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文
摘 要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带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引导其知识才能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大学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更加完善,校园风气良好,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不断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个人,校内管理、建设等工作有条不紊。但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1)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大学是个体从青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时期,中小学时期所面对的生活环境、教学模式、交流空间等与大学所提供的是远远不能比较的。在大学,学习不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陷入迷茫,并且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期,并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凡事首先考虑自我利益。其本质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缺少提升精神境界的内在需求。
(2)多元文化思潮中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发展就逐渐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一走向复杂,加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选择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大学生可以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身认为有益的价值观,但同时,强大的资源储备也为大学生各方面价值观指向的一致性造成了干扰。往日的校园精英文化走向大众化、世俗化,不仅削弱了校园主流文化的育人功能,破坏了校园的精神环境,而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美好人格的塑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边缘化。长期以来,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应试教育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出应试教育的种种的弊端。例如,就教育内容而言,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其教学内容极其刻板片面,对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锻造他们的意志品质,以及培养他们的精神品德无半点益处。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院校一味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改善,殊不知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分析
1.2.1社会因素
(1)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思潮的碰撞。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西方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日益频繁。当代中国大学生正是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碰撞的熔炉中成长起来的。与生活在闭关锁国的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之下的秀才截然不同,当代大学生不会识读四书,亦不会为尊孔孟。大量涌入中国的哲学读物、文学著作、影视作品、消费品,无一不向当代大学生们传递着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东西方思想的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在这些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不乏一些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思想与观念。
(2)市场经济背景下个人主义的兴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到今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当代大学生由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一代人所组成。他们一出生,便被卷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革新之中。然而,在精神上,并未完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他们,正经受着个人主义的荼毒。由于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部分大学生集体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往往是高于一切的。这种个人主义的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互联网普及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在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还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对互联网内容监管力度的不足、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教育的缺乏以及大学生本身的心智不成熟,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构成威胁。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吸引了许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他们脱离现实,断绝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甚至荒废了学业和正常的生活。
1.2.2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改革的日趋复杂。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日益复杂,素质状况呈现出多层次性;高校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逐步推行,使得原有以班组为基本单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着改革与调整;教育经费的不足等也难以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充足保障。
(2)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价值观教学的内容表现出陈旧、空洞等问题。教育者未能与时俱进地联系和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不善提炼,也很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联系,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感兴趣,对教学持有消极态度和情感,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这导致无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应有的成效。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大学的进一步扩招和学校办学力量的强大,不少高校下大力气出巨资、购设备、集图书、植花草、竖雕塑,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重视这些显性物质文化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忽略了软环境的营造。并且只注重刚性的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去引导感染学生,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1.2.3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本身的思想素质与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学生的特点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明显的不同,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和贫困大学生比例增大,而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学能力、自律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都有所下降。相比较而言,当前学生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自我期望值高、应对挫折能力差,这无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着不利的影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满足广大师生的文化需求。我们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以此武装教师、教育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师生的内心深处,变成他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
2.1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理念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等影响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追求“高大全”的现象,大学高等教育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大学要做好自身理念的工作,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信念,在校园内弘扬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组织者和自觉推进者。大学要高度重视党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作用,坚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坚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要为维护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理念。
2.2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环境作为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因素对大学的影响日益增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实现,就社会层面而言,就是要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健康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面对社会价值观领域多元复杂的形势,党和政府需要在战略层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项方针、政策、规划的制定、实行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以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塑造出优良的社会风气,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环境。
2.3加强对校园媒体网络的管理和建设
校园的媒介网络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同时还包括新兴的媒体,如互联网、多媒体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现代通讯设备,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熟悉各种传媒,“传媒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客观存在,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性,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课堂教育。”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传媒网络的立法,加强对传媒网络的管理工作,积极的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体现真善美,反映进步和正义的舆论,保持正面舆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2.4优化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行为
校园文化主体的行为是大学文化理念系统的动态表现形式,通过大学内全体师生的外部表现行为,其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因此要优化全校师生的行为表现。大学生要自觉规范自我行为。大学生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很多校园情境中,因此无论在任何场所都要严于律己,与人为善,积极交流,共同进步。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质、精神等资源,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进取,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使各项工作更富成效,以高尚的精神和人格力量去塑造学生,激励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师表风范。
2.5深化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深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扩大其受众范围,增强其教育感染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以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的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不能墨守成规,将道德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实现大学生主体地位,才能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尽一份力。
2.6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
加大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引导各项工作的方向,强化领导机制,同时科学严谨的制度要具备人性化和民主化的特点,定期调查师生的需要和思想行为现状,以及他们对制度的评价,实行人性化管理,调整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管理制度建设,以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制度执行效果的目标,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参与到具体制度制定过程中,统筹和协调校园管理,以确保管理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绝大数人的利益。通过管理制度的建设,规划好“引领”的各项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刘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