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洞穴隐喻”出发思考文学艺术的生存困境

2016-11-02 08:41乔生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柏拉图

乔生芳

摘 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培养幸福理想国度的领袖——哲学王出发,用洞内的“黑暗”与洞外的“光明”隐喻可见和可知两个世界,强调灵魂转向的重要性和对善的理念的追求。这一隐喻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试从柏拉图“洞穴隐喻”出发,思考文学艺术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柏拉图 洞穴隐喻 现实世界 艺术世界 生存困境

一、对柏拉图“洞穴隐喻”的阐释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了以下这样一段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些从小就生活在洞穴中的人被捆住了手脚,只能面对着洞穴的内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堵矮墙,矮墙不远处的高地上有一堆火。在矮墙和火之间有一些人举着各种人偶来回活动,人偶的影子投射在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因而囚徒以为自己看到的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物体。有一天其中一个人被解除了桎梏,他看到了人偶和火光。他慢慢走到了洞外,他庆幸自己看到了最为真实的世界,为同伴感到遗憾。试想如果他试图回到洞穴告诉里面的同伴,洞外有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他的同伴只会以为他眼睛坏掉了,甚至不惜杀掉这个“异类”。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不仅可以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内部来解释它,还可以从理念世界之外的角度去阐释它。

柏拉图所假设的洞内和洞外世界与现实和艺术世界之间的关系相似,这里的艺术世界主要是指艺术家(作家、画家等)在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之上建构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世界。洞内和洞外世界、现实和艺术世界都有着鲜明的分界线。洞内和洞外世界因通道而相连,现实和艺术世界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在他们眼里墙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中的人或物都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行动必然受到一定现实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在眼前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人们心中的现实世界。“洞穴隐喻”中举着人偶活动的人,他们可以自由行走。但他们的双手仍然摆脱不了束缚。正如要以现实世界为模板来创作的艺术家——雕塑家和画家,他们的创作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雕塑家离不开雕刻工具和原材料,画家离不开颜料和画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和“人偶”一样和现实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走出洞穴的人,进一步地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就像作家和音乐家一样。他们可以不依赖于物质性的材料,用语言和音符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有着充分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见,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的特殊关系。人们相信现实世界是真实可靠地存在于自己眼前。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构。殊不知在一系列世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迷失了自我,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而艺术世界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的一种提炼。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可以被艺术家注意到,如“一堆乱七八糟堆积起来的椅子可以使一个画家获得一幅静物画的主题,……那从远处传来的婉转悠扬的竹笛声则能够唤起一个诗人对若干年前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回忆,这些回忆瞬息间又变成了他诗作咏吟的对象。”①59正因为艺术家拥有特别的审美感知力,才能从现实世界中提取出富有艺术价值的形象。艺术家也具有超人的审美表现力。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并不只是再现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和艺术家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相融之后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比起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是一个更为纯粹、富含真理的世界。因此,艺术世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

艺术世界想要拥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它必须和现实世界拉开距离。这个距离就像连接洞穴内部和外部世界的通道一样。这段距离的长短掌握在艺术家的手中。这段距离不能太短,否则只会让艺术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复制和模仿,让人们感觉不到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之间的差异,也没办法充分实现艺术家的创造力。这段距离也不宜过长,离现实世界太远,只会超出人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范围,让艺术世界过于虚幻和不切实际。艺术世界给人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审美体验。人们进入艺术世界之后,就像走出洞穴的人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样,人们在艺术世界中看到现实世界的普遍性以一种更为完美完善的形式展现出来时,会给人一种指引和领悟。

二、文学艺术的生存困境

艺术受困于现实世界、艺术家、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接受者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学艺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就艺术家自身的创作而言,“艺术家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形态中,而不能超越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他的审美理想归根到底只能是这个时代的审美理想”②125。艺术家正如走出洞穴的人出生于洞穴之中一样,他出生并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来源,“一切的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作出自身的贡献”③。没有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如同离开了土地的树木,没办法汲取营养,最终失去生命力。就文学艺术创作的整体氛围而言,文学艺术表现什么,怎么表现都要受到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作为精神生产部门之一的艺术生产,也要在审美意识、艺术风尚以及艺术品的社会作用等方面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②124。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着整个社会文学艺术的走向。

其次,文学艺术受限于艺术家的孤独感。艺术家是走出洞穴的人,在通往洞外的路途中备受痛苦。“某些经历过曲折和艰险的人,总是有一些奇异的想法和一种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感,或是一种不为别人所理解的孤独感。这就必然会引起与绝大数人的意识模式发生冲突,就愈会激发他的那种反潮流、反限制,争取个人自由的激情,这种激情和反抗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新的苦难和厄运,至少会使他体验到别人体验不到的焦虑、绝望等内心体验”①179。艺术家常常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固有的观念和看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生活。看似与普通人格格不入,实则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表现关于女性等弱势群体的文学作品中,更为突出。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与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不谋而合。“作者将个人的孤独通过小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同时又把个体的孤独与整个民族结合在一起。号召人们摆脱愚昧落后的现状,借助爱的力量,彻底走出孤独”④。艺术家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在号召普通人走出人生困境时,会遭到质疑,许多艺术家承受不住压力,最终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不仅是对艺术家个性的抹杀,也对文学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致命的杀伤力。

再次,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正如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被捆绑住了手脚没办法自由行动。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与奥威尔截然不同,他认为最终原因是因为人们渐渐爱上压迫。洞穴中的囚徒在听到走出洞穴的人给他们讲述洞外世界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可悲的境地,更愿意享受已经呈现于他们面前的“美好世界”。充斥着娱乐、欲望的世俗社会正像是光线昏暗的洞穴需要一条通向光明境界的路。随着电影、摄影等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也让更多的人与真正的艺术渐行渐远。在艺术与非艺术、有价值与无价值之间徘徊,无法到达那个真正触动自己心灵的艺术境界。文学艺术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此。

最后,文学艺术是自给自足的独立系统,有着自己内部的发展规律和原则。文学艺术产生之初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积淀,有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历史的长河所淘汰,最终形成了具有范例性质的几种表现形式,这给后人发展文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人们常常无法打破已有的规则创造出新的文学内容和形式,即使是有所创新也是在一定的规则内发展变化。如果一个新的时代和作家不能吸取前人文学创作的精华,以自己时代的具体社会环境等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话,文学的发展将处在一个非常缓慢的状态之中。正因为没有一个新的标准来规范当代的文学环境和写作,才使得当代的文学呈现出多而杂的局面。

三、结论

现实生活中人们被各种外在的因素束缚着,没办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文学艺术在救赎人们走出生活困境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着诸多的无奈,为了生存,很多人对信念的热情都在残酷的社会生活面前消耗殆尽,开始变得麻木,安于现状。即使在某一些时刻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牢牢地束缚在一定的生活范围之内,也不愿去努力挣脱,如生活在洞穴中的人一样,安然的生活在洞穴深处,不懂得怎么去追求洞穴以外的世界。当现实中的人,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他可以让自己完全处于文学的框架之内,从中体会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体验,让心灵得到净化以栖于安宁之所。但在文学艺术去救赎人们的过程却显得困难重重,从艺术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艺术和现实世界不能保持恰当的距离,艺术家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普通人没办法彻底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等等都是造成文学艺术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人性的自然觉醒,走出人性困境才是人们在现实困境中得以救赎和文学艺术得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动力。

注释

①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②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③ 房龙.人类的艺术(上)[M].衣成信,译.厦门:鹭江出版社,2010(3).

④ 郑丽.柏拉图的洞穴喻与《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88.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柏拉图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当代中国式男女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