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时光(组章)

2016-11-02 08:33杨全林
当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石鱼儿孩子

杨全林

石牛上的童年

从前,村前有一条小马路,宽约3米许。偶尔一辆牛车或马车打这儿经过,木头车轮与轮轴的摩擦之声咯嘎、咯嘎……响个不停,给静谧的小山村增添了几许生机。

马路旁边的空地上,横卧着一个表面光滑的大石牛:人工打造的压路用的圆柱形巨石。村里的孩童中,不知是谁最新发现了这个新大陆,都喜欢这片空地,都喜欢爬到石牛上玩耍;也没有谁知道这个大石牛是干什么用的,他们只知道这条小马路一直通向那遥远的乡场和大城市。每逢赶乡场的日子,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这里,爬到大石牛上玩耍并耐心等待,等待那些赶乡场的大人们回归;等待他们味觉上思念了很久的水果糖和饼干。

下午,赶场的大人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卖掉了手中的农副产品,从集市上换回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少不了给孩子们买上几颗水果糖或几块饼干。孩子们这个时候几乎都是望眼欲穿了。有的孩子看到大人回来,控制不住内心的渴求与喜悦,迫不及待地缠住大人叫嚷,说早上答应给自己买糖就立马兑现,目的是想借此情此景,与其他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糖果;有的大人也许是买的糖果不多,会故意说今天那卖糖果的老头死了,集市上没有糖果卖,并要求孩子跟他一起回家,每每此时那些不知趣的孩子便会大哭大叫,最后被大人生拉活扯地拖回了家;有的家长会用眼神暗示孩子回家去尽情享受,那些个聪明的孩子便会心领神会地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回家去独自尽情地享受。当然,也有手边宽裕的或是好心的家长,会施舍给在场的小朋友每人一颗糖果,孩子们此时此刻会非常的幸福,致使这些家长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善良而高大的形象。

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也是短暂的。

村前这块神秘的空地,特别是这个大石牛,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与幸福,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幸与苦恼。有许多调皮的孩童从石牛上摔下来受了伤,也有许多无知的孩童不管是否逢赶乡场的日子,都会痴痴地趴在石牛上等待他们那幸福的水果糖和饼干,甚至在石牛上睡到午夜,让家长们一阵好找,闹出了太多的笑话。

如今,这群顽童中,大部分的人已经从村前这条小马路走向了山外的世界。村前的大石牛也不知何时不翼而飞了。村前的小马路被列为通村水泥路硬化工程,挖掘机和压路机的轰鸣声响砌了村庄的上空。压路机沉重的铅柱压疼了我的童年,摒弃了曾经为这群孩童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大石牛……

压路机沉重的铅柱压过了这片曾经的空地,压过了大石牛曾经压过的小马路。“笃笃”的机器轰鸣声唤醒了我记忆的扉页,往事历历在目:一群彪悍的村民,光着膀子,粗壮的绳索勒瘪了肌肉贴进了胸骨,迈着沉重的步子,拖着沉重的石牛,后面的蛮汉不停地挥舞着撬子,大家一起喊着万众一心的号子,大石牛碾过村前的小马路,直向远方……

思绪,定格在记忆的童年,定格于幸福的大石牛。也许,谁也不曾记得大石牛曾经的辉煌,可是大石牛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记忆的深处打下了快乐的烙印。

幺叔的书架

幺叔是村里当时最有文化的人,村里但凡有大屋小事或订立字据之类的事情,人们都非得请幺叔不可。由于幺叔性情温和,待人处事平易近人,村里的人都非常敬重他。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去幺叔家玩。他的卧室里有一个书架。说是书架,其实是用几块木板钉在墙壁上可以放书的地方而已。书架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暴风骤雨》《薛仁贵征东》《增广贤文》《万事不求人》,等等。其中,还有我们最喜欢的连环画(我们那时叫它“小画书”),这些书都堆满了灰尘,而且有的已经破旧不堪了。去过幺叔家很多次之后,我实在禁不住那小画书的诱惑了,于是鼓起勇气尝试着向他借阅小画书。幺叔同意了,但每次只能借两本,并且要求第二天必须归还,不能有破损,否则下次概不借书。

