,工作上向前看(纵向看),生活上向后看(横向看);二是实,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作文要朴实;三是精,语言精湛,文字精美,业务精通。”唐蕊说,最好的修养是自我完善,我要毕生践行这金玉良言。
第五章 命运的挑战
唐蕊是南昌大学电视台大学生记者团2010届播音部成员,据南昌大学电视台指导老师陈宗瑞回忆:“唐蕊在校园电视台中做事很积极,是个个人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唐蕊是我们播音部的十佳播音员,是个乖巧型的女生。虽然不是主播系出身,但念稿写稿能力都很不错,而且挺多才多艺的,像舞蹈这些她都会。”
唐蕊在南昌大学的班级辅导员于丹老师告诉记者,唐蕊在学习期间,表现一直很突出,在班上有“古典美女”之称。“唐蕊是很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拿过3次特等奖学金,获得过很多奖项,比如,古典诗词比赛一等奖、公关礼仪比赛二等奖等等。她自己就一直很喜欢古典文化,像诗词这些。唐蕊能夺得冠军,我觉得很高兴,而同时也能鼓励学校的一些学弟学妹们多了解一些古典文化。”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到2012年夏天,大学三年过去了,还有一年就将结束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唐蕊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去,准备大学一毕业,就继续读研。
正值酷暑炎夏,紧张的复习使她透不过气来,或许是太过于自我加压,复习到两个多月时,头发快要掉光了。医生说她这是用脑过度、精神过于紧张,吃点养血生发胶囊就行了。可吃了一段时间,竟然出现了脸色发黄、浑身发痒、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很少打针吃药的唐蕊不相信自己会得病,就到小诊所看看,医生说看症状像是中暑了,开几瓶藿香正气水试试。一连服用了几天不见好转,她这才急忙去大医院诊治。经过几家医院化验、诊断,确认唐蕊得的是药物损伤性肝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这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平生从来没有经受过医疗煎熬的唐蕊,一边配合治疗,一边思索着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一场大病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原来这就是无常的人生啊!这次得病,还不是自己太过着急太过疲劳造成的?整出病来让父母操心劳神,不应该呀!每当看到母亲脸上的憔悴容颜和父亲那不易被觉察的焦虑神情,她就心如刀割更加自责。她决定念完大学直接去找工作,暂时放弃考研,以后有机会再说。
错过了考研的机会,虽然遗憾,但却磨炼了唐蕊的意志。她反复玩味着这样一句名言:“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战胜一切的不幸。”
病情彻底好转之后,唐蕊回到学校顺利读完了大四,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这期间,她有将近半年时间在江西日报社实习。作为实习记者,唐蕊身手不凡,消息、通讯、人物速写、现场短讯样样都行,深得老记者和部门领导的赏识。社领导让她留在那里工作,她思来想去,还是婉言谢绝了。
不留江西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她有一个北京梦,当年考大学时报的高等院校几乎全是位于北京的,可偏偏就被南昌大学录取了,尽管在这四年里学习生活十分快乐,各方面进步都很大,但她觉得,北京的就业机会多、文化氛围浓,有利于自己安身立命;二是北京离辽宁老家比较近,将来照顾父母、孝敬祖辈更方便些,有利于报答亲人的抚养之恩。怀着这样的想法,大学一毕业,她就把一些杂物托运回老家,自己径直奔向北京。
偌大的北京,人才济济,北漂满地,想找个工作谈何容易?此时正值盛夏,酷暑难耐,烈日灼人。她按照网上所找的招聘单位的地址,摸了十几家门槛,有的工作不适合自己的意愿,有的给的待遇太低,去干也就是充当廉价劳力。环顾左右,举目无亲,身心俱疲。
只身一人闯荡北京找工作,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想成为一名编辑记者的愿望很难实现,甚至屡屡碰壁。她先找到了一家实习单位,同时又找了一间很小的出租屋落脚。她在博客里这样写道:“七月份的时候,还是朝南的窗户,到了之后就一个人,屋子破破的,一个床板一张桌子,心情特别的糟糕,一下子就哭了。”坐在那里好一阵心酸,孤独无助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那又能怎样,不能和父母倾诉,生怕他们着急,只好默默地承受。但不管怎样,还是先安顿下来再说。她想,只要努力,找到了工作,一切都可以改变。
费尽一番周折后,她选择了位于北京海淀的《食品质量安全》杂志,在编辑部做编辑工作。看稿、改稿、约稿,尽管平淡,但她却一丝不苟,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很快适应了工作要求。虽然离自己的志向还有些距离,但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不管咋难咋累。业余时间,她继续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不让一日闲过。
谈及走上就业之路时,唐蕊讲述了她大一时从家乡辽宁来到江西南昌,大四又提着行李箱回到北方的心路历程:“因为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向往,所以我就义无反顾地在北京打拼。在这段时间,我被房东骗过房租,在路上被精神病患者吓哭过,但是这些经历都让我越来越成熟。”唐蕊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行走。
回忆当初来京的艰难,唐蕊说:“我觉得,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下去。我微博里边写到过《士兵突击》,那是特别感动我的一部电视剧,里边的精神特别可贵。最重要的是在坚持,人的资质可能都是类似的,想把一件事做成,或者做得比较好,坚持特别重要。”
这时候的唐蕊已开通了微博,和许多人有所交流。这几天,正赶上小长假,她回到了姥爷家,打开于丹老师的微博,得知中国成语大会比赛报名的消息,顿时兴奋起来。自己平素就对成语感兴趣,这可是检验自己成语水平、让自己进一步学习积累成语的最好机会。况且是电视大赛,在电视上比赛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自己要见识见识。自己又在北京工作,报名参赛方便多了。就生命体验来讲,原本就希望多一些机会、经历和色彩。姥爷、妈妈等亲人就更支持她了,说你那么爱好成语,平时对成语抠得那么细,不试试看就白瞎啦!
