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力
摘 要: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女性一直受到压迫和歧视,新疆也是如此。1934年,新疆妇女协会成立,新疆女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新疆妇女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为提高女性地位努力,当时的政府也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接受教育等等。那么在盛世才时期新疆焉耆地区的妇女运动发展情况如何呢?本文将结合史料就女性教育、女性婚姻自由和女性参政三方面,分析盛世才时期新疆焉耆地区的妇女运动发展。
关键词:妇女运动 新疆 焉耆
1933年,盛世才上台,在盛世才的支持下,1934年,邱毓芳(盛世才之妻)在迪化女子学校主持召开了新疆妇女协会成立大会,从此新疆妇女协会成立了。协会的宗旨是:“教育妇女拥护政府政策,解救被压迫妇女,发动妇女识字”。 ①妇女协会自成立起,就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发动妇女识字,提高女性地位等。新疆焉耆地区也深受其影响,本文就女子教育、女性婚姻自由和女子参政三方面,分析盛世才时期新疆焉耆地区的妇女运动发展。
一、女子教育开始发展
(一)创办学校,女子入校学习
1934年,满汉王福晋乌静彬年随夫迁居迪化,后结识联共党员王宝乾夫妇,他们给乌静彬补习功课,并讲诉妇女解放的思想,乌静彬深受影响。1935年,乌静彬进入迪化女子学校学习。乌静彬在迪化女子学校的学习中,也深受妇女协会的影响,在学习期间,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被选为学生会会长,并加入了妇女协会。
乌静彬在焉耆捐资助学,“建立在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各类学校十余所” ②,并将嫁妆都变卖当作办学经费。其中,她与丈夫合力捐资在和静成立的汉王府蒙古小学,其“是中国西北、西南九省,卫特拉蒙古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小学” ③。虽然史料上没有明确写明这些学校是否有女学生,但是我认为是有女学生的,原因如下:
(1)蒙古族女子同男子一起劳动,家里来客人,女子也可以见客,可见蒙古族社会对女性的社会活动的束缚相对是比较小的,因此女子和男子一样去学校念书是有可能的。
(2)1940年,乌静彬在乌鲁木齐开办了一所王府私立蒙古小学,“有男女学生15—200人” ④,这里就明确写明是有女学生的,我们可以判定乌静彬创办的蒙古族学校是男女生都招收的。
(3)乌静彬曾将在南部落成绩优异的学生送往兰州求学,并向焉耆行署请求给予这些学生资金补贴,在和静县档案馆存的《南部落在兰州求学学生姓名表》里,明确写明了这些学生的确切信息,其中拜雅和金萍两个学生为女生。⑤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乌静彬创办的学校是有女学生入校学习的。
另外,和靖县政府曾多次对和靖县各学校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不少学校是有女学生的。例如:
1941年,和靖县政府统计的和靖县立小学校蒙古族学生有女学生27人。⑥
1942年,《和靖县维文会立初小学校概况调查表》显示,和靖县的维文会立初女小有女学生30人。⑦
1942年,《和靖县立民众学校调查表》显示,和靖县立民众学校有女生27人,其中汉族12人,回族12人,蒙古族2人,土尔扈特部东归有1人。⑧和靖县立第二民校有女学生13人,均为蒙古族。⑧
1942年,《和靖县蒙文会会立第八民众学校状况调查表》显示,和靖县蒙文会会立第八民校有女学生10人。⑨根据表中显示说该校所用教材为蒙文,可以判断该校学生应该为蒙古族学生。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盛世才时期,焉耆地区的教学发展是有所进步的,越来越多的女子进入学校学习。
(2)从档案材料显示,和靖县立民众学校、和靖县立第二民校和和靖县蒙文会会立第八民校都只有一个班,男学生和女学生是在同一个班上课,表明在焉耆地区民众思想是比较开化的。所以,尽管焉耆地区的女校很少,但是很多学校是男女生兼收的。在民国时期,相比其他地区,焉耆区受教育的女学生还是比较多的。
(3)在和靖县立民众学校,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个班里学习,说明焉耆地区的民族关系也是比较融洽的。
二、开展冬学运动,进行扫盲工作
20世纪30年代末期,新疆开始大规模开展冬学运动。除了开办民众学校外,更多的是以各种形式进行扫盲工作,新疆妇女协会宣传部还专门拟定《妇女识字运动实施办法》,鼓励各族妇女接受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在1940年的《新疆日报》上发表的《焉耆的冬学运动》报道了焉耆地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宣传和发展冬学运动,妇女协会也派出专人负责。而到1942年时,省教育厅向和靖县发训令要求“积极展开冬学运动,以期顺利完成扫盲计划”。 ⑩由此可见,焉耆政府对冬学运动和扫盲计划是积极响应的。
三、法律上支持妇女婚姻自由
1933年盛世才上台以后,同年8月1日,新疆反帝联合会成立。反帝会提出了11项政治主张,其中提到要求妇女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主张。当时的省政府极力主张男女平等,不仅大量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还制定了相关法律以保障女性权益。那么焉耆政府有没有根据省府要求执行呢?这些法律在焉耆地区又实施得怎么样呢?
