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少学校只是在口头上要求学生会背诵,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强国富民、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石。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提出不久,所以目前教材中还没有编入关于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为教学目标的语文教材。现行教材中,爱国、诚信、友善等为教学目标的课文都有的,但在此不做讨论。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的问题,是挖掘现行教材来实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
一、《窃读记》中“公平正义”的思考
在《窃读记》这一课中,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好读书的精神,但我进行了适度的思维训练延伸。上这一课,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我们到书店这样只读书不买书对书店老板而言公平吗?如果老板有意见,作为第三者,你如何公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激起了学生们的思维火花。为了节省时间,随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动笔写一写,并让学生与家长交流意见。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有的同学说,我们应当爱惜书;有的同学说,我们应当不影响书店的生意;有的同学说,我们应当买书;有的同学说,我们应当读个大概内容,是好书就买单;有的同学说,我们应当去图书馆借书;有的同学说,我们只看书、不买书,是很自私的。同学们通过思考与讨论,感受到了公平正义是应该的心态。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缺点是容易自私心强,即考虑自己的多,考虑他人的少。我告诉同学们: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情操吗?如果没有公正之心,德少而智足,那更会祸国殃民,如秦桧、高俅等。
二、《童年的发现》中“平等”理念的探讨
在《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教学中,同学们在说起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遭遇时,我请他们思考:课文中的我、这些科学家的遭遇与“平等”的关系?没想到一下子“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说,如果平等,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了;有的同学说,如果平等,社会进步可大了,因为这些科学发现早就会应用于社会了;有的同学说,我们数学课听不懂,也不敢说,就是因为不平等;有的同学说,老师体罚学生也是不平等。最后,同学们总结。由此可见,平等多么重要。如果社会不平等,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平等的理念,就会影响教学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虽说时间不是太长,生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引起了太多的想象与思考,不但没有冲淡这一课的主题,反而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一课,也改变了我以往做班主任怕“镇”不住学生而常常板起严肃的面孔,对所谓的“望之俨然,即之也亲”这一理念有了新的理解。在这一种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才是自由的,学生才会说心里话、才会拿你当好朋友,学生不再会心存芥蒂。“沟通100分”,心理健康了,学习积极了。在这一种平等的环境下,时间没有太久,就表现出了同学们的创新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老师不但没有失去威信,反而更让学生喜欢、尊重。
三、《钓鱼的启示》中“法治”思想的引导
在《钓鱼的启示》这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道德感的培养。我在这一课中,感觉可以升华一下道德教育,因为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道德是模糊的,而法律是具体的。在学生的课堂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不就是钓个鱼吗,爸爸是不是太傻了,又没有人看到,我们暑假还偷偷地跑到鱼塘钓鱼呢。学生不认为这是个事而是认为小题大作,即明显的道德感不易形成,或很牵强。
我对这一课的作者背景做了介绍:《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写的是从一件生活小事——钓鱼中得到的启示,以小见大,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法律的标准进行抉择。这不是在中国发生的故事,而是在美国发生的故事。但是美国是个法治国家,国民的法治观念很强。为什么美国那么发达,因为美国是个法治国家。我们国家也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像我们学校要求你们都要会背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法治”的理念。同学们恍然大悟,把墙上写的东西、天天背诵的东西都与实际结合在了一起。有了新的认识,才能理解,才能应用。我又说,为什么香港那么繁荣,是因为香港的法治化程度高。接着,我又介绍了中国有关休渔期禁止捕鱼的法律法规,使同学们做到有法可依,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模糊的“道德感”认识层面上,因为道德是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的,而法治精神的形成,显然比道德感层面水准更高。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现了课文目标,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思维空间与知识空间;同时,还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的培养。
像这样的教材,是可以被很好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利用的。只是我们应当注意挖掘,巧妙利用。但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容易被疏忽,错过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
四、学习毛主席的“和谐、自由、平等”思想
《毛主席在花山》这一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是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但这篇课文中,还包涵着毛主席的“和谐、自由、平等”等思想。今天,我们在教学上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大胆有益的探索。例如《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赋予进去今天的内涵,使教学更贴合实际,让老教材不老、老教材新教,学生也不会有教材内容陈旧、学习乏味之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还要让学生在这篇课文中学习毛主席的“和谐、自由、平等”思想,即以达到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
在《毛主席在花山》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回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字”,想一想在这一课中体现了毛主席的哪些特点?有的同学说,毛主席平易近人有平等的思想;有的同学说,毛主席接近人民群众,关心群众利益体现了和谐思想;有的同学说,毛主席能让老百姓随随便便在自己工作场所碾米体现了平等、自由思想;有的同学说,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让警卫员送给老乡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茶叶体现了和谐思想。有的同学说,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同学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的可贵与可取之处,不言而喻,自然就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同时,在伟人的思想启发下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不仅很好地完成教材原有教学要求,而且还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实例教育。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及人生观的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社会是很需要诚信、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我们要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的国民,全民素质提高了,中国梦才能实现。
中国梦,对我们教师而言,不是写在墙上的,而应该是装在心中的,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探讨有益的教学,不能就这样等着教育部编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再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如果那样,学生就只是会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理解。学生缺乏这种理念,是我们做老师的没做好。我们应当敢担当,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简单单背诵那“24个字”,其内涵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把握其内涵,才能正确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不可以草率的从字面上粗糙地理解,也不可以不求甚解地、敷衍了事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积极探索与思考。