唐蕊凭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轻松上阵。结果在3万报名者中,首轮海选进入前1千名。那就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吧!这时候,她便抓紧复习,工作之余、休息之时,手捧一部《新华成语词典》,从前到后,每天消化一部分。同义反义、典故出处、注释发音,通过归类法、联想法、妙记法搞得一清二楚,努力做到考不倒、问不败。
随着比赛的推进,她进入了36强,越发感到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在网络时代,人们常常遭遇提笔忘字、用错成语、张冠李戴、模棱两可这样的尴尬时刻,像《中国成语大会》这样的识字猜词竞技的益智类节目,既吸引观众眼球,又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既照顾到普罗大众的兴趣点,又做到了张弛有度,使古老的文化魅力在现代媒体的平台上熠熠生辉。这是复兴中华成语、光大传统文化的最好机缘。作为选手,必须经得起考验和检验。
《中国成语大会》成功举办之后,总导演关正文对媒体表示,《中国成语大会》也让我们看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字格”,在现实中竟然如此“乏人问津”。中国成语的总量超过两万个,生活中被人们常用的成语大概也有一、两千个。可成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民间玩家,生活中几乎没有听说过谁爱好积累成语。对于推出《中国成语大会》的初衷,他表示,如果青年人在休闲的时候,普遍地玩起了这样的一个成语猜词游戏,让它成为一种时尚,那么这就是成语大会最能够感到欣慰的一个目标。据关正文介绍,节目组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间歇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开始玩起这个猜词游戏。“我们有一个摄像,被称作选手杀手,成语的猜词能力很厉害。包括我们的后期团队,成语猜词的游戏成了他们的一种休闲方式。”
成语的语义往往不是字面意思简单相加所形成的,而是因历史相承不断沿用所形成的具有引申义的特殊所指,是表里二重的特殊词汇形式。比如“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其字面语义非常形象,但其使用时真正的用意跟“狐狸”、“老虎”和乐器都没关系,而是转指人的特殊情状。记住其实际意义所指,而不是仅靠表面字义组合推断,是成语作为语言现象最有趣的部分。关正文说,节目组开始对成语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但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此,“在汉字听写的时候,全国观众几乎都是跟着同步书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性,观众有了参与的快乐。但是猜词游戏在全球都是答案预先公示的,在《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我们会同步给观众被猜词语的一个字,既满足了观众对猜词的基本了解的需求,也保证了和场上选手一起互动竞猜的节奏。”
参加这样一次极具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的比赛,唐蕊的人生路上无疑又遇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她在这次比赛中所释放的能量,不仅让人们看到了这个青年才俊的文化底蕴与神奇风采,更看到了当代青年志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远大抱负和厚实积淀。
第六章 成功的底气
然而,唐蕊这一路走来并不顺利。进入36强后,12场比赛每一场都很激烈,唐蕊和王帆一共有三次站在了淘汰席上,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总决赛第八场之后,当时场上的14强选手都是成语高手。随着赛事的推进,比赛也越来越呈现残酷性。之前在比赛中表现强劲的组合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陷入被淘汰的险境,王帆、唐蕊遭遇淘汰危机。
2014年6月13日的人民网传媒频道以《热门选手面临淘汰》为题,介绍了赛事的进展情况。文中特别介绍了两位热门选手在赛场上的表现:
王帆与唐蕊将在本场迎来她们开赛以来的最大挑战。目前在北京大学读戏剧影视学硕士的辽宁本溪姑娘王帆,今年25岁,她与搭档唐蕊的表现一直很稳健。王帆是目前场上“春秋”队的队长,并以深厚的成语功底、机智的思维、干脆利落的描述、松弛的现场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女王”的称号。生活中的王帆也是学校的积极分子,曾主持北大新年晚会、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重大校园活动。在今年北大师生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上,她还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引发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