每当借到小画书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找个僻静的地方,一口气把两本小画书看完。很多的时候,我都觉得等到第二天去还书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因为书看完了可以立即归还,但要借书必须是第二天的事,这是幺叔定的规矩。谁要是不遵从,下次就别想再借到书。为了遵守这个规矩,我们通常都是把这些连环画重复地看了几遍,看了书里后面的内容,又返回来看前面的主要内容,所有故事情节便熟记于心,通常是自豪地把所记住的故事情节讲给同龄的小朋友们听。如此三番、一来二去,加上我本人对借来的书保护得很好,每次到幺叔那里借书都很顺利。开始只能借连环画,后来上五六年级时,幺叔便同意借大一点的书了。小学未毕业,幺叔的书架上的书差不多都要被借周了,只有部分厚书尚未借阅,就连《三国演义》《西游记》都被我胡乱地啃了一遍。

幺叔的书架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丰富了我童年的记忆,充实了我童年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在我的学习上增添了一些麻烦和烦恼。由于受到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诱惑,于是看书便不分时间:刚开始是课外时间看、晚上和周末看,最后发展到把小说带到课堂上看。因为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接说辞让人心里直痒痒,因此废寝忘食也在所不惜,恨不得一口气看完。正因为这样,我在课堂上桌箱里偷看课外书的坏习惯曾经被同学“举报”过;也有喜欢读书的同学在学校里与我争抢把书撕破过,甚至把书放在书包里被别人偷走过;有时候因为在课堂上看得入了迷被老师抓个正着,并警告过或“没收”过,通常是之后又死皮赖脸、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给老师承认错误,想讨要回来。老师通常是每到期末发成绩单时才将书本归还,同时要求把:假期作业要按时做完,只要作业完成了,你想看多少书都可以。如今回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未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一个暑假,我回老家看望老人。由于老家还未开通互联网,除了与亲人故友话家常外就只有看电视。于是,我想起了幺叔的书架,决定到他老人家那儿找几本书打发时光。可是,幺叔的一番话让我大失所望。他说:“十年前重建房屋,书架上已经没有多少书了,在拆老屋的时候,那些书多半被老鼠啃坏了,收废纸的收走了一些,不要的都烧了,有那么几本好的,帮忙拆屋的亲人们谁中意谁就取走了,早都没得书了。”

远去的时光

周末,孩子从学校回来了,我也从乡下赶到城里。为了放松一下孩子一周以来紧张的学习情绪,我带着孩子到小区门前的小河边溜达。

小河的水还算勉强清澈,河岸修建了漂亮的围栏,河水被人为地做成了三五道河床,看上去煞是漂亮,构成了这个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河岸上三三两两的老头、中年人、小孩,分布在各个河床边上,倚栏垂钓。我们逆流行走,走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头身边,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因为在所有的垂钓者中,我发现他的神情最专注,河对面围观的人也较多。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向我们比划着“不要发出声响”的手势,但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上的“飘子”。我们也随之把目光移向那飘子,可是,看了老半天也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那小孩突然叫唤起来:“提,爷爷,快快……”围观的不少人也说:“有了有了……”只见老头猛地一甩鱼竿,这下子可热闹了:谁都以为一定钓到了一条大鱼,其实不然。鱼钩上坠着的是一个沾满污泥的垃圾袋,老头弄了半天才弄掉。这一“壮举”引得在场的所有人捧腹大笑,就连那爷孙俩也顾不得笑声会把鱼儿吓跑了,也笑得前仰后合。然后,老头一边整理鱼竿,一边唠叨:“前不久,我明明在这里放养了不少鱼,怎么……咋搞的……”一对中年夫妇恰好打这儿经过,目睹了这一幕,也笑得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哪位中年妇女,一直走到下游第三道河床了,还在情不自禁地弯腰捧腹大笑,并不停的捶打和倚靠着丈夫的肩膀。我们父子俩也笑得不得了,特别是孩子笑得最开怀。

