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霖 钱丰
摘 要 我国新发布的《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国际上不少国家也都曾以大额存单作为推动利率改革的手段之一,由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不同,国外的大额存单制度各具特色,值得借鉴。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各国大额存单推行的基础上,对我国大额存单制度改革提出意见。
关键词 大额存单 利率市场化 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1大额存单的国外借鉴
从国际范围来看,大额存单在发达国家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选择两个典型国家,对其大额存单制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大额存单实施提供借鉴。
1.1美国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发展
1961年,花旗银行率先发行了面值10万美元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此大额定期存单可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投资者能在享有流动性的同时拥有较高的收益,自此大额存单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美国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方主要是存款型金融机构,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发行不同品种的大额存单。其监管者是美国联邦基金委员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可转让大额存单的一大特点是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规定,当购买存款保险的银行发生破产、进行清算时,FDIC将对存单持有者进行最高金额不超过10万美金的兑付。
随着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大,原来的活期存款更多的转化为大额存单,使得美国货币结构中M1的比重逐步下降,M1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也逐步降低,最终导致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逐步由M1转向了M2。
1.2日本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发展
日本于1979年引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由政府主导推出。大额存单引入后在日本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1985年余额达到8.7万亿日元,占存款比例为3.5%。日本的大额可转让存单起初就不受利率管制,利率以市场化定价,日本央行只对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存单面额和存单期限有严格规定,所以日本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波动较大,日本居民和企业以保守型投资为主,所以更偏好于投资定期存款,这是大额可转让存单占比在日本不是很高的原因之一。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持有者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主。从存款结构的变化来看,大额可转让存单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小幅下降,但由于日本大额可转让存单占比始终较小,对银行的利差和业绩影响不明显。
2大额存单的外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放松对大额存单的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美国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大额存单的推出要求取消或者放松对大额存单的管制,减少央行的窗口指导,逐步的将发行利率、期限与面额交予发行方所决定,否则会对大额存单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应当发展柜台与交易所市场,逐步建立起大额存单的二级交易市场,使大额存单的流动性能够得到实现。
2.2倒逼银行业对经营方式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以传统的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为主,大额存单的推出将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使得效率低的银行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并且大额存单的推出会对银行原有的理财产品市场造成冲击,迫使理财产品提高收益率,这意味着大额存单的推出将改变银行的资产管理,如何在把握风险的同时寻找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将成为银行未来经营的重点。
2.3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要相应变化
大额存单将增加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所以监管当局应积极推进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方案的实施,优化现有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扩大贷存比监管中存款的覆盖范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深,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商业银行将会面临破产可能,存款保险制度还应当对大额存单的赔付金额做出详细规范。同时,根据美国的经验,大额存单的发展将会改变货币结构,从而改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故大额存单的推出,不单单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将受到改变,金融监管当局和央行也应同时对这种改变做出相应变化,从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小结
目前,我国对大额存单制度带来的影响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归根到底大额存单制度打破了之前商业银行的表内负债结构,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造成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施行的条件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大额存单制度的优势,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金融体系,需要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也需要有更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
参考文献
[1] 熊启跃,张依茹.美国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国际金融,2014(03).
[2] 王佃凯.境外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展与特点[J].银行家,2014(08).
[3] 黄艳红.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海外发展经验、市场影响及相关对策[J].债券, 2013(11).
[4] 黄益平.利率市场化真的水到渠成了吗[EB/OL].2015-5.
[5] 周义兴.“大额存单”推出体现多重市场含义[N].中国商报,2015-06-05.
[6] 刘振冬.大额存单会改变理财市场格局[N].经济参考报,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