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燕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国内高等教育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以“微课”为切入点的深入研究数量并不多,可参考的文献、案例比较少。该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载体,尝试采用微课模式,通过两次问卷调查、课前微测试、课堂观察、教师学生访谈与前后期末成绩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微课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期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微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关键词:微课;程序设计课程;高校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3-0108-03
1 绪论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很强,知识点多,且知识点之间具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由于某个知识点没有理解而感觉到学习困难、跟不上后续课程内容,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尝试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探索新的路径。
2 研究过程
本文选取本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2个班级,共93人作为研究样本。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本次实验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按照实验实施时间序列分为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教材均使用赵凤芝,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教程(第三版),课程学时均为周6学时,共17周,18周为实训时间。选用循环、数组两章,共三周时间作为微课的内容范围和实验时间。
2.1 微课应用前调查
调查采用统一发卷,共发放问卷93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问卷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填写,两份问卷均采用当场收卷的方式,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问卷共设计了17道题目,具体如下:
2.1.1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程序设计学习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程序设计课是比较感兴趣的,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第1题:有30.4%的同学表示很感兴趣,44.6%的同学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学习并不理想,第2题:只有3.3%和7.6%的同学分别选了“A非常优秀”、“B还不错”,73.9%同学认为自己学的一般,15.2%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学的比较差。可见学科本身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值得高兴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对程序设计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是积极的,第3题,有38%的同学是为了学好每一门课,拿到奖学金,可能还有出于专升本的考虑,46.7%的同学出于提高自身能力,学到编程本领为学习动机。第4题,98.9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很重要,有对于计算机本身的喜好,也有出于程序设计课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因素。
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很少请问老师,喜欢相互讨论及自己思考。第5题:只有9.8%的同学会选择去请教老师,有22.8%习惯问同学,65.2%的同学或选择自己调试程序、或从网上查代码、或自己看书,思考。笔者认为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怕麻烦,师生交流之间有一定鸿沟,同时也看到学生遇到问题还是会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第6题:如实反映了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的学习习惯,但学习态度都是很端正的,能保证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现状
多数同学在80分钟的课堂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第7题只有 18.5%的同学表示能保持注意力始终集中,45.7%同学会偶尔走神,33.7%的同学表示会经常走神。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集中在教师边演示、学生边调试或演示完之后留给学生自由上机两种选择,胆怯于上台编程序和老师提问的方式。第9题:有90.2%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解时间应当控制在25分钟以内。第11题:仅有 15.2%的同学对现在的课堂形式表示喜欢,34.8%选择了“B 还好”,45.7%的同学选择了“C 一般,习惯了”,4.3%的学生选择了“D 不喜欢”,可见学生对现在的课堂形式反映一般。第10题:60%的同学认为课时有限,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够细致,其实也反映出程序设计课时少,有限的学时很难完成十一个章节的内容,但作为数据结构的基础课程,该讲的知识点还要讲到,因此留给学生课上上机的时间很少,若允许学生完全调试通过一个程序,一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就讲不完。如果学生课前课后缺乏独立自主性,课堂上很可能会吃“夹生饭”。
3)微课开设的硬件条件
12、13、14、15题反映出老师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学生移动设备拥有率高且大部分同学具有网络学习的经历。
4)学生对程序设计微课开设的期望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微课开设表示支持。第16题:100%的同学表示乐意或可以尝试微课的学习方式。第17题,学生希望在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概念原理以及习题讲解方面制作微课。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情况大致呈均匀正态分布,即学习态度好的占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习能力强的和学习能力弱的都占小部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学习积极性良好,可塑性很强,具备实施微课实验的可行性。
2.1.2 微课素材的选取
制作好的微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微课质量水平有待考量,因此选用郝斌的《C语言视频教程》作为微课素材。该视频在教学内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方面符合教学实际、讲解细致,且将教学知识点按层次划分,每个视频5-10分钟不等。可以作为本次实验的微课素材。
2.2 微课实施过程及数据分析
微课实施过程依据的是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教授总结出的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1]:
学生在课前需要在线预习,教师事先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导学案、课件等参考资料上传至QQ群文件共享,供学生自主在线学习,教师需要在群中安排课程学习任务,同时与学生实时互动,完成微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课上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强调,组织学生讨论,促进知识内化。
授课结束后进行微测试,题型为选择题(基础知识)6道、填空题(阅读程序)2道,编程题2道,共10 题,总分为20 分。系统会自动记录提交时间。
微测试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目标层次的划分采用的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6],分析结果如下:
测试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对for的基本语法结构掌握的比较清楚,并能够简单应用,但对for和if的嵌套,以及for的综合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训练。学生对于while、for、break的综合题型得分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辨析理解。
2.3 实验后调查问卷
针对之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微课视频是否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否帮助了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是否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是否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五个方面,设置了5个题目。每个题目的答案设置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方法:完全不符基本不符,一般,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在调查前利用spss17.0对问卷的信度做了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
第1题:57.9%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22.1%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此持肯定态度。图中该题对应的均值为3.95,接近4,说明微课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第2题,认为比较符合的学生人数占63.2%,认为完全符合的学生人数占16.8,两项合计达到80%,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帮助自己加强了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少部分认为不符的同学应该进一步访谈,了解原因。第3题,接近70%的学生持比较和完全认可的态度,在图中该题的均值为3.79,比较接近4,说明微课对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微课视频资源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认为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学生人数不到30%,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对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帮助不大,其原因可能是微课学习的次数少,没有较深的体验;第5题,约60%的同学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说明微课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还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和质疑,可能的原因与自主学习能力涉及因素众多,而且学生体验次数少有关。
2.4 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课堂上的参与度增加,与教师有很多的互动和交流;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老师们期望在其他课也尝试微课教学,通过微课弥补课堂不足,弥补课时不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总结
3.1研究结论
1)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比较受学生欢迎。微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对于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也有一定作用。
2)微课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导,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
3)微课作为课堂的教学补充,不能盲目的替代课堂教学,因此要在微课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增加导学案等辅助材料,并且不是所有的课程、知识点都适合于微课,教师使用时要有选择、有侧重,尽可能细化知识点。
3.2 不足与展望
由于笔者时间和精力等因素,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样本量小,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由于笔者学术能力有限,多数数据只采用了 Excel相对简单的工具,并没深入的用SPSS 等专业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来进行分析。在以后研究中,除扩大样本与调查范围,应该用更加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来对相关数据进行更加精确的统计分析。
2)测试时间短,仅选取了两章内容,共三周时间进行微课实验,得出的结论还需要反复实践检验。
3)微课的素材选取上没有深入的去制作更加符合教师、学生实际的微课,仅把现有的素材作为微课资源,以后应提升开发微课的能力。没有充分细化微课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任务。
4)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因素,做试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实验的想法没有实现,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很好的掌握,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
希望能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也会不断努力改善。
参考文献:
[1] 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2] 王瑞霞.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发展及其教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4] 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
[5] 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
[6] 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4) .
[7] 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8] 胡洁婷.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