回到院内,我们在绿化区的长椅上坐下。我对孩子提及十八年前这条小河的往事:那个时候我还在念高中,这里是一片田野,山青草绿,碧水云天,小河里的水清澈得看见水底的砂石。我的一个同学,他家就住在靠山脚的河岸上。周末,他邀我去他家做客,我们一起在河边割草、放牛、游泳、抓鱼。把一些骨头和石头放到用来装草的花箩底,并在花箩口边缘系上一根绳,然后寻找一处水流不急的湾潭,就把花箩轻轻放平,绳子的另一头放到岸边的大石头上。这样,一个天衣无缝的抓鱼“陷阱”就布置好了。我们这时可以在河的另一段游泳、或是在沙坝上捡漂亮的鹅卵石,等候鱼儿就范。约莫半小时后,我们就轻轻的爬到大石头上,双手抓紧绳子,猛地一提,钻进花箩里吮吸骨香的鱼儿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提了上来。如此三番,便能捕到很多鱼。当然,这种方法只能捕到小鱼,但其中的快乐和喜悦是无法比拟的。若要想捕到大鱼,还得请我那同学的父亲大人亲自出马。那可是一位捕鱼高手,他神通广大,只要在河边上走上一圈,就能知道哪里有没有鱼。他捕鱼的工具叫做“倒须笼”,鱼儿只要钻了进去就没有一个能逃脱。他捕鱼的方法是先找到“鱼洞”,把“倒须笼”安放在“二洞”,用树枝或恰当的扒猫竹杆从“一洞”狠狠地捅,洞中的鱼受到惊吓,便飞快地向“二洞”逃命,如此一来,鱼儿不知道中计,拼命地往“倒须笼”里窜。

有时,为了让大家都捕到鱼,他就选择把鱼从鱼洞中“放”出来。用这个方法捕鱼要借助一种叫“苦葛”的藤本植物。他们先用石头将苦葛的根茎捣绒,这是相当麻烦的过程,但参与者都非常乐意去做。当然,也有极个别耍滑头的早就脱光衣裤先在水里等起了。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石缝中割了一把草,连同捣绒的苦葛用肥料口袋包扎好系在腰间,便一个猛子扎进水底。据说,他是用草堵住鱼的“二洞”,把捣绒的“苦葛”从“一洞”放入鱼洞并搅匀,让洞中的鱼儿都一一品尝,然后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洞中的鱼儿便昏昏沉沉地漂浮于水面,不停地张弛着鱼鳃、翻着白肚。这个时候可热闹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下水抓鱼,有旁观者未脱鞋袜的,甚至连不会水的孩童也不顾一切的跳进水里抢鱼,有的鱼没捉到反而呛了几大口水。虽然吞进肚子里的水也不少,但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正因为这些,小河周边的少年儿童都拼命地学会了游泳。

接下来是轮到品尝鱼香的时候了。小鱼加上茴香叶剁成肉圆,大鱼砍成砣冷水清炖,中途稍加辅料。吞食三两个鱼肉圆子、啃食几砣鱼肉,再喝上几碗鲜鱼汤,径直可以和满汉全席媲美了。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就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谈论一天来捕鱼的快事,真是其乐无穷。也就是民间那句老话:“吃鱼没得拿鱼香。”

我可能是因为念旧的原因,一股脑儿地说了自己以往的亲身经历,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当我问及他说:“怎么样?好玩吗?”他只是默不作声地摇摇头。沉默了少许,他终于力争道:“嗯……别忽悠了,谁相信你编的这些聊斋。”我一时无语。

是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过去的永远成为往事。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突飞猛进,不停地挤占着山川河流。记忆中的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只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保存在心灵最深处的文件夹里,自个儿找机会打开,慢慢地品读,甚至是陶醉……现如今都市的孩子们,看到的是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水、被高楼剪裁了的阴霾的天空;嗅到的是汽车排放的尾气、臭水沟里发出的恶臭;都市的柏油路和学校里洁净的塑胶地板让他们的脚丫从未沾过清香的泥土气息。这也难怪他们说我们经历过的往事是聊斋与童话。

猜你喜欢
大石鱼儿孩子
胆小鬼的长裤子
十岁练什么
鱼儿乐
无名石头国
胸口碎大石等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鱼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