作者在翻阅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时,查到这样一桩案例。1944年,和靖县政府受理了一桩案件,士兵江布立称自己的未婚妻茶汗被米尔区村长秀那无故拐娶,要求法办。而政府在调查后发现,江布立的哥哥吾力布杰去往茶汗家订婚,而茶汗要求要见本人,而吾力布杰未经允许将订婚物抛弃茶汗家中,且未收财礼,而茶汗与秀那为正式结婚,并非强娶。当时判决写道:“以法律关系,按民法第九百七十五条明文之规定,婚约不得请求强迫履行,不独于法不合,亦有失政府指示男女平等之意。”11最后判决茶汗和秀那的婚约是有效的。
我们可以看到,判决认为江布立未经茶汗允许强留订婚物,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婚姻自由的要求的,而茶汗和秀那根据双方意愿正式结婚,所以他们的婚姻是有效的,不应该强制拆散。这表明当时新疆不仅在法律上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而且焉耆政府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和主张。
四、开始出现女性参与政治
在民国时期,中国女性开始参与政治,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在新疆焉耆地区,也开始出现了女性参与政治的情况。
焉耆地我出现了第一位女县长。1914年出生在北京贡王府的乌静彬,于1930嫁入新疆土尔扈特部,成为满汉王福晋。1932年,乌静彬开始协理公务。1937年,丈夫被盛世才逮捕监禁,她开始全面管理土尔扈特部事务。她拥护抗日,热爱人民,支持教育。1946年8月,被新疆省民政厅推荐为代理和靖县县长。这是焉耆地区的第一位女县长,可以说这是新疆焉耆地区女性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
五、焉耆地区妇女运动的局限性
如前所说,焉耆地区在盛世才时期,女性开始接受教育,政府支持女性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也开始出现女性参与政治的情况,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不得不说,焉耆地区的妇女运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性。
1.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非常少
尽管政府大力宣传学习,鼓励教育,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教育。在1942年统计的和靖县全县14岁以下、到了入学年龄未入校的儿童,有女子684人,男子458人。12根据档案,我们可以看到,比起接受教育的儿童,未接受教育的要多很多,从未接受教育的儿童的男女比例来看,女童是要多于男童的,而作者从政府对各学校情况的调查看到,受到教育的男性则是远多于女性的,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焉耆地区一般家庭更愿意让男性接受教育,再加上一些家庭存在贫困或者父母不重视教育等原因,所以真正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是非常少的。
2.女性求学过程困难重重
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本身就不多,而这些女性在求学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非常不易。
(1)经济困难
1948年,和靖县立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恰克德将需要救济的住校贫寒蒙族学生花名册呈给了和靖县政府,在呈报的花名册里,120个蒙族学生中,有32个女学生,家庭状况多为“生活清苦”、“为人牧羊为生”、“无父兄可依”等情况。13可以看到,这些女学生在经济上非常困难,有的甚至维持基本生计都很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入校念书,非常不容易。
在焉耆念书尚且不易,去往外地求学的焉耆女学生更是艰难。留兰蒙族女学生金萍、秦秀英在要赴京升学时,“省府驻兰办事处张主任树明认为窃生二人系留兰新疆中学生,不准赴京,并停公费,目前生活极为困难”。14时任乌恩索朱克图扎萨克盟代理盟长的乌静彬向新疆省府驻兰办事处代电,请求为两女生发给公费,赴京升学。由此可见,在当时女性求学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
(2)长时间不能回家
当时一部分学生是住校学习,由于离家远、路费贵、学业忙等原因,导致多年不能回家。如上文提到的留兰蒙生金萍、秦秀英,先在兰州学习,后又赴京升学,在异地求学的几年,生活都是靠公费维持,很难有多余的金钱和时间回家探亲。
除了异地留学的学生,在本地念书的女生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1942年,和硕胡局长向和靖县政府咨明毕业女生赴大山探家一案说道:新分发到蒙族职教暑期讲习会的六名毕业女生,“均称数年未回家”,其中一名女生“于旧(历)五月四日结婚”,“拟请该学生请假一月”。15可见在当时,家乡比较偏远的女学生出来求学也是很难回家一次。
3.在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
虽然民国时期,政府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在法律上已经要求婚姻自由,妇女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女性的生活依然处于被压迫、被歧视的状态。
在1952年的《和靖县社会调查》写道:维族“女人见人不敢说话,若说了阿訇随便打皮鞭”,在婚姻上“强迫十一二岁女子出嫁,一夫多妻”。16可以看到和靖县的维族女性没有社会地位,被强迫早婚,甚至一夫多妻等等。
蒙古族的女性要稍微好一点,蒙古族女子和男子一块劳动,有客人来一样可以出门见客人,和客人聊天,说明蒙古族女性在社会活动上受到的束缚是比较小的。但是在家庭中依然没有地位,“全家所有的人都吃完后,剩下的面汤都是妇女的,经常吃不饱”。17而且虐打妇女的情况也很严重,在蒙古族有句俗话叫“好马要配,好媳妇要打”,蒙古男子酗酒追打妇女的事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妇女被打得几乎死去,又泼水救活,和硕县第二区第二乡“在解放前该乡没受过打骂的妇女没有一个”。17可见民国时期,焉耆地区大部分蒙古女性是过着吃不饱,被虐待的生活。
六、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盛世才时期新疆焉耆地区女性地位是有所提高的。在教育上,女性开始有机会入校学习,接受教育。通过扫盲运动,更多的女性能够识文断字,脱离文盲。在法律上,新疆省政府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制定相关法律予以保障,而焉耆政府也很好地执行了。在政治上,出现了女性参与政治的情况,不仅出现了第一位女县长乌静彬,焉耆区妇女协会也派出妇女代表参加全省妇女代表大会,并为保障女性权益提出了建议。这些都是非常大的进步,可以看到在盛世才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有所提高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焉耆地区的妇女运动存在着很多的局限和不足,在当时社会中,能够受到教育的女性是非常少的,而且在求学过程也面临各种困难,生活中大部分的女性依然受到各种压迫和歧视,地位低下。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个过程的,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在民国时期,焉耆地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实属不易。而且正是因为这些进步女性的出现,才使得更多的女性有了希望,能够摆脱压迫获得解放。
注释
① 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乌鲁木齐妇女联合会,编.乌鲁木齐妇女运动资料汇编[M].乌鲁木齐,1989.
② 张体先.土尔扈特部落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197.
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和静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和静文史资料[M].1990.
④ 布娃.土尔扈特南路盟的教育概况[A]//《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三辑[M].93.
⑤ 南部落在兰州求学学生姓名表[A]//和靖县政府档案,情报卷77号,和静县档案馆存.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85.
⑥ 《和靖县立小学校蒙古班数人数统计表(含附表)》(附表1941年12月4日),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284号、民国30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51页.
⑦ 《和靖县维文会立初小学校概况调查表》(1942年3月16日),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407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59页.
⑧ 《和靖县立民众学校调查表》,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407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66页.
⑨ 《和靖县蒙文会会立第八民众学校状况调查表》,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407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70页.
⑩ 《省教育厅长就开展冬学运动致和靖县的训令》(1942年11月),同上,第56页.
11 《和靖县就解除婚约案致马团长的函》(1944年2月26日),和靖县政府骑十团眷属名册、一般类、第11档150号、民国33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207页.
12 《附和靖县已届就学年龄尚未入校儿童调查表》(1942年12月3日),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407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68页.
13 《和靖县立中心国民学校住校贫寒蒙生花名清册》(1948年11月10日),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372号、民国37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94页.
14 《代理盟长乌静彬就赴京蒙生事致省教育厅的代电》,和靖县政府秘书卷宗、政治类、第12档317号,民国37~38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99页.
15 《和硕胡局长就毕业女生探亲一事致和靖县政府的咨》(1942年6月23日),和靖县政府教育卷宗、一般类、第12档253号、民国31年,和静县档案馆存,同上,第61页.
16 《和靖县社会调查》(1952年),案卷号71、全宗号10、1952年,巴州档案局存,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36页.
17 《和硕县第二区二乡蒙族婚姻调查材料》(1952年12月25日),焉耆专区妇联办事处,全宗12、案卷2,1952年,巴州档案馆存,同上,第352页.
参考文献
[1] 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乌鲁木齐妇女联合会,编.乌鲁木齐妇女运动资料汇编[M].乌鲁木齐,1989.
[2] 张体先.土尔扈特部落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和静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和静文史资料[M].1990.
[4] 布娃.土尔扈特南路盟的教育概况[A]//《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三辑[M].
[5] 吐娜.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